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邓小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科技和政策作为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动力,通过“两个飞跃”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经济思想,对现代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邓小平 农业经济思想 启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农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地对农业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农业经济思想,使农村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搞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一、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他高瞻远瞩,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不仅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十分重要,而且在工业化过程中和工业化(现代化)后,都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所以邓小平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总是优先考虑农业问题,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的首位。他反复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一要抓吃、穿、用的问题。”“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
邓小平把农业放在首位的经济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要靠自己解决。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同时他还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这是中国的国情,“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发展了就不会拖现代化的后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就会解决。
2.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回顾过去,我国农业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和国家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总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要包括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就其实质来讲,是农村经营形式的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符合亿万农民的意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技术“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因此,他强调“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科技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切身实惠也已经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3.两个“飞跃”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990年3月3日,邓小平首次系统提出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需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重要论断,是其农业经济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内涵十分丰富。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以生产力标准为理论指导大力肯定和支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一制度创新,切中了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弊端,制度绩效极其显著。
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其根本目的是邓小平明确指出的“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这是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能把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动摇家庭承包制,更不能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模式。
二、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今天,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
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1.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继续堅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采取正确地政策发展农业。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稳定我国粮食收购价格,继续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实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保护耕地,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政策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源产业与环境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支撑能力,从而实现生态健康的经济发展。
2.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加强 “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在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积极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摆脱贫困,农村才能稳定,而农村稳定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3.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前提条件。目前,“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活跃,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2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31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55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2
[关键词] 邓小平 农业经济思想 启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农业实际相结合,全方位地对农业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农业经济思想,使农村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搞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一、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他高瞻远瞩,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不仅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十分重要,而且在工业化过程中和工业化(现代化)后,都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所以邓小平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总是优先考虑农业问题,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的首位。他反复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一要抓吃、穿、用的问题。”“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
邓小平把农业放在首位的经济思想,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用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要靠自己解决。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同时他还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这是中国的国情,“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80%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业发展了就不会拖现代化的后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就会解决。
2.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回顾过去,我国农业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和国家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总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要包括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是我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就其实质来讲,是农村经营形式的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符合亿万农民的意愿,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仅使农村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为整个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技术“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因此,他强调“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科技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切身实惠也已经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3.两个“飞跃”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990年3月3日,邓小平首次系统提出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需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重要论断,是其农业经济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内涵十分丰富。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以生产力标准为理论指导大力肯定和支持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这一制度创新,切中了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弊端,制度绩效极其显著。
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其根本目的是邓小平明确指出的“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这是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能把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对立起来,动摇家庭承包制,更不能恢复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模式。
二、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今天,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三农”问题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
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1.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继续堅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采取正确地政策发展农业。当前要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稳定我国粮食收购价格,继续稳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实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保护耕地,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与资源政策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源产业与环境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支撑能力,从而实现生态健康的经济发展。
2.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加强 “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邓小平曾经说过:“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在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积极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摆脱贫困,农村才能稳定,而农村稳定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3.以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前提条件。目前,“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活跃,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指导下,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2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31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55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