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液态水含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云中液态水含量的重要意义,不同方法探测云中液态水含量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提出了云中液态水含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云中液态水含量人工影响天气应用
  1 云中液态水在人工影響天气中的意义
  对于大气中的液态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一直是大气科学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云中液态水与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云中液态水的反馈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云中液态水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物理参数,是人们了解云物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研究特征,是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的有效指标,也是直接影响人工增雨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中,云中的液态水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过冷水的含量,而过冷水含量是衡量区域人工增雨潜力和增雨作业条件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我国北方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的混合型目标云系而言,通常将这类云系自上而下分为3 层:冰晶层,位于-25~-30℃以下的区域,由于冰晶浓度高,通过凝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下落,对中间层起着“播种”冰晶的作用; 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层,温度在0℃以下,通过冰水转化过程长大,相当于起着“饲养”冰晶的作用,在该层的下部,过冷水滴丰富,已经长大的冰晶可以捕获过冷水滴而凇附增长,形成雪花或霰; 水滴层,温度在0℃以上,中间层粒子下落到此层后融化成雨滴,雨滴继续下落过程中碰撞长大。由此可见,过冷水滴以及液态水的含量在中间层和最下层中都对降水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探测手段
  云中液态水的定期测量对气候变化研究、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实际业务指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云、雨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实际探测云中的液态水含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精确、及时地确定云中液态水含量是大气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液态水含量的探测方法有微波辐射计、卫星遥感、飞机、雷达等,各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缺陷。
  
  微波辐射计探测液态水含量的技术方法比较成熟,探测时间的连续性较好,但是在空间上无法获得大范围的面信息;卫星探测液态水含量是利用卫星上搭载的探测设备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反演等,覆盖范围广,但是在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上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人影指挥作业的需要; 飞机机载仪器虽然可以飞入云中直接探测云中的液态水含量,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增雨飞机飞行多是以业务型增雨作业为主,进行专门的探测飞行的较少,同时,飞机探测不能进行降水全过程的探测,所以也不能满足有效探测云中液态水含量并实时指导人工增雨的需求。
  雷达的探测范围和时间连续性的特点都能够满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需要。我国自1998 年开始布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网以来,雷达产品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 VIL)由Greene等提出以后,它作为一种多普勒雷达产品,反映降水云体中在某一确定的底面积格点区域的垂直柱体内液态水总量的分布,是业务应用次数最多的产品之一。由于VIL 能够直接反映空中水资源的分布,所以可以将其作为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参考指标。迟竹萍等选择不同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水含量关系计算降水条件下各特定层垂直积分含水量,并结合天气资料及雷达速度场分布特征分析降水云层演变特征及人工增雨播云条件,确定增雨作业时间和区域; 李薇等分析了层状云降水整体 VIL 及0℃层上、下部VIL 的分布特点,指出0℃层上部 VIL 对北方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更具指导意义;王慧娟研究表明雷达VIL能反映0℃层上部不同高度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显示 VIL的高值区,为人工增雨作业区的选择提供指导,并认为 VIL 能够全面地反映雷达探测范围内空中降水粒子的整体分布,较雷达强度回波更适合人工增雨作业区域的选择虽然 VIL 产品在人影作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无法准确分辨降水粒子的性质,而整层 VIL 产品是按照不同雨滴谱建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水含量关系获得的,根据谱型的变化以及降水粒子性质的不同,雷达反射率因子与液态水含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给 VIL 的计算带来一定的误差。
  3 前景展望
  雷达、卫星、机载液态水含量的探测设备以及微波辐射计等在人工影响天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仪器精度和技术的改进,其在人工增雨的实时指挥作业的工作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效用。但是,基于目前观测仪器存在的欠缺,如何将各种液态水含量的探测仪器进行联合观测,建立不同仪器探测液态水含量指标之间的关系,达到标定目的的同时,实现液态水含量的高时间分辨率的细网格观测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迫切需要。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后期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后期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主体施工结束,进入建筑工程施工后期, 此阶段的施工特点是:工种多、人员杂、 场地紧、 交叉作业多,机械设备、 用电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管理维护难。 建筑工程施工后期的这些特点, 给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是整个工程施工的事故多发阶段。  
期刊
[摘要] 随着基坑工程的规模及难度加大,施工条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当采用常规的开挖、支护方法难以进行施工,或者施工会给邻近建(构)筑物及设施带来危害时,则需采用更稳妥的施工工艺来适应工程需要,地下连续墙工艺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对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挖槽   一、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现场调查资料编制地下连续墙施工组
期刊
摘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式亦然严峻,恶性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健康未定发展。对此,作为建筑监理的工作人员要格外注意工程的质量,本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监理与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一、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质量控制工作  1、事前认真阅读理解图纸,了解设计意图。  每个检验批、分项工程施工前,作为监理人员
期刊
摘要:工程质量质量检测是检验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手段,它对整个工程起到指导、控制和评定的作用。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工程质量检测。本文总结了工程检测的问题所在,阐述了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以及加强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试验检测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发
期刊
摘要:在实际的水电站工作中,水电站的电器设备故障随时都会发生,关系到电气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同时出现的故障是各种各样的,要想排除设备的每个故障点,这就必须要求技术人员掌握电气专业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针对发现的故障熟练、可靠地对其进行排除。  关键词:水电站,电气故障,处理措施  1引言  一般水电站电气设备分为电气一次设备和全厂电气二次设备两大部分。电气一次设备又分为发电电气设备和升压变电电气
期刊
摘要:地下室监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针对混凝土墙体裂缝、施工缝、变形缝、穿墙管、后浇带等的漏水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保证地下防水工程质量。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裂缝,渗水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地下室工程正迅猛发展,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地下室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防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渗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为防止地下工程渗漏,
期刊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取得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全行业在实践自主创新,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机械企业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征程中,如何使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定义,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自觉地引导人们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去追求高级需要
期刊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思想品德、能力、工作状况以及所受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人事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和用人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自由的“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成长经历、原来一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人事档案,作用似乎已不再像从前那么“重要”了。事实并非如此,人事档案依然重要。只不过随着人事管理方式发生
期刊
摘 要: 本文作者主要针对住宅现浇楼板设计阶段、 施工阶段的钢筋混凝土裂缝控制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同时提就材料选用及裂缝的弥补处理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住宅; 现浇楼板; 裂缝原因; 防治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的裂缝问题一直是基本建设中面临的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因此给建设方、 设计和施工单位业主带来了诸多麻烦。 因此, 提高工程质量, 制定防裂措施, 已成为国家行业管理部门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郑州正弘旗1号楼工程实例,从转换层的结构布置和抗震设计、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及其合理取值等方面对高层建筑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侧向刚度比      椐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中,仅带转换层的建筑有几百栋之多。为保证转换层下部大空间整体结构有适宜的刚度、强度、延性和抗震能力,应尽量强化转换层下部主体结构刚度,弱化转换层上部主体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