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大学的教授曾这样说过,学生在大学期间,他要花大量的时间帮学生恢复被败坏的语文胃口。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观点的准确与否,但部分学生的语文胃口被败坏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究竟是什么败坏了他们的胃口呢?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语文学习中量化泛滥败坏了学生的胃口。量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语文老师将其过多的引入,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早的如错一个字写一百遍,一天必须一篇日记(不少于350字),一个星期交一篇大作文(初中不少于600字,高中不少于800字,因为考试就是这字数,平时就得未雨绸缪,戴着镣铐跳舞)。后来逐渐发展,加上了一周不少与2500字的摘抄,一个月至少读一本名著(当然得附上读后感或者填写一张读书卡片)……。有的甚至在量化管理中渗透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布置作业的标准。
以上的量化管理的方法笔者也曾经尝试过,我认为不能全部否定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但过多的量化容易让学生生活在“怕语文”的环境里。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挺好学的,也就是高高兴兴写一篇文章,高高兴兴说一段话,高高兴兴读点课外书。如此多的量化,学生会高兴吗?不会,他们也怕高兴过头被量化了。
日益狭窄阅读课堂阅读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的挤压和想讲完教案上所写的众多的知识点,一篇文章还没有读上两遍,就被老师急匆匆地拽入课文的条条框框的讲解与枯燥的分析。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求知的兴奋点和触发点,与作者的文本和老师的理解还隔着厚厚的一堵墙。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可想而知,理所当然了。阅读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只有在碰撞交流中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近年来,语文学习须多读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对学生阅读拓展的指导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来说,阅读拓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由课文延展到课文作者的相关作品,如鲁迅的《孔乙己》延展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鲁迅自传》及其它相关作品。
2、从课文延展到体裁类似、时代相同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可延展到《唐诗三百首》。
3、由课文节选延展到全篇,如初三教材节选《威尼斯商人》,就可延展到整部歌剧,而《智取生辰纲》更是引导学生读名著的良好契机。
4、由课文注释典故神话传说延展到相关作品,如成语“负荆请罪”就可延展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神话传说“望帝啼鹊”延展到李商隐的诗。
5、由课文延展到内容、风格相似的作家作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延展到闻一多的《死水》和郭沫若的《女神》。
6、由课文延展到写作手法类似的文章作品,如《海燕》的象征手法可以延展到《白杨礼赞》、《荔枝蜜》等。
从以上方法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教材是例子的作用,但教材绝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涵盖所有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笔者认为还可以作以下尝试:
1、由家乡的风俗习惯、故事传说延展到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阅读。
2、由学生的作文交流延展到校园文学的阅读。
3、由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作品阅读。
4、由教师的阅读感悟组成推荐书目,内容至少应包括当代文学精品、网络文学精品、中外名著等。
虽然成果丰硕,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读的时间还是过少,特别是学生无“任务”读的时间过少,“如果你觉的讲不好,你就干脆让学生读吧!”那样至少不会败胃。
试题的所谓模拟、强化训练败坏了学生的胃口。语文学习有这样一个规律“平时靠积累,临场靠发挥”。为了分数,一些宽松的语文阅读课堂却日益萎缩,学生用“宝贵”的读书时间换来了机械重复拷贝式的训练,鲜活的课堂变成了讲座式的备考,走进这样的误区,只会倒了学生的胃口。
试题训练的所谓模拟、强化训练在阅读中犹为突出。“阅读是半壁江山”这是学生试题研究后的顿悟。分分,学生的命根,阅读训练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面对考试阅读所占比例,阅读试题训练成了对症下药的民传秘方,一篇篇从报刊杂志上原版摘抄,转眼间成了学生单调机械的一节节课,又被学生幻想成考场上珍贵的一沓沓资料,考试结束,学生才知道其中的大部分是一页页废纸。如此的阅读试题训练强度,教师痛苦、学生痛恨,也让语文备考迷失在痛心的沙漠里。
围绕应试的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在一些中小学,作文教学还停留在教师布置,学生写,教师再改(或者打个分数)、念“写的好的”的简单流程上。不同的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没有变化。曾经写“下水作文”呼声早已销声匿迹,满分作文、升格作文、考试作文秘籍充斥着教辅读物、报刊杂志。面对如此强大的功利性写作的攻势,作文教学也就选择“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条路了。当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这条路,学生作文也就离“我手写我口”朴素观念越来越远了。学生写时,得提醒自己要升华文章的主题,得锤炼不是很应试的语言,得符合字数的限制,得符合积极向上的审美要求。这样折腾了数次,部分学生的作文胃口也就败了。写到这里,有人会说,是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的胃口。也不尽然,试想,如果学生有好的学习语文的胃口,他还怕应试吗?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因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
