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多少“普通人”想过自己如何成为“李世民”,或如何成为“魏征”呢?
抑或,如何使“李世民”重用“魏征”,又如何使“魏征”尽忠“李世民”呢?
嘻嘻哈哈当中往往蕴含着大智慧。
于严肃的《资治通鉴》之外,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诙谐的“戏说花絮”:李世民宴请魏征吃菠菜。
愤怒的李世民
贞观良臣魏征因为近乎无休止地当面指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中的诸多不足,而时常令李世民颜面无光,恨得咬牙切齿。“我迟早要宰了这个乡巴佬!”成了宫中经常冲天而出的“口谕”。李世民不是圣人,因而他的愤怒是无法用圣明来遏制的。
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听到盛怒中的李世民这样奇怪地向臣子发问:“你说,我怎么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一个战场上杀人如麻、宫廷里一言九鼎的皇帝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伟大。但麻烦的是,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臣子该如何回应皇上呢?
这时,宠臣兼外戚的长孙无忌首先拿出从他妹妹长孙皇后那里学来的一套,马上正衣冠肃表情,然后扑倒在地大声恭贺吾皇陛下喜得良臣。唐太宗当然已很熟悉这一“伎俩”,一方面习惯性地火气消去一半,一方面余怒未消地继续追问。这时,长孙无忌才实质性地提出建议:“陛下真正需要的,不是杀掉魏征,而是挫挫他的锐气……”
心照不宣的李世民立即表示愿闻其详。这时,已有把握的长孙无忌才抑扬顿挫地说出了他的“锦囊妙计”。
原来魏征有一不为人知的怪僻,极爱吃常人看来俗不可耐的菠菜(据考,也可能是醋芹)。不幸得很,个性泼辣的魏夫人偏对菠菜忌之如仇,而魏征不惧皇上却偏惧内,举朝闻名。于是可怜的魏征,在家里从来没有吃到过心爱的菠菜。办法总是有的,由此魏征对于外出赴宴有了兴趣。因为以他的面子,从主人那里讨来一盘菠菜,还是轻而易举的。但办法总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他的这点癖好不留神落进了长孙无忌的眼里。更糟的是,魏征难得大饱口福的狼狈吃相也一并落入了长孙无忌的眼里……
于是,长孙无忌向李世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个所有朝臣包括李世民都不曾见过的魏征,一个肆无忌惮、疯狂吞噬菠菜的魏征,一个与平日正襟危坐完全判若两人的魏征。
这时,为皇上出气的妙计已呼之欲出:请皇上宴请魏征吃菠菜!
刚才怒不可遏的李世民,此时已经乐得直不起腰了,勉强在捧腹喘气的间隙表示应允。
狼狈的魏征
随后某一天,天气很好,李世民宴请魏征。同席的还有前来“看戏”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为了与菠菜相协调,李世民特地选择了露天“野炊”。一向满腹经纶的魏征忽然见到眼前满满一盆菠菜,早已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了。
偏偏李世民要在此刻向已经口角流涎的魏征发问:“魏征啊,平日里你总对我的决策有很多不满,我也经常听不进去。今天这么好的天气,难得雅兴,借这个机会你就把对我的所有意见统统都说一遍吧!也免得我以后在朝臣面前没面子。”
这简直跟要命一般!一开始,魏征还满不在乎地打算以今天只是吃饭、朝政明天再说为由蒙混过去,偏今天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兴致近乎偏执,更况且李世民又拿出了魏征一贯的腔调质问:“你说是吃饭重要,还是朝廷大事重要啊?”没办法,大脑中早已只有菠菜的魏征只好临时把昨天已朝议过的发言抓过来再“反刍”一遍,但刚张嘴就被洞察秋毫的李世民堵了回去:“魏征,你今天能不能说点儿新鲜的?”结果,魏征竟脱口而出:“这菠菜倒挺新鲜的……”当发现失言又着补了半句:“这菠菜实在是……”
见到魏征欲言又止、脸色难堪,李世民更是火上浇油地“恍然大悟”:“哦,一定是今天的菜不合魏征口味!快来人,把菜撤下!换……”这一刻,魏征完全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地窜起来:“不不不不!不要换!”“魏夫子”的酸架子至此已荡然无存。最终,彻底在皇帝面前崩溃的魏征只好实话实说:“不瞒万岁,魏征……最爱吃菠菜……”
