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体会
  
  新课标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得非常全面、明确,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三方面内容。
  首先,对具体的历史史实,可运用“看、读、说、评”教法。例:在教学“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我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生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对基本的历史概念,可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最后,对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优化教学过程,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来学习什么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的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如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加强情感教育,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网络技术中,Windows操作系统NT内核为网络资源访问提供Wins组件服务,本文从Wins服务原理角度分析两种名称方式被解析为IP的重要手段;DNS与Wins服务的相关性在信息访问处理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可行操作方面,通过Wins解析步骤直接提供实践方法;Wins是一个NT内核嵌入式C/S应用组件,为其它网络通迅提供基本的原语操作,根本性地说明网络IP解析工作机制。  关键词: N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常规教学模式,使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将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网络化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推行网络化教学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网络化教学的推行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而且网络化教学也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二者必须取长补短、优势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下问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
摘 要: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应严格依据新课程,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在教学总结上,注重理性思考,善于反思;在创新思维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
摘 要: 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可以设计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本文作者主要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及问题落实,如何创设课堂氛围、问题的生发及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设计问题 落实问题    一、如何设计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阐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性,引发美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