语文学习中量化泛滥败坏了学生的胃口。量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语文老师将其过多的引入,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早的如错一个字写一百遍,一天必须一篇日记(不少于350字),一个星期交一篇大作文(初中不少于600字,高中不少于800字,因为考试就是这字数,平时就得未雨绸缪,戴着镣铐跳舞)。后来逐渐发展,加上了一周不少与2500字的摘抄,一个月至少读一本名著(当然得附上读后感或者填写一张读书卡片)……。有的甚至在量化管理中渗透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布置作业的标准。
以上的量化管理的方法笔者也曾经尝试过,我认为不能全部否定这种方法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但过多的量化容易让学生生活在“怕语文”的环境里。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挺好学的,也就是高高兴兴写一篇文章,高高兴兴说一段话,高高兴兴读点课外书。如此多的量化,学生会高兴吗?不会,他们也怕高兴过头被量化了。
日益狭窄阅读课堂阅读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的挤压和想讲完教案上所写的众多的知识点,一篇文章还没有读上两遍,就被老师急匆匆地拽入课文的条条框框的讲解与枯燥的分析。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求知的兴奋点和触发点,与作者的文本和老师的理解还隔着厚厚的一堵墙。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可想而知,理所当然了。阅读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学生只有在碰撞交流中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近年来,语文学习须多读的观点已深入人心,对学生阅读拓展的指导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来说,阅读拓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由课文延展到课文作者的相关作品,如鲁迅的《孔乙己》延展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不朽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鲁迅自传》及其它相关作品。
2、从课文延展到体裁类似、时代相同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可延展到《唐诗三百首》。
3、由课文节选延展到全篇,如初三教材节选《威尼斯商人》,就可延展到整部歌剧,而《智取生辰纲》更是引导学生读名著的良好契机。
4、由课文注释典故神话传说延展到相关作品,如成语“负荆请罪”就可延展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神话传说“望帝啼鹊”延展到李商隐的诗。
5、由课文延展到内容、风格相似的作家作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延展到闻一多的《死水》和郭沫若的《女神》。
6、由课文延展到写作手法类似的文章作品,如《海燕》的象征手法可以延展到《白杨礼赞》、《荔枝蜜》等。
从以上方法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教材是例子的作用,但教材绝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涵盖所有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笔者认为还可以作以下尝试:
1、由家乡的风俗习惯、故事传说延展到乡土教材、校本教材的阅读。
2、由学生的作文交流延展到校园文学的阅读。
3、由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作品阅读。
4、由教师的阅读感悟组成推荐书目,内容至少应包括当代文学精品、网络文学精品、中外名著等。
虽然成果丰硕,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读的时间还是过少,特别是学生无“任务”读的时间过少,“如果你觉的讲不好,你就干脆让学生读吧!”那样至少不会败胃。
试题的所谓模拟、强化训练败坏了学生的胃口。语文学习有这样一个规律“平时靠积累,临场靠发挥”。为了分数,一些宽松的语文阅读课堂却日益萎缩,学生用“宝贵”的读书时间换来了机械重复拷贝式的训练,鲜活的课堂变成了讲座式的备考,走进这样的误区,只会倒了学生的胃口。
试题训练的所谓模拟、强化训练在阅读中犹为突出。“阅读是半壁江山”这是学生试题研究后的顿悟。分分,学生的命根,阅读训练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面对考试阅读所占比例,阅读试题训练成了对症下药的民传秘方,一篇篇从报刊杂志上原版摘抄,转眼间成了学生单调机械的一节节课,又被学生幻想成考场上珍贵的一沓沓资料,考试结束,学生才知道其中的大部分是一页页废纸。如此的阅读试题训练强度,教师痛苦、学生痛恨,也让语文备考迷失在痛心的沙漠里。
围绕应试的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在一些中小学,作文教学还停留在教师布置,学生写,教师再改(或者打个分数)、念“写的好的”的简单流程上。不同的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没有变化。曾经写“下水作文”呼声早已销声匿迹,满分作文、升格作文、考试作文秘籍充斥着教辅读物、报刊杂志。面对如此强大的功利性写作的攻势,作文教学也就选择“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条路了。当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选择了这条路,学生作文也就离“我手写我口”朴素观念越来越远了。学生写时,得提醒自己要升华文章的主题,得锤炼不是很应试的语言,得符合字数的限制,得符合积极向上的审美要求。这样折腾了数次,部分学生的作文胃口也就败了。写到这里,有人会说,是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的胃口。也不尽然,试想,如果学生有好的学习语文的胃口,他还怕应试吗?
总之,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因素,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