至此,早已忍俊不禁、心满意足的李世民,才见好就收地“恩准”魏征放下天下朝政,专心致志吃眼前的菠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魏征立刻欢喜得仿佛被大赦一般,不仅马上狼吞虎咽,甚至平素只用来笔评天下的双手,此刻也直接派上了用场!嘴里塞满了菠菜,双手抓满了菠菜,瞪圆的双眼未曾离开菠菜一刻……早已经捧腹难忍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见此风卷残云,边强忍大笑,边故作慌不迭地捧着自己那一份菠菜端过去送给可怜而又欢喜的魏征……
想必此刻,富有想象力的朋友也早已忍俊不禁了。
领导力的两个凡人巅峰
而笑毕深思,我们可以从这一花絮中悟到很多做领导与做下属的艺术……
我们所有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有作为、有口碑,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拥有魏征这样的良臣辅佐;所有被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魏征这样拥有一个宽宏明君,以使自己能够尽职尽才,名垂千古。
但是,在大家对这段君臣佳话艳羡不已时,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如何成为“李世民”,自己如何成为“魏征”呢?或者说,如何使“李世民”重用“魏征”,又如何使“魏征”尽忠“李世民”呢?
我们不能假设这两者都拥有超人的品格。超出常人特性、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领导力”,是虚伪的、无意义的。事实上,李世民与魏征也本就都是凡人。
但两者却都将领导力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作为领导,通过海纳百川、宽宏大度赢得了部下的忠贞与智慧,实现了当时条件下领导力的最大发挥,奠定了盛唐气象;而魏征,通过仗义执言、言之有据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与重用,实现了在当时条件下部属对上司最大限度地“领导”。可以说,就领导力而言,两者都达到了中国历史空前绝后的高度。
李世民能纳,魏征能谏,但还是那句话,他们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都是凡人。所谓领导与管理,也只有针对凡人,才是有普遍意义的。
那么,两个凡人,是如何达到了我们芸芸众生都没能达到的高度呢?原因当然很多,但从李世民请魏征吃菠菜,就可透析出一个重要原因:用不伤原则的琐事来实现君臣间的平衡。任何有效而可持续的领导力,都必须是基于心态的平衡。理由很简单,领导与被领导,都是人。而人,只有在平衡中才能良性持续。而这,又恰恰是我们往往所忽略的一面。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李世民的宽宏大量,却没看到为什么他能宽宏大量?或进一步,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李世民没有兑现“杀掉乡巴佬”的誓言,却没看到为什么李世民能做到始终不去“杀乡巴佬”?
要知道,杀掉一个总跟自己过不去的乡巴佬,对于一个皇帝是多么容易,又多么必然……历史上,君臣之间一言不合而手起刀落的还少吗?“龙眼无恩”、“伴君如伴虎”等鲜血凝成的古训,虽然不免狭隘肤浅,但却道出了残酷的事实。
我之所以说“狭隘肤浅”,就在于我们总是忽略我们所面对的,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过是普通的人。
懂得在良性发泄中平衡的明君
而李世民正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
前文之所以说他能问出“我怎样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本身就证明他的伟大,在于作为可以呼风唤雨的领导者,即便在盛怒中,他也做到了知己知彼:他没有直接下令杀,而要想办法杀,就说明即便此时,他也深知一个聪明的领导人是不应在气头上下命令的;同时,魏征虽可谓十足的“给脸不要脸”,却毕竟是难得良臣,是一个群臣中的标杆人物,绝不是说杀就该杀的,而至少要想办法“杀”的……
而李世民更知道,他要杀的,并不是魏征的头,而是他的“气焰”。只是自己一直碍于皇帝的身份,不知道该如何合情合理(而不是存心找茬、秋后算账)、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计后果、只凭痛快)地去教训魏征。而教训魏征,也并不是目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李世民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平衡——不断在大众面前被反驳、丢面子的领导,内心一定是不平衡的。而只有让自己想办法内心平衡了,自己才能听到并听进更多的苦口良言,做出更伟大的事业!
