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课堂中放飞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ong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今天,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有思维的人。教育的任务也不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也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品德课堂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想象;追问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它曾推动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但在21世纪的今天,移动互联发展迅猛的时代,知识已经不再是力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讲了一句话:“思维就是力量。”的确,在今天,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是要培养有思想的人。教学的任务也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但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也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興趣,增加思维的温度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设计问题,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时,教学初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猜中有奖哦!
  (课件依次出示谜语,学生猜谜。)
  远看像城墙,近看一排房,日行千里路,能载万吨粮。
  小小一间房,有墙又有窗,马路当中跑,行人走两旁。
  水面一座楼,没腿四处走,载人又送货,江海任它游。
  耳听赛雷鸣,眼看像只鹰,早晨去拉萨,晚上回北京。
  (谜底:火车 汽车 轮船 飞机)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谈到的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它们有个共同的名称叫——
  生:交通工具!
  师:对!除了我们刚刚聊的,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生(兴致盎然):我家旁边近几年来开通了高铁,它的速度可快啦,“呼”的一声就没影儿了!
  生(迫不及待):我还乘过地铁,它是现在大城市里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了!
  生(激动):我还认识磁悬浮列车呢,它的时速最高可达430公里,而且无有害气体排放,是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
  ……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海陆空三方总司令,学习怎样调度这些交通工具来到达目的地,好不好?
  生(情绪高涨):好!
  在本片段教学中,我首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些常用的交通工具,接着我以“除了我们刚刚聊的,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能够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个个兴趣盎然地介绍起高铁、地铁、磁悬浮列车等小城镇不常见的交通工具,有效地完成了认知目标。

二、激发想象,拓宽思维的广度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想象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我最爱读的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中高尔基的名言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们,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感到书里的知识就像泉水一样正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呢!难怪高尔基爷爷要说——(课件出示名言)
  生:书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师:小朋友们,在高尔基爷爷的心目中,书是知识的源泉。在范老师的心里面,书就像开心果。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只要读一读漫画书,我就会立刻变得高兴起来。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书又像什么呢?
  生: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们有不会的知识可以请教书本。
  生:书是我的好伙伴,每天都陪伴着我。
  生:书是一把金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宝库。
  生:书是营养品,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
  本教学片段中,我从高尔基的名言入手,指导学生初步领会这句名言的含义,然后谈了书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最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抽象的“书”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学生想象力丰富,描述形象生动,使单薄抽象的“书”变得立体形象,并从中认识到读书的好处。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三、激发探究,挖掘思维的深度


  追问是深化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师生间重要的互动方式。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度追问,就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层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推动学生的情感波澜,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1.于思维肤浅处追问
  所谓思维肤浅是指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认知浅显,浮于表面,思考不深入。此时,教师适度地追问可以搭建有效的思维平台,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使他们的思考向纵深行进。
  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因为人为而加剧的自然灾害?
  生:有,太湖蓝藻。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太湖蓝藻。是什么让太湖变脏了?
  生:人们往太湖里乱排污水,乱倒垃圾。   生:一些工厂把工业用水也排进太湖……
  师:为了减少这种人为的自然灾害,作为小学生、小公民的我们又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生: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乱扔垃圾。
  生: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一些小树苗。
  生:我们不能乱扔废电池。
  师:除了保护好环境,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生:我们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木材,人们就可以少砍些树了。
  生:我们还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生:我们要请爸爸妈妈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汽车。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今天做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吧!
