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根研究”是一种最适合于教师的研究,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教师决不能仅满足于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于“草根研究”的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草根;研究型;新课程
Based on grass-roots study, do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Zhou Juan
Abstract: "grassroot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for teachers in the study, but also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ndpoin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a teacher must not only be satisfied with doing an excellent Jiaoshu Jiang, we need to do one from practice to practice to work on "grassroots research"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Key words teachers; roots; research; new curriculu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第17章51条),很显然,我们国家把“好的教师”作为了“好的教育”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教师”呢?是不是那种“两眼一睁,干到熄灯”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是不是那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传道授业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是不是那种亲近学生,受学生喜欢,考试成绩高出别人很多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笔者以为,这些只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敬业爱生的好教师,但不是《纲要》中所倡导的“好的教师”,至少不全是。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由此引发了一场建国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三个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模式。据此,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好的教师”就打上了问号。如果传统意义“好的教师”不为自己注入新的血液,那么,他们将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由‘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于是教师不仅要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必须完成一个由知识型到研究型的过渡。
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首先表现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多元表现。再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材和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各科都设置有大量的选修内容。还有效果评价的不确定性,学分制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淡化了考分,强化了学习过程。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过程的要求。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自试点到全面推进,已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广大教师一头扎进新课改中,众多的教材要取舍,不定的教学主体要求要兼顾,特别是无本无纲的校本教研课程要靠教师自主掌控。这一些,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是一个缺少研究素质的“教书匠”是不可能胜任得了的。
这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要求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从而引发了新课程视野下的新的教育基本理念。首先是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体制下的“三级课程理念”,其次是分学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理念,再次是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并重的理念,还有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等。这些理念要求教师从孤立地“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从注重学生共性转向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上来。还要求教师从注重少数精英转向面向全体性、基础性,从运用考试来定式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上来。
由此看来,一个教师,在新形势下,已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道德行为的规范者,还应是创造型人才的引导者。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完成由知识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是必然的。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研究型教师是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不同于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因为他们对教育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只不过,他们的这种研究,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
“草根”一词出自英文grass roots,始于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正涌现一股淘金狂潮,并盛传在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1935年,美国共和党召开著名的Grass Roots Conference(基层群众会议),“草根”一词便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如“草根NGO(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在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是社会学家艾君,他将这一词中国化,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极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群体。如当今社会,人们把“农民自主行为”称之为“草根政治”等。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时,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生活课程”时,教育界也就沿用了社会学中“草根研究”这一术语,并且,这种“草根研究”行为在教育界很快兴起。当专家们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一同抛给身处一线的这些“草根”们时,这些“草根”们便带着种种困惑与憧憬迈开了研究的步伐,这倒是一些教育理论家们始料不及的。其实原因也简单,原有的研究土壤早已失去了滋长“草根研究”的营养,因此,一旦有那么一块新土地让他们去生长时,“草根”是不用等到春天的,更何况,新课改的春天已来了呢。
这首先体现在教师的研究始终是最基层的研究。可以说任何一名教师都是宏观教育理论的执行者,他们不能去决策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他们生活在宏观教育理论(主流的、精英的)的对立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是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层)相对的势力群,其本身就具有“草根”的特征,所以,由他们参与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草根研究”,只是这种“草根研究”的成果最终为理论家们所接受。
其次,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而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只能是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对象,从这点上来说,学生便成了与之相对的“草根”群体。学生们的思想、心理、个性发展等一向就是教师们时常关注的、分析的、研究的对象,再加上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也都在教师的研究之列,这些东西除极少数的外,都是属于那种大众化的,从这点上,教师研究的客体对象也应该是“草根”式的。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教师的研究通常不是在高科技实验室或书斋里,而是在平时的实践中,在讲台上。他们不是单纯地收集资料,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教育现场情境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大多数教育界“草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这是一种大众化,群体化的研究。同时,教师是能最快捷地将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指导自己的实践的,用以提高教育行为的质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从而完成一个“草根研究”者开展“草根式研究”到把“草根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无需过多的论证,只要达到固本强基的目的就行,这就是说,研究型教师的“草根研究”体现在他们的研究行为中。