于是聪明的李世民实际是在为此而烦恼。而同样聪明的长孙无忌(当然他的晚年不再聪明,所以也就未得善终)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不仅替皇帝点明了这次行动的目的(杀锐气而非杀头),而且替皇帝想出了一个最符合皇帝心意的办法:用最柔和、温情乃至幽默的方式,让令自己难受的人自己也难受,然后也在大众面前空前丢丑,却又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反而自己的自尊心大为满足!从而让大家在朝堂上结下的所有怨气,在大笑间灰飞烟灭……
这就是李世民最聪明的地方。
他深知魏征的直谏对于事业是有益的,因此必须继续让他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但他也深知自己是普通人,没有一个人能长期忍受这种克制与压抑;他深知如果自己一味消极隐忍克制不加宣泄,必然会在某一时刻失去控制地恶性大发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上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从而,他深知:一个领导者要想做到长期广纳逆耳忠言,就必须在琐事上用柔和、良性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去平衡自己!所谓良好的空杯心态,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有意识持续不断地良性平衡出来的!
而抓住部下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或不愿示人的小隐私(而非原则性隐私),适当地变成玩笑,就不失为一种宣泄平衡自己的绝佳方式。
小玩笑,是为了大事业!真正的领导智慧,就在这举重若轻之间。
懂得在琐碎中回补上司的良臣
而站在李世民对面的魏征,同样是聪明人。
能在那个大臣清晨上朝不知道晚上能否回来的险恶时代,魏征竟能如此长期而有效地“领导”自己的万岁,并在倾尽己才后获得善终,更值得我们尊敬和研讨。
我们平素只注意到魏征在朝堂上面无惧色地据理力争,以为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其实错了。绝大多数的时候,犯颜直谏的下场就是人头落地。因为这些部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大忌讳:认为自己的领导就应该是一个无私无瑕的超人,乃至类似投递箱一样的机器!而忽略了“领导也是普通人”这样一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大前提。
只要部下能悟透,并始终秉承“领导也是普通人”的信念,你就能无师自通地想到各种让自己尽责尽忠并持续获得领导采纳的方法。比如:自己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背景,探讨什么样的话题,话说到什么样的分寸……
当然,只要决心做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良臣”(而非奸臣、弄臣或庸臣),面对原则问题据理力争是免不了的,面对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错误毫不妥协也是免不了的。那么,这时作为部下在事后就要考虑:自己的犯颜顶撞,特别是领导对自己反而宽宏接纳时,领导作为普通人肯定是不平衡的。而自己的谏言要想持续获得采纳,就必须让自己的领导能从自己身上重新找回平衡。那么,在原则问题上自己由于责任在身让领导不平衡了,何不让领导在非原则问题上,乃至生活琐事上从自己身上找回平衡?
是啊,谁敢说那顿洋相百出的菠菜大餐,就不是聪明的魏征因势利导、稍作夸张地“秀”给万岁看的呢?
由此,原则问题永远不是儿戏;而原则以外,永远充满和谐!
“聪明人”李世民!“聪明人”魏征!
责任编辑:王 缨
抑或,如何使“李世民”重用“魏征”,又如何使“魏征”尽忠“李世民”呢?
