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得益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教师在经济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实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论所阐述的经济决策、亲自验证某个理论。将原来学生的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实验经济学视角出发,对经济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及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探索,对未来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经济学;经济学
1 引言
按传统学科分类,经济类课程属社会科学范畴,不具有可重复实验的属性。因其无法借助于“可控的条件”使得“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即便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早期也认为经济学者“一般只能限于以观察为主”。在这种基调下,传统经济课程教学主要借助精巧的经济学模型,配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描述和精准的文字表达,构成了现有主流经济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2 经济学实验的起源、发展与应用
2.1经济学实验的起源
目前公认的第一个经济学实验是在课堂上进行的。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大学课堂上以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首次市场实验。他认为经济学实验方法目的就是剔除无关的干扰变量、观察被试在特定(可控)環境下的真实行为,且实验过程可重复。实验方法和传统问卷调查、数据仿真模拟等研究方法有着本质不同,其观察并探寻在一定经济激励下参与者的决策活动,也就是说被试获得的报酬与其在实验中的决策、其他人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实验方法的出现,使得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
2.2经济学实验的发展
20世纪60至80年代是实验室实验的发展阶段,国际科学基金会对经济学实验提供了稳定支持,推动了经济学实验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实验开始推广至政治、公共选择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实验室实验的成熟阶段,美国经济学学术杂志上实验经济学分类文章发表数目开始激增,大学和研究院开始建设标准化的“经济学实验室”。21世纪初至今是现场(实地)实验的发展阶段,脱离了实验室环境,现场实验中的参与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项实验研究。现场实验在真实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受控实验,以识别因果关系和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最终目的,填补了实验室实验和使用自然生成数据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中间地段。
3 经济学实验的应用
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判断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选择行为。主要有“阿莱悖论”实验、偏好逆转实验、前景理论实验等。市场实验是经济学实验的起点,也是比较活跃的研究分支。从市场均衡开始,主要有对于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如竞争、串谋和市场效率等问题,后来也逐渐转向了垄断、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和拍卖机制等市场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交互博弈实验方法能够用于检验博弈参与者的真实行为,对博弈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价和界定,也可以将博弈规则进行转变,通过观测实验参与者的行为来检验博弈理论均衡预期的正确性。公共政策实验应用最著名的例子是政策评价。入学志愿到底应该是顺序还是平行志愿,车牌分配应该是随机摇号还是拍卖,公共品到底应该适合政府提供还是个人集资,都可以利用经济学实验来进行政策结果的比较、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比较。
4 融入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方法
4.1借助教学实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而经济学课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正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老师要摒弃掉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将“讲解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从而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老师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巩固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架构;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新知,进而在全面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各项经济学能力和学科素养。
4.2借助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经济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应用到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同样适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一般都采用“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导入经济学课程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善于借助教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经济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自发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3借助教学实验,拓展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秉承实验与论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经济学实验去验证经济学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以及经济学知识认知能力。借助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经济学结论的机会。不要将一些经济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扼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而是让学生将经济学结论重复再现,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己获取经济学结论的成就感,进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拓展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5 对经济学实验在教学中进一步应用的思考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思路。实验标准化:通过讲义和教材编写,实现实验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统一任课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操作熟练程度。普及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消除各种误解,建立更加适合学生的多种激励方式。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手段:采购或开发基于手机APP的相关教学实验软件,学生在客户端进行决策,后台自动统计结果计算报酬。
6 总结
从经济学课程中应用课堂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均比未实施课堂实验课程时有所提高。实验设计应与教学深度相匹配,入门经济学实验主要以理论验证和体验为主,专业课如博弈论、经济政策等,就需要实验设计更为精密,如果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洞悉意图,课堂实验就会失败。总而言之,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法,表面上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V(4):70-76.
[2]周业安,王一子.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7,(6):178-184.
