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近年来,宁东教育把高效课堂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本文阐述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强化来弥补数学空白,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和高效。
本学期,笔者听了四年级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主讲教师只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操作探索出三边的关系,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10厘米,那么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学生回答:“5~15厘米。”教师点头赞同。可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够,没有合理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二、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式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力求做到:问题让学生自提,疑难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析。
笔者第一次执教二年级数学时,遇到了很棘手的一种题型:( )×7<4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笔者直接让学生想( )×7最接近40,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一下子想到,其他学生在引导下才逐渐想到。后来,每次遇上这样的题,仍有部分学生出错。
受新课改的影响,笔者再遇上此类题型时,改变了过去的教法,不再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 )×7<4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填的不是最大的数,于是选了其中一个例子:(3)×7<40,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分析。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不符合要求的原因,接着笔者问“谁有好的办法,能准确找到括号里要填的最大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说:“老师,括号外面乘7,我就背七的口诀,背到五七三十五时正好,六七四十二就大了,不能再往下背了。”按这位学生的说法,笔者又出了几道这种类型的题,让学生去做,解题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把课堂变为“用心倾听的教室”。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学生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发生思维的碰撞,真正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课后指定一名学生就今天学习的内容出两三道题,其他学生要认真完成。第二天,出题者给其他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与过程,教师指名评判。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讲题者或评判者。
四、及时反思提升
现在的课堂过多强调“过程与方法”,教师只关注学生具体题目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对解题的过程和方法缺少反思、比较和提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成分,通过提炼、总结形成解题策略。
现行的教材没有直接安排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而是把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散到概念、計算、法则的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反思解题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遇到一道“周期问题”的应用题:学校买来一些气球,现在要按一红、一黄、一蓝的顺序挂出去,那么第20个是什么颜色?第27个呢?尽管这道题在北师大教材中属于拓展题,但笔者还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再次遇到类似的题:马路的一边要按一红、一蓝、两黄的顺序摆上花盆,那么,第23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时,笔者没有急着让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仔细想想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题型,立刻有学生想到了“挂气球”,于是笔者出示了那道题,让学生说说解题方法及思路。当学生说完后,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全班学生立刻找到了这道题的解题方法,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期问题的解题策略。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构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留白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强化来弥补数学空白,让学生学得扎实、深刻和高效。
本学期,笔者听了四年级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主讲教师只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操作探索出三边的关系,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10厘米,那么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学生回答:“5~15厘米。”教师点头赞同。可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不够,没有合理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二、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式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力求做到:问题让学生自提,疑难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析。
笔者第一次执教二年级数学时,遇到了很棘手的一种题型:( )×7<4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笔者直接让学生想( )×7最接近40,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一下子想到,其他学生在引导下才逐渐想到。后来,每次遇上这样的题,仍有部分学生出错。
受新课改的影响,笔者再遇上此类题型时,改变了过去的教法,不再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了“( )×7<40,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填的不是最大的数,于是选了其中一个例子:(3)×7<40,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起分析。经过分析,学生明白了不符合要求的原因,接着笔者问“谁有好的办法,能准确找到括号里要填的最大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说:“老师,括号外面乘7,我就背七的口诀,背到五七三十五时正好,六七四十二就大了,不能再往下背了。”按这位学生的说法,笔者又出了几道这种类型的题,让学生去做,解题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把课堂变为“用心倾听的教室”。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学生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发生思维的碰撞,真正理解知识、内化知识。课后指定一名学生就今天学习的内容出两三道题,其他学生要认真完成。第二天,出题者给其他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与过程,教师指名评判。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讲题者或评判者。
四、及时反思提升
现在的课堂过多强调“过程与方法”,教师只关注学生具体题目的算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虽然解决了问题,但对解题的过程和方法缺少反思、比较和提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解题经验中提取可操作成分,通过提炼、总结形成解题策略。
现行的教材没有直接安排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而是把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分散到概念、計算、法则的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反思解题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遇到一道“周期问题”的应用题:学校买来一些气球,现在要按一红、一黄、一蓝的顺序挂出去,那么第20个是什么颜色?第27个呢?尽管这道题在北师大教材中属于拓展题,但笔者还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再次遇到类似的题:马路的一边要按一红、一蓝、两黄的顺序摆上花盆,那么,第23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时,笔者没有急着让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仔细想想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题型,立刻有学生想到了“挂气球”,于是笔者出示了那道题,让学生说说解题方法及思路。当学生说完后,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全班学生立刻找到了这道题的解题方法,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期问题的解题策略。
总之,高效课堂的建构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