  本教学片断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谈谈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減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的层面,显然比较肤浅。此时,我适度追问“除了保护好环境,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思考也更加深刻,意识到要减少自然灾害还要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更好地指导了他们的道德行为,增强了他们的公民意识。
  2.于意见分歧处追问
  所谓意见分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不一致,出现了争议。此时,教师若能及时追问,引发学生争辩,可以帮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事理,去伪存真,统一观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和电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你和我》)一课时,学生对于“小学生多看电视好不好”这一话题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说:“小学生多看电视好,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的说:“小学生不应该多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此时,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及时追问:“那小学生多看电视到底好不好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教师立即把学生分成两组,组织他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展开充分讨论,然后进行辩论会。辩论会精彩纷呈,双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最后,他们在辩论中知道了看电视的利与弊,统一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思辨力,又使他们思考问题更周全、更深刻。
  3.于节外生枝处追问
  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打破预设的框架,抓住契机进行追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我在教学《父母的疼爱》(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我先请学生欣赏一组画面,看看画面中的父母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些什么,讲讲令他们难忘的故事。在交流故事时,孩子们都自豪地讲述着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突然,一个小男孩低声地说:“我的爸爸不爱我!”我立刻抓住这异样的声音追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小男孩哭丧着脸说:“我每次考试考得不好时,他都会打我!”我又转向全班,笑眯眯地问:“同学们,父母打骂我们是不是就是不爱我们呢?”教室里立刻议论纷纷,孩子们畅所欲言,最后通过交流,他们一致认为:父母的打骂都是为了自己好,这正是“严父”爱的表现!小男孩也瞬间破涕为笑。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寻找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孩子们讲述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件令人感动的真情故事。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异样的声音,我没有置之不理或草率评价,而是立即捕捉住课堂上的这一生成性资源,及时追问,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波澜,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继续思考。学生也在讨论交流中真切地体验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无处不在,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学生应该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并且也学习思维本身。因此,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也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品德课堂中,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美]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封海蓉.真问题:启发思维,激活课堂[J] .江苏教育,2017(01).
  [3] 陈有新,汪建江.对小学品德课堂有效追问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8) .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学习。但现状如何?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校本建设中抓住“问题导学”这一突破点,调查研究,寻找路径,建构模式,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培养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导學;思维训练;拓展研究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也在思考,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的最终落地,要依靠学校课程来实现。为此,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本优势,我校全面启动以培养“五彩陶娃”为宗旨的学科跨界整合课程的开发研究。“五彩陶娃”是对“立德树人”宗旨的校本化理解,学校“土壤”是对核心素养落地的校本化反思,课程整合则是核心素养着陆的校本化路径。  【关键词】五彩陶娃;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课程整合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预示着中国基础教育改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让人迷茫和惊讶,本文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改进前后的一些变化为例,探讨教师教的行为如何引发、指导、促进学生能动有效展开学习活动的问题。提出自主学习设计从过度走向适度;提问设计从隐晦曲折走向简明直接;练习设计从跨越式走向阶梯式;归纳方法设计从事无巨细走向画龙点睛。  【关键词】改进;设计;行为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也
期刊
【摘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多起来了,然而教师的示范读却少之又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学生多读的前提下,也不能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更不能忽视了教师范读文本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文本,与文本实现真正的對话。范读能使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重视硬件环境的布置,同样也强调精神文化的追求。  【关键词】硬件环境;精神文化;班歌创作  每周四的班队课,在唱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后,你会听到五(3)班的教室里传出欢快嘹亮的歌声,那是《铃儿响叮当》的旋律,歌词却已换了模样。这,正是五(3)班的班歌——《我们爱五(3)班》:  我们爱五(3)班,就像百花爱土壤;  我们爱五(3)班,就像鱼儿爱海洋:  我们爱五
期刊
【摘要】我国素有文明礼仪之邦之称,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应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熏陶文明礼仪心灵。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催生文明礼仪行为,树立典型的师生榜样,引领文明礼仪方向。严格常态的检查评比,激励学生自我完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文明礼仪的熏陶下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校园环境;榜样;活动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期刊
【摘要】现在的孩子面对挫折容易无法自拔,那么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作为老师或者家长的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们培养“耐挫性”?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的正确认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次要接纳孩子的挫败感,认同孩子的情绪;第三,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走出挫折,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  【关键词】挫折;认识自我;接纳挫败感;培养自信;耐挫性  “挫折”一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很陌生又很常见,为什么这样说呢?现
期刊
【摘要】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科学就藏在孩子对自己周围具体物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活化情境;挑战性;灵活性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
期刊
【摘要】深入对文本范例的理解和思考,立足习作主旨,创造体验活动,触发学生真切感受,引领学生在畅快表达中碰撞出言语的火花,进行言语实践,进而探索契合文本范例特质的习作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习作主旨;体验;例文;语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7》——《一次体验活动》,要求教师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本次习作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笔者基于文本主旨的
期刊
【摘要】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因情而定,因况而变,但大都离不开对语言、结构、立意和选材等方面的要求。语言和结构需要作者的组织,立意和选材需要生活的支撑。本文正是通过作者和生活的视角,对笔者心目中好文章的创作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好文章;作者;生活  一篇好文章需要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予以审视和价值,也需要切合生活的现实性和多面性,好文章是在实际生活和作家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契合的。所以,文章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