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inc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结果要落实在课堂教法的转变上。案例教学强调以恰当的案例为依托,在对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碰撞,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教学体会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学方式,结果必然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转变上。摒弃以讲为主,注重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已是教改的主攻方向。案例教学法以特有的从案例情景入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已为广大同行理解和接受。我在新教材使用的基础上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新颖的教学引入
  引入是授课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鲁教版教材中每章节的开头都有和生活相关的小问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如“明前龙井”在日本栽植不好,赵亮的父母6月买房,1月阳光却被挡住等生活性很强的例子就很好。若能匠心独运,新颖别致,势必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引入应是语言精练,文辞优美、流畅,创造意境,或诗词,或图片,也可用精致的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形式,于平凡中提炼问题。又如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这样导入:2006年的春运工作到昨天为止刚刚结束,全国交通部门共发送旅客超过20亿人次,你知道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哪一类旅客吗?(学生回答:民工)你知道民工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包括民工流在内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以感性认识先入为主,从而拉开授课的序幕。
  二、案例情景的精心创设
  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授内容精熟,先研究《课标》的要求,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教师平时就要培养分类建立材料库意识,从而用时信手拈来,从容高效。有了原始材料后,不能生搬硬套,还应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特别是成组材料的出示更应如此。如在学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时,可利用以下两组材料对我国“民工流”进行分析。
  案例一: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8000万农民进城打工,一时间涌向大街小巷。有人大声惊呼“民工潮”,又一次“农村包围城市”。
  案例二:今年春节刚过,小王和邻居们就琢磨着早些来城里找活干。家里农活只几天就忙完了。他打算再苦几年,学个技术,回去办个小厂,自己当老板。
  三、研究问题的合理设计
  认识论认为,人类是在对自然的漫长认识过程中逐渐获得认识、提高能力的。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只有通过研究得出的答案才能经久不忘。案例教学法正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甚至想象,从而形成理性思维。正因为如此,学习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钻研教材,“蹲下身子”研究学生;②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③问题成组出现,梯度差异合理。
  综上两组材料设计讨论题如下:
  1.结合案例一:你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民工流)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案例二:以小王为例,分析民工流对人口流出地区的影响?
  3.请你站在城市(流入地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该不该进城?
  四、有序的课堂调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除受学科特点影响外,更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性问题应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而对于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训练思维能力,而且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是传统教学根本无法比拟的。教师应精炼语言,尽可能少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其中包括一些承转语言的自然过渡,例如在介绍完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后,可这样介绍河流因素的影响:位于黄河岸边的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属西北干旱区,为什么仍能形成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五、必要的课堂总结
  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应是首尾呼应,前后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和谐、紧凑、完美,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升华,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无论何种结尾方式,都需要学生广泛参与,甚至可采取角色反串,让学生上台总结,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后,可让一个学生指洋流分布图,另一学生回答,而其他学生评价。又如在学完“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基本内容后,可这样留下课后活动题:“社会调查:我身边的人口迁移”,通过走访等形式,要有自己的观点分析,从而加深对人口迁移的理解。
  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广泛、深入的参与,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需要学生来检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改正、提高,打破传统思维,勇于开拓、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更好地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应严格依据新课程,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在教学总结上,注重理性思考,善于反思;在创新思维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
摘 要: 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可以设计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本文作者主要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问题落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问题的生发及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设计问题 落实问题    一、如何设计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体会    新课标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得非常全面、明确,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高中历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使学生明其理、导其行呢?情境教学模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谈一点看法。  一、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  如初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