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IRd)方案在真实世界中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4例接受IRd方案治疗的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24例患者中包括复发难治患者5例(复发难治组)和硼替佐米诱导有效但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转为IRd方案治疗的初治患者19例(转换组)。结果24例患者中位治疗4个(2~7个)周期,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武汉 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武汉 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武汉 430022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IRd)方案在真实世界中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4例接受IRd方案治疗的M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24例患者中包括复发难治患者5例(复发难治组)和硼替佐米诱导有效但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转为IRd方案治疗的初治患者19例(转换组)。
结果24例患者中位治疗4个(2~7个)周期,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进展(PD)1例,微小缓解(MR)1例,总反应率(ORR)为91.7%(22/24);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5个月(95% CI 6.6~23.4个月);6例CR患者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病、乏力、胃肠道反应、感染,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6/24)。复发难治组最佳疗效VGPR 1例,PR 3例,MR 1例,均因短暂缓解后PD或治疗效果不佳中途退出IRd方案治疗;转换组最佳疗效CR 8例,VGPR 5例,PR 5例,PD 1例,57.9%(11/19)患者维持原反应,36.8%(7/19)患者缓解程度加深;两组中位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个月比未达到,P=0.018)。
结论IRd方案对MM患者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硼替佐米诱导有效的转换患者。既往使用多线治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虽对IRd方案有应答,但缓解持续时间有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2021年1月收治的1例原发皮肤ENKTL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相关临床资料及病理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66岁,以四肢皮下硬结、皮疹、发热入院,肺CT示双肺可见多个斑片及结节影;全腹CT示肠系膜、大网膜多发絮状高密度影,考虑为脂膜炎;通过肺穿刺和腋下结节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原发皮肤ENKTL。结论原发皮肤ENKTL临床特征不典型,侵袭性强,患者预后差。其容易误诊
目的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实施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结果35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27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2例;术后早期发热7例,视力下降2例,嗅觉缺失12例,术后新发癫痫3例;2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辅助治疗,无脑脊液鼻漏及死亡患者。随访5个月至6年,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可安全有效全切除嗅沟脑膜
目的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收治的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有皮肤受累,肿瘤细胞有大伪足,高表达CD123,且CD4、CD56阳性,cCD3、MPO、cCD79a、CD19阴性,符合BPDCN表现。结论BPDCN的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缺少特异性,主要借助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涎腺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制定治疗方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目前双能量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如虚拟单能图像(VMI)、基物质图、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已逐步用于评估涎腺疾病,为涎腺肿瘤的定性、分期及分型提供了诸多量化指标。文章就双能量CT的多种后处理参数在涎腺肿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γ突触核蛋白(SNCG)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特异性的过表达而被广泛研究。目前发现SNCG参与了雌激素、AKT-m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微管调节等多种信号通路,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化疗药物耐药性等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抗肿瘤、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键靶点。
人纤维蛋白家族是一类广泛在各组织中表达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并在ECM的形成及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ibulin蛋白家族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可分别起到抑癌或促癌的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并与肿瘤的化疗耐药密切相关,有希望成为临床抑制甚至逆转肿瘤化疗耐药的靶点。文章就Fibulin蛋白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化疗耐药找寻新的研究方向。
肿瘤靶向治疗的抵抗或耐药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在治疗压力下具有逃避治疗能力或相对增殖优势的肿瘤克隆被选择性保留。BCR::ABL1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主要分子异常,靶向BCR::ABL1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开发和应用开创了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时代。目前已有多种TKI获批临床应用或在研发中。尽管大多数CML患者对TKI治疗有良好反应,但仍有部分患者原发反应不良或发生耐药复发。随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和序贯使用多种TKI药物的患者增多,TKI耐药情况也变得更为复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展,尤其是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自体CAR-T、双特异性CAR-T和通用型CAR-T等在多项MM的临床研究中均获得了良好疗效,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更新了多项相关临床研究数据,结果令人鼓舞。
大B细胞淋巴瘤(LBCL)是国内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虽然免疫化疗模式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治愈率,但仍有40%~50%患者会出现难治或复发。传统的挽救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CT)可使约40%的化疗敏感复发难治LBCL患者获得治愈,但约50%的复发难治LBCL患者因对挽救性免疫化疗抵抗而无法行AHC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目前备受关注,已有两种CD19CAR-T在国内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LBCL的治疗。文章结合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AHCT与CAR-T治疗复发难治LBCL的最新
目前化疗联合放疗、靶向治疗是治疗淋巴瘤的主要手段,但临床相关治疗措施在使患者获得疾病缓解和长期生存的同时亦对其生殖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疗效好、获得长期生存及缓解的年轻患者,能否正常生育成为淋巴瘤长远预后评价的重要方面,亦是淋巴瘤患者关心的问题。文章从淋巴瘤的流行病学、淋巴瘤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淋巴瘤患者生殖功能保护的现状与挑战、人类生殖伦理问题以及淋巴瘤患者生殖保护原则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淋巴瘤患者的生殖保护与优生优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