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方案。方法:对7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报告涉及的药物主要是左氧氟沙星(29/38.15%)和加替沙星(28/36.84%);不良反应临床症主要是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症较多,临床用药要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5--01
诺氟沙星是第1个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在4-Quinolone结构6位上添加了一个氟(F),药物组织细胞穿透力和脂溶性大幅提升,因此其在体内浓度明显升高,较之前半衰期更长,抗菌、杀菌效果更好[1]。随后,医学界针对该类药物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涌现了更多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菌药。近年来,有关此类药的不良反应(ADR)报道随着其耐药性逐年增加而不断涌现,甚至还引发了一些严重后果。本文将对我院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ADR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以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选自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住院部上报的氟喹诺酮类药物ADR报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ADR报告表和卫生部ADR筛选标准从中选出76例报告,其中涉及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5种。
1.2方法
对76例ADR报告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报告中涉及的性别、年龄、用药品种、ADR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6例ADR报告中男性31例(40.79%),女性45例(59.21%),性别占比上女性略高于男性;患者年龄14-85岁,<18岁3例;占比最高的是31-40年龄段,26例(34.21%),其次为>61岁年龄段,16例(21.05%)。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76例ADR报告中所涉及的药物共5个品种,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占比靠前的是左氧氟沙星(29/38.15%)和加替沙星(28/36.84%)。住院病人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所以不良反应涉及药物中注射剂占比较高(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这其中也与本院使用这两种药物频率偏高有关系。
2.3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症状
以《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中规定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作如下统计,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见表1。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一种人工合成抗菌药,每一代药物的抗菌谱均比上一代有明显扩大,抗菌活性也更强,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组织及体液中,可有效作用于衣原体、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支原体和一些厌氧菌中,能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尤其是绿脓杆菌,因其对临床常见细菌性感染疾病均使用,所以在临床有着广泛的应用[2]。基于药物本身的特性、不合理用药、药物滥用等情况的存在,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报道。针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安全用药已成为当前医疗发展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就性别而言,女性占比稍高于男性,具体原因尚未有明确证实性结果;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考虑与这类人群用药频率有关,超61岁的老人年发生率偏高是因为此类药物45%-60%将以原型从尿液中排出,老年人肾血流量低于年轻人,相应会减少对药物的排泄,体内药物浓度降不下来,加之同期服用其他药物引起的酶促、酶抑作用会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所以容易发生ADR[3]。临床医师在开具氟喹诺酮类药品的时候要恰当遵照药品说明书指导,对该类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多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用药事项等信息做到详细了解,尤其是避免与H2受体阻断药、碱性药物、抗胆碱药同服,以免削弱药效发挥程度,另外如果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可能会抑制茶碱代谢而引发茶碱中毒,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导致中枢性惊厥发作[4],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高度关注使用该类药物可能出现的ADR,尤其是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较大的皮肤、肠胃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就国内范围内,各大制药企业要加强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稳定性,以及上市后药物监测这些基础性研究工作,明确这类药物与皮肤、肠胃和神经损害风险的关联性;另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要重点关注这类药物,监督企业主动修改药品说明书,提升公众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症较多,临床用药要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贾成成.100例患者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51-152.
[2]李佳.氟喹諾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9):75-76.
[3]蔡涛.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与其化学结构间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0):125,127.
[4]贾王平,郭代红,杨鸿溢,等.11962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肝损害风险信号挖掘[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7):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