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自然》实现了向《科学》的转型。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多个学科,教学宗旨正经历着“知识—能力—素养”的渐次发展,课堂教学引进了现代教育观和主体教育的先进经验,越来越强调儿童作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探究活动日渐重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过程、轻结果,开展伪科学探究活动等误区。因此,要引领教师正确领会课程标准,组织科学探究活动。下面结合本市教学教研工作实际,谈谈规避误区的做法,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开展科学探究常见的误区
1.在黑板上演绎探究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我市82%的学校没有设立科学学科专用教室,80.6%的学校没有配备科学工具箱,有的乡村学校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演绎探究过程,甚至用语文、数学内容取代科学课,探究活动很少开展。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令人担忧。
2.不注重科学概念的建构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懂得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少数教师则一味地重过程、轻结果,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漫无目的。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反省自己的答案,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达成教学目标。
3.伪科学探究活动
少数教师低估了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不肯花心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制订方案、开展探究。他们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参考资料,所谓的“探究活动”是自己预设好的,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操作,“科学探究活动”变成了实验验证活动。
4.提问的科学性不够
有的教师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然而提出的问题太宽泛或不适宜探究,导致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或没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师自身规避误区的办法
1.从生活中取材开展探究
科学就在你身边,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只要回归大自然、联系生活,探究活动的素材唾手可得。
2.依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目前,各版本的教材均已重视并规范科学概念的建立,纷纷在教材网或教师用书上明确相应的科学概念,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分解,逐步实施即可。当然,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引导儿童自己得出结论,不可通过强加或灌输的方式达成。
3.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
在了解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归纳出将探究的问题;集体讨论,着手预测和猜想,并完成实验设计;依据设计进行实验和观测;整理和分析获得的数据;让学生充分表达探究的结果和意见,通过争论形成全班相对统一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下来。
4.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
一是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学生的经验,以便学生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探究任务;二是提出的问题应该和通过本次探究可以证实的科学概念有关,据此开展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三是不宜向儿童提出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便于明确探究对象,方便通过定量的测量、定量的描述等推导探究结论。
三、杜绝出现误区的措施
1.完善教学设施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开展大量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加大配套教学设施的投入:教研部门通过开展自制教学用具评比活动,促使教师自己研制教具,缓解缺乏工具箱的矛盾。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是开展学科研讨、教材培训、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掌握科学概念,增强新课程实施能力;二是学校要支持科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外出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经费,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交流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
3.加强教育科研
有关部门应加大科研经费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积极探寻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问题的办法,总结、提炼、物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4.落实常态教研
抓好学科中心组、学校教研组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钻研课程标准,组织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上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活动,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5.丰富网站资源
一是及时将教师优秀的案例、课件和教学体会等上传网站,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二是建立学科博客群,开展网上研讨活动,交流教学教研经验,探讨课程实施的策略、办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总之,开展科学探究和建构科学概念要和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规律相符,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要有结构、分层次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开展科学探究常见的误区
1.在黑板上演绎探究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我市82%的学校没有设立科学学科专用教室,80.6%的学校没有配备科学工具箱,有的乡村学校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演绎探究过程,甚至用语文、数学内容取代科学课,探究活动很少开展。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令人担忧。
2.不注重科学概念的建构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懂得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少数教师则一味地重过程、轻结果,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漫无目的。其实,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反省自己的答案,最终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达成教学目标。
3.伪科学探究活动
少数教师低估了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不肯花心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制订方案、开展探究。他们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参考资料,所谓的“探究活动”是自己预设好的,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操作,“科学探究活动”变成了实验验证活动。
4.提问的科学性不够
有的教师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然而提出的问题太宽泛或不适宜探究,导致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或没有严密的逻辑性。
二、教师自身规避误区的办法
1.从生活中取材开展探究
科学就在你身边,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事实上,只要回归大自然、联系生活,探究活动的素材唾手可得。
2.依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
目前,各版本的教材均已重视并规范科学概念的建立,纷纷在教材网或教师用书上明确相应的科学概念,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目标分解,逐步实施即可。当然,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引导儿童自己得出结论,不可通过强加或灌输的方式达成。
3.开展有结构的探究活动
在了解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归纳出将探究的问题;集体讨论,着手预测和猜想,并完成实验设计;依据设计进行实验和观测;整理和分析获得的数据;让学生充分表达探究的结果和意见,通过争论形成全班相对统一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下来。
4.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
一是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且贴近学生的经验,以便学生能在自己的努力下,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探究任务;二是提出的问题应该和通过本次探究可以证实的科学概念有关,据此开展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效的;三是不宜向儿童提出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便于明确探究对象,方便通过定量的测量、定量的描述等推导探究结论。
三、杜绝出现误区的措施
1.完善教学设施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开展大量的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加大配套教学设施的投入:教研部门通过开展自制教学用具评比活动,促使教师自己研制教具,缓解缺乏工具箱的矛盾。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是开展学科研讨、教材培训、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掌握科学概念,增强新课程实施能力;二是学校要支持科学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外出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经费,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交流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
3.加强教育科研
有关部门应加大科研经费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积极探寻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问题的办法,总结、提炼、物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4.落实常态教研
抓好学科中心组、学校教研组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钻研课程标准,组织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上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活动,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5.丰富网站资源
一是及时将教师优秀的案例、课件和教学体会等上传网站,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二是建立学科博客群,开展网上研讨活动,交流教学教研经验,探讨课程实施的策略、办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总之,开展科学探究和建构科学概念要和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规律相符,要创造条件提供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要有结构、分层次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