嘻嘻哈哈当中往往蕴含着大智慧。
于严肃的《资治通鉴》之外,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诙谐的“戏说花絮”:李世民宴请魏征吃菠菜。
愤怒的李世民
贞观良臣魏征因为近乎无休止地当面指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中的诸多不足,而时常令李世民颜面无光,恨得咬牙切齿。“我迟早要宰了这个乡巴佬!”成了宫中经常冲天而出的“口谕”。李世民不是圣人,因而他的愤怒是无法用圣明来遏制的。
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听到盛怒中的李世民这样奇怪地向臣子发问:“你说,我怎么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一个战场上杀人如麻、宫廷里一言九鼎的皇帝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伟大。但麻烦的是,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臣子该如何回应皇上呢?
这时,宠臣兼外戚的长孙无忌首先拿出从他妹妹长孙皇后那里学来的一套,马上正衣冠肃表情,然后扑倒在地大声恭贺吾皇陛下喜得良臣。唐太宗当然已很熟悉这一“伎俩”,一方面习惯性地火气消去一半,一方面余怒未消地继续追问。这时,长孙无忌才实质性地提出建议:“陛下真正需要的,不是杀掉魏征,而是挫挫他的锐气……”
心照不宣的李世民立即表示愿闻其详。这时,已有把握的长孙无忌才抑扬顿挫地说出了他的“锦囊妙计”。
原来魏征有一不为人知的怪僻,极爱吃常人看来俗不可耐的菠菜(据考,也可能是醋芹)。不幸得很,个性泼辣的魏夫人偏对菠菜忌之如仇,而魏征不惧皇上却偏惧内,举朝闻名。于是可怜的魏征,在家里从来没有吃到过心爱的菠菜。办法总是有的,由此魏征对于外出赴宴有了兴趣。因为以他的面子,从主人那里讨来一盘菠菜,还是轻而易举的。但办法总要付出代价,那就是他的这点癖好不留神落进了长孙无忌的眼里。更糟的是,魏征难得大饱口福的狼狈吃相也一并落入了长孙无忌的眼里……
于是,长孙无忌向李世民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一个所有朝臣包括李世民都不曾见过的魏征,一个肆无忌惮、疯狂吞噬菠菜的魏征,一个与平日正襟危坐完全判若两人的魏征。
这时,为皇上出气的妙计已呼之欲出:请皇上宴请魏征吃菠菜!
刚才怒不可遏的李世民,此时已经乐得直不起腰了,勉强在捧腹喘气的间隙表示应允。
狼狈的魏征
随后某一天,天气很好,李世民宴请魏征。同席的还有前来“看戏”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为了与菠菜相协调,李世民特地选择了露天“野炊”。一向满腹经纶的魏征忽然见到眼前满满一盆菠菜,早已心猿意马,按捺不住了。
偏偏李世民要在此刻向已经口角流涎的魏征发问:“魏征啊,平日里你总对我的决策有很多不满,我也经常听不进去。今天这么好的天气,难得雅兴,借这个机会你就把对我的所有意见统统都说一遍吧!也免得我以后在朝臣面前没面子。”
这简直跟要命一般!一开始,魏征还满不在乎地打算以今天只是吃饭、朝政明天再说为由蒙混过去,偏今天李世民“虚心纳谏”的兴致近乎偏执,更况且李世民又拿出了魏征一贯的腔调质问:“你说是吃饭重要,还是朝廷大事重要啊?”没办法,大脑中早已只有菠菜的魏征只好临时把昨天已朝议过的发言抓过来再“反刍”一遍,但刚张嘴就被洞察秋毫的李世民堵了回去:“魏征,你今天能不能说点儿新鲜的?”结果,魏征竟脱口而出:“这菠菜倒挺新鲜的……”当发现失言又着补了半句:“这菠菜实在是……”
见到魏征欲言又止、脸色难堪,李世民更是火上浇油地“恍然大悟”:“哦,一定是今天的菜不合魏征口味!快来人,把菜撤下!换……”这一刻,魏征完全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地窜起来:“不不不不!不要换!”“魏夫子”的酸架子至此已荡然无存。最终,彻底在皇帝面前崩溃的魏征只好实话实说:“不瞒万岁,魏征……最爱吃菠菜……”
