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彭青(1990.12),女,2013级西北大学研究生,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摘 要:实然和应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一个为实际怎样,一个为应该怎样。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大众化的思想是其应然状态的,而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则是其实然状态的表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使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接近应然的状态,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实然;应然;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何为“实然”“应然”
从事物的现实表现来看,实然就是事物在现实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事物的表现。应然是指基于事物自身的质所应达到的状态,是事物本身所应具有的。 简而言之,二者一个强调实际上怎样,一个强调应该怎样。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这是因为事物应该怎样并不意味着就是这样,但是,通过主客观的努力,实然会一步步接近应然,实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表现中的状态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正是实然与应然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让人民大众理解、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大众化的论述正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今马克思主义不为大众所知,所信,所用,不能化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恩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只有抓住人,说服人,才能发挥其本身的力量,这也是其关于大众化的论述。在马、恩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要针对具体的个人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马恩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毛泽东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一直把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也就势必导致其马克思在宣传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使群众了解和掌握。
(三)邓小平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3]这句话是其应然角度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论述,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要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并以为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邓小平认为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事实教育、理论教育等方面入手,使民众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当代社会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态
如果说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以及所掌握的程度就是实然角度下的大众化。从实然角度看, 成果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近35年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在理论层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批学者开始关注大众化,并开始探究其实现途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第一、 以西解马和以西去马
“以西解马”是指用西方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是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宣传,而不是搞“洋教条”;所谓“以西去马”是指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摒弃马克思主义,并主张用西方的观念解决中国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的并行是大众化的显著特点之一。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输出自己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第二、进行经院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院主义”的研究是指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走向纯学术的误区,在自己的“圈子内”进行研究,理论的目光对现实沉默寡言,从而远离大众、脱离现实、脱离时代,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号召。集中体现在研究成果中,文风比较晦涩、字眼生僻、概念抽象,著作越来越经院化。对于大众化而言,这样的理论不能引起大众学习的热情和满足其理论的诉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从彼岸回到此岸,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4]
第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结构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的结构就促使了那些由于禀赋不同,占有生产要素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但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却逐渐扩大,因此,难免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同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如何使实然下的大众化更接近应然,是一个亟需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意义下,方针政策更接近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其次,领导干部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先化干部,邓小平论述到党员干部“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5]再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认识、了解、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总之,在当前的情境下,要结合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5.
[3]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688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6-137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彭青(1990.12),女,2013级西北大学研究生,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摘 要:实然和应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一个为实际怎样,一个为应该怎样。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大众化的思想是其应然状态的,而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则是其实然状态的表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使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接近应然的状态,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实然;应然;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何为“实然”“应然”
从事物的现实表现来看,实然就是事物在现实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事物的表现。应然是指基于事物自身的质所应达到的状态,是事物本身所应具有的。 简而言之,二者一个强调实际上怎样,一个强调应该怎样。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这是因为事物应该怎样并不意味着就是这样,但是,通过主客观的努力,实然会一步步接近应然,实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实表现中的状态以及其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正是实然与应然的表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让人民大众理解、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大众化的论述正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今马克思主义不为大众所知,所信,所用,不能化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马、恩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只有抓住人,说服人,才能发挥其本身的力量,这也是其关于大众化的论述。在马、恩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人,因此要针对具体的个人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都深刻体现了马恩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毛泽东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一直把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也就势必导致其马克思在宣传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使群众了解和掌握。
(三)邓小平应然状态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3]这句话是其应然角度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论述,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要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并以为此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邓小平认为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事实教育、理论教育等方面入手,使民众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当代社会实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态
如果说马、恩以及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是应然角度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以及所掌握的程度就是实然角度下的大众化。从实然角度看, 成果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后近35年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在理论层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批学者开始关注大众化,并开始探究其实现途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在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第一、 以西解马和以西去马
“以西解马”是指用西方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但是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用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进行宣传,而不是搞“洋教条”;所谓“以西去马”是指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摒弃马克思主义,并主张用西方的观念解决中国问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的并行是大众化的显著特点之一。西方国家在不断地输出自己国家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同时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
第二、进行经院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院主义”的研究是指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走向纯学术的误区,在自己的“圈子内”进行研究,理论的目光对现实沉默寡言,从而远离大众、脱离现实、脱离时代,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响应时代的号召。集中体现在研究成果中,文风比较晦涩、字眼生僻、概念抽象,著作越来越经院化。对于大众化而言,这样的理论不能引起大众学习的热情和满足其理论的诉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从彼岸回到此岸,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入点,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4]
第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
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推进,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结构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样的结构就促使了那些由于禀赋不同,占有生产要素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重视公平。但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却逐渐扩大,因此,难免会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同时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如何使实然下的大众化更接近应然,是一个亟需解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在一定意义下,方针政策更接近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其次,领导干部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要先化干部,邓小平论述到党员干部“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5]再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认识、了解、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总之,在当前的情境下,要结合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515.
[3]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688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36-137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