[3]王国成.行为大数据与计算实验—探索经济研究新方法[J].天津社会科学,2016,(3):86-92.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经济学;经济学
1 引言
按传统学科分类,经济类课程属社会科学范畴,不具有可重复实验的属性。因其无法借助于“可控的条件”使得“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即便是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早期也认为经济学者“一般只能限于以观察为主”。在这种基调下,传统经济课程教学主要借助精巧的经济学模型,配以无懈可击的逻辑描述和精准的文字表达,构成了现有主流经济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2 经济学实验的起源、发展与应用
2.1经济学实验的起源
目前公认的第一个经济学实验是在课堂上进行的。1948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大学课堂上以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首次市场实验。他认为经济学实验方法目的就是剔除无关的干扰变量、观察被试在特定(可控)環境下的真实行为,且实验过程可重复。实验方法和传统问卷调查、数据仿真模拟等研究方法有着本质不同,其观察并探寻在一定经济激励下参与者的决策活动,也就是说被试获得的报酬与其在实验中的决策、其他人的决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实验方法的出现,使得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到了突破。
2.2经济学实验的发展
20世纪60至80年代是实验室实验的发展阶段,国际科学基金会对经济学实验提供了稳定支持,推动了经济学实验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实验开始推广至政治、公共选择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实验室实验的成熟阶段,美国经济学学术杂志上实验经济学分类文章发表数目开始激增,大学和研究院开始建设标准化的“经济学实验室”。21世纪初至今是现场(实地)实验的发展阶段,脱离了实验室环境,现场实验中的参与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项实验研究。现场实验在真实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受控实验,以识别因果关系和潜在的作用机制为最终目的,填补了实验室实验和使用自然生成数据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中间地段。
3 经济学实验的应用
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判断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选择行为。主要有“阿莱悖论”实验、偏好逆转实验、前景理论实验等。市场实验是经济学实验的起点,也是比较活跃的研究分支。从市场均衡开始,主要有对于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如竞争、串谋和市场效率等问题,后来也逐渐转向了垄断、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和拍卖机制等市场机制和政策的研究。交互博弈实验方法能够用于检验博弈参与者的真实行为,对博弈理论的预测能力和适用范围进行评价和界定,也可以将博弈规则进行转变,通过观测实验参与者的行为来检验博弈理论均衡预期的正确性。公共政策实验应用最著名的例子是政策评价。入学志愿到底应该是顺序还是平行志愿,车牌分配应该是随机摇号还是拍卖,公共品到底应该适合政府提供还是个人集资,都可以利用经济学实验来进行政策结果的比较、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比较。
4 融入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方法
4.1借助教学实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升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而经济学课堂中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正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老师要摒弃掉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将“讲解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学”,从而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老师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巩固自己的经济学知识架构;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新知,进而在全面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各项经济学能力和学科素养。
4.2借助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经济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应用到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同样适用。传统的经济学教学一般都采用“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导入经济学课程内容,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使得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要善于借助教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经济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自发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4.3借助教学实验,拓展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
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秉承实验与论证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经济学实验去验证经济学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以及经济学知识认知能力。借助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经济学结论的机会。不要将一些经济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扼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而是让学生将经济学结论重复再现,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己获取经济学结论的成就感,进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拓展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
5 对经济学实验在教学中进一步应用的思考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思路。实验标准化:通过讲义和教材编写,实现实验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统一任课教师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操作熟练程度。普及实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消除各种误解,建立更加适合学生的多种激励方式。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手段:采购或开发基于手机APP的相关教学实验软件,学生在客户端进行决策,后台自动统计结果计算报酬。
6 总结
从经济学课程中应用课堂实验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实验与讨论的积极性、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以及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均比未实施课堂实验课程时有所提高。实验设计应与教学深度相匹配,入门经济学实验主要以理论验证和体验为主,专业课如博弈论、经济政策等,就需要实验设计更为精密,如果让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洞悉意图,课堂实验就会失败。总而言之,这种新型实验教学法,表面上已经产生积极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V(4):70-76.
[2]周业安,王一子.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17,(6):178-184.
[3]王国成.行为大数据与计算实验—探索经济研究新方法[J].天津社会科学,2016,(3):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