至此,早已忍俊不禁、心满意足的李世民,才见好就收地“恩准”魏征放下天下朝政,专心致志吃眼前的菠菜。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魏征立刻欢喜得仿佛被大赦一般,不仅马上狼吞虎咽,甚至平素只用来笔评天下的双手,此刻也直接派上了用场!嘴里塞满了菠菜,双手抓满了菠菜,瞪圆的双眼未曾离开菠菜一刻……早已经捧腹难忍的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见此风卷残云,边强忍大笑,边故作慌不迭地捧着自己那一份菠菜端过去送给可怜而又欢喜的魏征……
想必此刻,富有想象力的朋友也早已忍俊不禁了。
领导力的两个凡人巅峰
而笑毕深思,我们可以从这一花絮中悟到很多做领导与做下属的艺术……
我们所有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有作为、有口碑,都希望自己能像李世民一样拥有魏征这样的良臣辅佐;所有被领导者,都希望自己能像魏征这样拥有一个宽宏明君,以使自己能够尽职尽才,名垂千古。
但是,在大家对这段君臣佳话艳羡不已时,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如何成为“李世民”,自己如何成为“魏征”呢?或者说,如何使“李世民”重用“魏征”,又如何使“魏征”尽忠“李世民”呢?
我们不能假设这两者都拥有超人的品格。超出常人特性、不食人间烟火的所谓“领导力”,是虚伪的、无意义的。事实上,李世民与魏征也本就都是凡人。
但两者却都将领导力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作为领导,通过海纳百川、宽宏大度赢得了部下的忠贞与智慧,实现了当时条件下领导力的最大发挥,奠定了盛唐气象;而魏征,通过仗义执言、言之有据赢得了上级的赏识与重用,实现了在当时条件下部属对上司最大限度地“领导”。可以说,就领导力而言,两者都达到了中国历史空前绝后的高度。
李世民能纳,魏征能谏,但还是那句话,他们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都是凡人。所谓领导与管理,也只有针对凡人,才是有普遍意义的。
那么,两个凡人,是如何达到了我们芸芸众生都没能达到的高度呢?原因当然很多,但从李世民请魏征吃菠菜,就可透析出一个重要原因:用不伤原则的琐事来实现君臣间的平衡。任何有效而可持续的领导力,都必须是基于心态的平衡。理由很简单,领导与被领导,都是人。而人,只有在平衡中才能良性持续。而这,又恰恰是我们往往所忽略的一面。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李世民的宽宏大量,却没看到为什么他能宽宏大量?或进一步,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李世民没有兑现“杀掉乡巴佬”的誓言,却没看到为什么李世民能做到始终不去“杀乡巴佬”?
要知道,杀掉一个总跟自己过不去的乡巴佬,对于一个皇帝是多么容易,又多么必然……历史上,君臣之间一言不合而手起刀落的还少吗?“龙眼无恩”、“伴君如伴虎”等鲜血凝成的古训,虽然不免狭隘肤浅,但却道出了残酷的事实。
我之所以说“狭隘肤浅”,就在于我们总是忽略我们所面对的,包括我们自己,都不过是普通的人。
懂得在良性发泄中平衡的明君
而李世民正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
前文之所以说他能问出“我怎样才能杀掉这个乡巴佬”本身就证明他的伟大,在于作为可以呼风唤雨的领导者,即便在盛怒中,他也做到了知己知彼:他没有直接下令杀,而要想办法杀,就说明即便此时,他也深知一个聪明的领导人是不应在气头上下命令的;同时,魏征虽可谓十足的“给脸不要脸”,却毕竟是难得良臣,是一个群臣中的标杆人物,绝不是说杀就该杀的,而至少要想办法“杀”的……
而李世民更知道,他要杀的,并不是魏征的头,而是他的“气焰”。只是自己一直碍于皇帝的身份,不知道该如何合情合理(而不是存心找茬、秋后算账)、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计后果、只凭痛快)地去教训魏征。而教训魏征,也并不是目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李世民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平衡——不断在大众面前被反驳、丢面子的领导,内心一定是不平衡的。而只有让自己想办法内心平衡了,自己才能听到并听进更多的苦口良言,做出更伟大的事业!