总之,“草根研究”是一种最适合于教师的研究,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教师决不能仅满足于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于“草根研究”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关键词:教师;草根;研究型;新课程
Based on grass-roots study, do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Zhou Juan
Abstract: "grassroot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for teachers in the study, but also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ndpoin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a teacher must not only be satisfied with doing an excellent Jiaoshu Jiang, we need to do one from practice to practice to work on "grassroots research"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Key words teachers; roots; research; new curriculu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第17章51条),很显然,我们国家把“好的教师”作为了“好的教育”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教师”呢?是不是那种“两眼一睁,干到熄灯”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是不是那种老老实实,中规中矩的传道授业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是不是那种亲近学生,受学生喜欢,考试成绩高出别人很多的教师就一定是好教师?笔者以为,这些只不过是传统意义上的敬业爱生的好教师,但不是《纲要》中所倡导的“好的教师”,至少不全是。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由此引发了一场建国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三个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模式。据此,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好的教师”就打上了问号。如果传统意义“好的教师”不为自己注入新的血液,那么,他们将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由‘教书匠’转向‘研究者’,于是教师不仅要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必须完成一个由知识型到研究型的过渡。
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首先表现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多元表现。再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材和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各科都设置有大量的选修内容。还有效果评价的不确定性,学分制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淡化了考分,强化了学习过程。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过程的要求。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自试点到全面推进,已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广大教师一头扎进新课改中,众多的教材要取舍,不定的教学主体要求要兼顾,特别是无本无纲的校本教研课程要靠教师自主掌控。这一些,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是一个缺少研究素质的“教书匠”是不可能胜任得了的。
这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要求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从而引发了新课程视野下的新的教育基本理念。首先是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体制下的“三级课程理念”,其次是分学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理念,再次是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并重的理念,还有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等。这些理念要求教师从孤立地“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从注重学生共性转向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上来。还要求教师从注重少数精英转向面向全体性、基础性,从运用考试来定式评价转向动态评价上来。
由此看来,一个教师,在新形势下,已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道德行为的规范者,还应是创造型人才的引导者。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完成由知识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是必然的。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研究型教师是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不同于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因为他们对教育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只不过,他们的这种研究,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研究”。
“草根”一词出自英文grass roots,始于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社会正涌现一股淘金狂潮,并盛传在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1935年,美国共和党召开著名的Grass Roots Conference(基层群众会议),“草根”一词便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如“草根NGO(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在我国,较早关注并研究“草根”现象的是社会学家艾君,他将这一词中国化,认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草根”就是指那些极普通又顽强的老百姓。20世纪80年代,“草根”一词在学理上专指民间底层,弱势群体。如当今社会,人们把“农民自主行为”称之为“草根政治”等。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时,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生活课程”时,教育界也就沿用了社会学中“草根研究”这一术语,并且,这种“草根研究”行为在教育界很快兴起。当专家们把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一同抛给身处一线的这些“草根”们时,这些“草根”们便带着种种困惑与憧憬迈开了研究的步伐,这倒是一些教育理论家们始料不及的。其实原因也简单,原有的研究土壤早已失去了滋长“草根研究”的营养,因此,一旦有那么一块新土地让他们去生长时,“草根”是不用等到春天的,更何况,新课改的春天已来了呢。
这首先体现在教师的研究始终是最基层的研究。可以说任何一名教师都是宏观教育理论的执行者,他们不能去决策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他们生活在宏观教育理论(主流的、精英的)的对立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是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层)相对的势力群,其本身就具有“草根”的特征,所以,由他们参与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草根研究”,只是这种“草根研究”的成果最终为理论家们所接受。
其次,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而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只能是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对象,从这点上来说,学生便成了与之相对的“草根”群体。学生们的思想、心理、个性发展等一向就是教师们时常关注的、分析的、研究的对象,再加上教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也都在教师的研究之列,这些东西除极少数的外,都是属于那种大众化的,从这点上,教师研究的客体对象也应该是“草根”式的。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教师的研究通常不是在高科技实验室或书斋里,而是在平时的实践中,在讲台上。他们不是单纯地收集资料,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教育现场情境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大多数教育界“草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这是一种大众化,群体化的研究。同时,教师是能最快捷地将自己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指导自己的实践的,用以提高教育行为的质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从而完成一个“草根研究”者开展“草根式研究”到把“草根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无需过多的论证,只要达到固本强基的目的就行,这就是说,研究型教师的“草根研究”体现在他们的研究行为中。
总之,“草根研究”是一种最适合于教师的研究,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教师决不能仅满足于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于“草根研究”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好教师必备的五项新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