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训练是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实践课,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工程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开设的时间尚不长,并且大多沿袭了“金工实习”的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这一概念提出的产业背景与典型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工程训练的模式需要朝“服务型”转型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关键词:工程训练;服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06-02
一、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提出的三大背景
(一)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的产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制造装备的不断涌现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时代。制造业内人士日益注意到生产制造一件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在逐渐下降,而为客户提供产品支撑的各种服务的价值却在不断提升,“服务”不再仅仅局限在管理的范畴而是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一部分。从重视产品制造环节向重视提供服务的转变反映了当前制造行业发展转型的产业背景。工程训练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而工程教育要回归产业,要为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工程训练是为制造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的预备性教育应当敏锐地察觉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发展模式。
(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
201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作为指导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工程训练课程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指导。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这一概念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宏观改革的背景下,为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提出来的。
(三)工程训练自身发展的客观背景
工程训练的前身是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深受苏联高等教育影响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通过类似于工厂环境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向学生面授实用技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胜任工厂中相应的操作岗位工作。这种模式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的五六十年代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人才。但随着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等一批先进制造设备与技术被引入到校内的课堂教学中,并逐步取代了车、铣、刨、磨、钻等传统加工工艺占据课堂主要教学内容的局面,工程训练正式替代了“金工实习”,成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事实上,工程训练的发展越是深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就越广泛,也就越需要教育者提供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及设备的训练项目。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意识,才能顺应工程训练自身发展的趋势。
二、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的特征
工程训练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基础实践课,“实时性”、“实践性”、“实用性”是其显著的特征。而就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来说,它还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的特征。
(一)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哲学,“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动力,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工程训练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任,有责任让每个受训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然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工程训练给他们能带来提升的期许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下,作为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模块化的、可选择的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要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训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生成才的要求作为准则,牢固树立为广大受训学生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把学生成长、成才置于教学中优先考虑的位置,用爱心与责任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二)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着眼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它需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与好奇心、想象力、灵感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依赖于个体个性地发展。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进度以便于教学秩序的管理,在教学实训中人为地设立了许多条条框框,学生来参训按照统一的方案、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加工方法完成同样的设计项目,这样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张扬,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应围绕大学生课外创新竞赛展开服务活动,坚持学生个性发展导向,鼓励学生在设计方案讨论中各抒己见,支持学生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设计研究,并在实验室、设备、材料、指导人员、活动资金、日常管理以及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
(三)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寓教学与管理于服务
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改变过去将教学活动一手包办的旧观念,让学生参加教学内容的设计活动,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将学生的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的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学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服务,用服务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三、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的意义
(一)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提高工程训练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低水平重复的技能培训式的工程训练不能激发现代眼界开阔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许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服务型工程训练教育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将现代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提供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工程训练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建设服务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服务型工程训练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但是服务型工程训练主张以学生的意识而不是以教师的意识决定教学的内容。建设一支服务型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正常实施的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教师要擅于与受训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工程训练的期望及要求,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训练项目设计原则。同时,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对学生“奇思妙想”的设计创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评价。
(三)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一线的服务人员,他们以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是接受教师服务的对象,并对教师的服务提出反馈信息。这样的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信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局面。青年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拘无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带来灵感;教师凭借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完善并监督其将创意付诸于实践。师生之间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联系真正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总结
工程训练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工程教育模式,其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才能不断完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以学生需求为训练项目设计原则,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协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工程训练的教学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英琦,余本胜,张新民,等.合理选择训练载体 提高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66-67.
[2]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68-71.
[3]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应军,郭梅.服务型学生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86-188.
[5]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6]崔伟清,李琦,房静.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模式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36-137.
关键词:工程训练;服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06-02
一、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提出的三大背景
(一)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的产业背景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制造装备的不断涌现以及我国新型工业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时代。制造业内人士日益注意到生产制造一件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在逐渐下降,而为客户提供产品支撑的各种服务的价值却在不断提升,“服务”不再仅仅局限在管理的范畴而是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一部分。从重视产品制造环节向重视提供服务的转变反映了当前制造行业发展转型的产业背景。工程训练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而工程教育要回归产业,要为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工程训练是为制造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的预备性教育应当敏锐地察觉制造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发展模式。
(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
201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纲要》作为指导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工程训练课程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指导。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这一概念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宏观改革的背景下,为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提出来的。
(三)工程训练自身发展的客观背景
工程训练的前身是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深受苏联高等教育影响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通过类似于工厂环境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向学生面授实用技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胜任工厂中相应的操作岗位工作。这种模式在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高的五六十年代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技能人才。但随着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数控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统等一批先进制造设备与技术被引入到校内的课堂教学中,并逐步取代了车、铣、刨、磨、钻等传统加工工艺占据课堂主要教学内容的局面,工程训练正式替代了“金工实习”,成为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事实上,工程训练的发展越是深入,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就越广泛,也就越需要教育者提供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及设备的训练项目。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意识,才能顺应工程训练自身发展的趋势。
二、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的特征
工程训练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基础实践课,“实时性”、“实践性”、“实用性”是其显著的特征。而就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来说,它还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的特征。
(一)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哲学,“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动力,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工程训练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任,有责任让每个受训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然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并且每个学生对工程训练给他们能带来提升的期许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下,作为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模块化的、可选择的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要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训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以满足学生成才的要求作为准则,牢固树立为广大受训学生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把学生成长、成才置于教学中优先考虑的位置,用爱心与责任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二)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着眼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它需要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创新能力与好奇心、想象力、灵感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依赖于个体个性地发展。传统的工程训练模式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进度以便于教学秩序的管理,在教学实训中人为地设立了许多条条框框,学生来参训按照统一的方案、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加工方法完成同样的设计项目,这样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张扬,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应围绕大学生课外创新竞赛展开服务活动,坚持学生个性发展导向,鼓励学生在设计方案讨论中各抒己见,支持学生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设计研究,并在实验室、设备、材料、指导人员、活动资金、日常管理以及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
(三)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寓教学与管理于服务
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要改变过去将教学活动一手包办的旧观念,让学生参加教学内容的设计活动,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将学生的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的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把为学生服务作为教学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服务,用服务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以满足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 三、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的意义
(一)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提高工程训练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低水平重复的技能培训式的工程训练不能激发现代眼界开阔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许多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服务型工程训练教育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将现代制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上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提供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工程训练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建设服务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服务型工程训练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但是服务型工程训练主张以学生的意识而不是以教师的意识决定教学的内容。建设一支服务型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正常实施的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教师要擅于与受训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工程训练的期望及要求,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训练项目设计原则。同时,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对学生“奇思妙想”的设计创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的评价。
(三)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一线的服务人员,他们以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是接受教师服务的对象,并对教师的服务提出反馈信息。这样的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信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局面。青年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拘无束,能够给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带来灵感;教师凭借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对学生的创意进行完善并监督其将创意付诸于实践。师生之间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联系真正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总结
工程训练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工程教育模式,其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地研究改革教学方法与内容,才能不断完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构建服务型工程训练模式,以学生需求为训练项目设计原则,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协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工程训练的教学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英琦,余本胜,张新民,等.合理选择训练载体 提高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1,(11):66-67.
[2]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68-71.
[3]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应军,郭梅.服务型学生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86-188.
[5]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6]崔伟清,李琦,房静.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模式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