于是聪明的李世民实际是在为此而烦恼。而同样聪明的长孙无忌(当然他的晚年不再聪明,所以也就未得善终)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不仅替皇帝点明了这次行动的目的(杀锐气而非杀头),而且替皇帝想出了一个最符合皇帝心意的办法:用最柔和、温情乃至幽默的方式,让令自己难受的人自己也难受,然后也在大众面前空前丢丑,却又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反而自己的自尊心大为满足!从而让大家在朝堂上结下的所有怨气,在大笑间灰飞烟灭……
这就是李世民最聪明的地方。
他深知魏征的直谏对于事业是有益的,因此必须继续让他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但他也深知自己是普通人,没有一个人能长期忍受这种克制与压抑;他深知如果自己一味消极隐忍克制不加宣泄,必然会在某一时刻失去控制地恶性大发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历史上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从而,他深知:一个领导者要想做到长期广纳逆耳忠言,就必须在琐事上用柔和、良性的方式去发泄自己,去平衡自己!所谓良好的空杯心态,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有意识持续不断地良性平衡出来的!
而抓住部下微不足道的小毛病或不愿示人的小隐私(而非原则性隐私),适当地变成玩笑,就不失为一种宣泄平衡自己的绝佳方式。
小玩笑,是为了大事业!真正的领导智慧,就在这举重若轻之间。
懂得在琐碎中回补上司的良臣
而站在李世民对面的魏征,同样是聪明人。
能在那个大臣清晨上朝不知道晚上能否回来的险恶时代,魏征竟能如此长期而有效地“领导”自己的万岁,并在倾尽己才后获得善终,更值得我们尊敬和研讨。
我们平素只注意到魏征在朝堂上面无惧色地据理力争,以为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其实错了。绝大多数的时候,犯颜直谏的下场就是人头落地。因为这些部下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大忌讳:认为自己的领导就应该是一个无私无瑕的超人,乃至类似投递箱一样的机器!而忽略了“领导也是普通人”这样一个永远都不会变的大前提。
只要部下能悟透,并始终秉承“领导也是普通人”的信念,你就能无师自通地想到各种让自己尽责尽忠并持续获得领导采纳的方法。比如:自己在什么样的场合,面对什么样的背景,探讨什么样的话题,话说到什么样的分寸……
当然,只要决心做一个成就一番事业的“良臣”(而非奸臣、弄臣或庸臣),面对原则问题据理力争是免不了的,面对领导在重大问题上的错误毫不妥协也是免不了的。那么,这时作为部下在事后就要考虑:自己的犯颜顶撞,特别是领导对自己反而宽宏接纳时,领导作为普通人肯定是不平衡的。而自己的谏言要想持续获得采纳,就必须让自己的领导能从自己身上重新找回平衡。那么,在原则问题上自己由于责任在身让领导不平衡了,何不让领导在非原则问题上,乃至生活琐事上从自己身上找回平衡?
是啊,谁敢说那顿洋相百出的菠菜大餐,就不是聪明的魏征因势利导、稍作夸张地“秀”给万岁看的呢?
由此,原则问题永远不是儿戏;而原则以外,永远充满和谐!
“聪明人”李世民!“聪明人”魏征!
责任编辑:王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