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及其课堂实现——基于诠释学的解读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l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的自我重塑活动,理解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质量表征.已有研究缺乏诠释学一般理解逻辑和课堂本性的把握,难以彰显课堂理解的本质.长时段历史考察及逻辑分析表明,诠释学转向催生了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理解即理解文本创生的世界,世界间遵循回归原理,世界内恪守对应法则.课堂中的“回归对应”,意味着人类优秀文化作品是理解的对象,教师不是理解者,而是学生理解的引导者,发展学生理解力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回归对应”的课堂实践,要把学生理解力的培育植于理解活动之中,提升教师引导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解方法的教导.
其他文献
身处信息社会与自媒体时代,每个人可能都曾在某个时刻,在心底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我该相信什么?——视角的混杂、表达的多元、诉求的支离,无不回应着自启蒙时代以来就被无数思想家们思考过的问题:存不存在客观真理?有没有应该秉承的基本法则?更甚的是,当不时翻看手机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当频繁滑屏与短时间接纳新奇信息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遍规则,我们要如何说服学校里的未成年人克服诱惑、辛苦埋首于相比网络世界而言毫无吸引力的学科知识?
期刊
宝塔山巍峨气如虹,rn延河水奔流映碧空.rn延河桥落成要剪彩,rn韩起祥家里一片吵闹声.rn(白)话说1959年5月,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下新修起一座延河大桥,为庆祝大桥落成,曾经给毛主席说过书的民间盲艺人韩起祥决定编一段新书段作为献礼节目.他能摸到桥面,却看不到桥底.于是他让儿子给他腰间绑一条又粗又长的绳子吊在桥下,他要亲自摸桥,引来了全家人的竭力劝阻.
期刊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愈发突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在延续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过去式”,教学理念陈旧、方法单一、过程无味,直接影响了课程的目标达成和使命落地.笔者认为,要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课程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突出“三味”.
期刊
在自然界中,兔子虽体型弱小、天敌众多,却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自19世纪中叶起,在澳洲甚至一度泛滥成灾,让澳大利亚政府陷入了一场与兔子的百年大战之中.rn很久以前,兔子就已作为食物和猎物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也被写入了文学作品, 《诗经》中早有记载: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小雅·瓠叶》)可见两千多年前,烤野兔已是古人餐桌上的一道待客佳肴.“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周南·兔罝》)讲的便是勇士捕猎兔子的场景.
期刊
今年是2021年,距离我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已有十年时光.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我经历了考编的失败与成功,体验了教育的欢乐与悲伤,磕磕绊绊,高高低低,一路走来,深一脚浅一脚,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成长之歌.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将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成就等五个元素作为蓬勃人生的基石和特征,并指出“积极情绪能产生更全面的注意力、更多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更全面的思维”,“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塞利格曼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从对“习得性无助”的过分关注中解脱出来.虽然其研究成果主要基于西方社会,但其见解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仍不乏借鉴意义.作为一名高三班主任,受此启发,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的高三:一个在积极情绪主导下蓬勃绽放的高三.
期刊
我脑子里那点关于曾祖父的陈年旧事,都是从父亲口中听来的.父亲生前说起家族的前尘往事,总是眉飞色舞、满面荣光,生命在那些旧时光里绽放如花.父亲说得最多最生动的,是曾祖父的旧事,于我,则恍若隔世,梦影凄迷.而今,父亲已故去8年了,我与那些旧事也暌违了8年,平时不大想得起,也不忍想起.一来曾祖父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那种想象中的印象委实模糊,需将得自父亲处的点滴耳食进行缀接拼合,无疑是一项脑力工程;二来想起曾祖父必绕不过父亲,眼前无可阻遏地浮现出父亲的音容举止,悲痛自会横亘于心.然而,近来夜读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
期刊
很少人把“教育写作”等同于“写作”,虽然教育写作肯定不完全等同于写作——教育写作作为“专门性”写作,具备独特的写作意图、讨论指向和行文风格.但如果教育写作只是遵行“教育的”,而几乎放弃“写作的”,则非常容易轻忽教育写作作为写作行为的本质特征,漠视修辞更细致的推敲,忽略生命在创作中获得的生长,以及毫无耐心去聆听文字舒卷中心灵自我的呢喃,甚至鄙夷和声讨那些教育写作文本里文学性和情绪性的流露.而这不仅会使教育理解发生窄化效应,也剥夺了教育写作的内部能量,使教育写作从心灵的阵地中撤离,而几乎沦为模板和概念的僵化宣
期刊
我曾是一个爱好旅行的人,十多年来,看过了长城的雄伟,黄河的壮丽,华山的险峻;穿越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柴达木盆地的戈壁滩和大沙漠,黑龙江雪谷与雪乡的羊草岭;领略了黄果树大瀑布的雄奇,泸沽湖的纯净,九寨沟的秀美;畅游了马来西亚海滩;体验了泰国的丛林飞鼠……那年暑假,我突然有些疲倦,停下了出游的脚步.
期刊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学生走出较为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认识、感受并且适应社会,从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德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纸上谈兵”,重说教轻实践,重灌输轻感悟,重接受轻体验,导致德育低效甚至无效.青少年学生必须在丰富而真实的道德实践中去体验与感悟,才有可能形成道德认同甚至道德自觉.我校课题组通过近五年的实践活动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