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培养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创建学校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凭借;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牢固树立“基础教育育基础,促进每个人主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科学选择了“体验教育”特色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儒雅、博学、快乐、向上”的学生培养目标。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明确了学校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科学减负的整体思路: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翼,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和方法,整体推进,突出特色,主体课程求实,两翼课程求活。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
从理论上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涵盖三个要素:教育信念与热情、教育知识与经验、教育眼光与智慧。
学校通过“外请、内用、网络”三大途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培训与课堂实例相结合,创新教师培训内容;通过搭建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培训内需;通过引导教学反思,跟进教学改进,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学校认为:首先,教师即课程。教师是最具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就是本校、本年级该门课程的象征。其次,学生即资源。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多样的探索经历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发现、使用和提升。再次,家长即助手。家长分布于广泛的社会行业,其中不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减少学校的课程负担。最后,社会即学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课程建设资源;随处可见的社会场所,都是实施课程的广阔天地,正所谓生活的天地有多宽,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
以生为本,创新课程实施策略
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依据教委教学管理文件和学校工作实际,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的环节要求,关注过程落实,各领导每人负责一个学科,做到月末查、期中展、期末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正。面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均以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通过研究团队协同化,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时机灵活化,研究过程常态化,研究成果实践化,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学校通过积极争取市区级教学视导、教材介绍、研究课、汇报课、展示课的机会,让教师们在任务驱动中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在集中充电中,更新观念;在创新教法中,改变行为。为了能够让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和推广,学校把在国家课程落实过程中总结、提升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或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
规范落实地方课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对于北京市和顺义区的地方课程,学校规范课时、规范教学、规范考评,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即依据读本进行的班级课堂教学,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舞蹈》《心理健康》等,侧重学生知识、方法、社会生活能力等的教育;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全校的或一个年级的专题教育,如《地震知识与防灾》《远离危险》系列,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市区各类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们动手动脑,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形成学校体验办学特色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学校把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发面向全体的必修课,努力建设张扬个性的选修课,不断丰富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社团活动内容。
其一,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通过自愿报名、年级定向、教师辅导组建起来的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为一体的学生成长组织,具有自主选择、广泛普及、内容多样等特点。校本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心理感受,把枯燥的抄写改为操作类、实践类体验活动。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了五个领域共计34门类活动,五个领域即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运动、学科拓展。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活动中自理,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在管理角色体验、辅导角色体验、参与活动体验中获得一份亲身经历与感悟,在体验中学会了做人。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自我实践的体验舞台,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经历过程,感受成功,享受成长,成就精彩。
其二,学生体验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基础教育育基础”办学思想的落实,为学校体验教育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支撑。学校丰富师资来源,从社会招聘辅导员,他们中有电视台的导演、少年宫的艺术教师、部队教官以及退休的特长教师,为课程发展注入活力;丰富校园节日,在原来欢庆六一、国庆、元旦节日的基础上,设计并增加校园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为不同的课程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长,增长自信;丰富评价内容,在用好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手册的基础上,学校设计使用了班级评价墙,将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展示情况以个人争责任心、小组争笑脸等形式做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丰富环境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不仅展示课程活动掠影,还展示学生作品,如:剪纸、书法、绘画、小制作、数学报、手抄报……同时,学校社团辅导教师还与学生一起自主研制开发了活动指导手册,目前已经有电子技术、太极扇、霸王鞭、篮球、脸谱、英语口语、剪纸、健美操、毽子、热巴舞等十本活动指导手册,成为活动的指导性资料。学生不仅在校参与课程活动,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例如电子技术、建筑模型、养殖等活动前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进行活动的设计,这种前置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结反思,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 学校在国家课程中融入积极情感体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学校体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构建了以尊重、赏识为原则,以扬长为特征,立足换位思考,强调对学生情绪、情感等心理要素发展施加渗透性影响、实施体验性教育的“1、2、3、4、5”课堂教学心理引导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观点,三种情境,四个环节、五位引导”的课堂教学心理引导模式。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了理念浸润、经验借鉴、行动跟进、反思提高,成就了研究团队的发展,“参与式教学讨论”“有效提问的探讨”“激励性评价的运用”“教学难点的确定与破解”“课堂中的师德”五个专题研讨实录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作为网络课程被湖南、广西、广州等省市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采纳使用。学校还承办了北京、内蒙古、首师大三地利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学校在2012年国家级教师评优课、说课中有10人获奖,承担市级研究课、评优课、说课13人,承担区级研究课34人,教师论文近80篇获奖,为国家课程中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提供了引领。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活动课程”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主动发展,其潜能得到不断释放与发展,同时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暑期朗诵表演社团的谢伯阳、刘恩彤同学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青少年现场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红领巾文学社课程的汤玉莹同学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出版了《七彩童年ING》个人体验专集,里边收录她撰写的68篇文章和一部小说,共计7万多字;京剧社团70余人,3月份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曲》栏目一周的节目录制;电子技术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近几年有600余名同学取得国家承认的电子技师等级证书,多次代表顺义参加北京、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民乐社团走进香港、走进台湾,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水平。
三级课程的融合,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2011年,北京市启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项目,顺义区开展走进免检校、规范化验收、特色建设活动。作为减负实验项目学校和免检展示学校,学校从完善管理制度、开展课程建设到提高课堂实效、创新作业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相关经验在区教学会上作大会交流。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全国少年电子技师北京地区认定单位、“十一五”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研究先进学校等29项荣誉称号。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促进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体验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成就积极的心理,以积极的心理成就幸福的人生。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定会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教训,用创造性的劳动,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让减负落到实处,让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
从理论上来说,教师的课程意识涵盖三个要素:教育信念与热情、教育知识与经验、教育眼光与智慧。
学校通过“外请、内用、网络”三大途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课改理念、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培训与课堂实例相结合,创新教师培训内容;通过搭建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培训内需;通过引导教学反思,跟进教学改进,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学校认为:首先,教师即课程。教师是最具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就是本校、本年级该门课程的象征。其次,学生即资源。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多样的探索经历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发现、使用和提升。再次,家长即助手。家长分布于广泛的社会行业,其中不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减少学校的课程负担。最后,社会即学校。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课程建设资源;随处可见的社会场所,都是实施课程的广阔天地,正所谓生活的天地有多宽,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
以生为本,创新课程实施策略
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依据教委教学管理文件和学校工作实际,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的环节要求,关注过程落实,各领导每人负责一个学科,做到月末查、期中展、期末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督促改正。面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均以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通过研究团队协同化,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时机灵活化,研究过程常态化,研究成果实践化,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学校通过积极争取市区级教学视导、教材介绍、研究课、汇报课、展示课的机会,让教师们在任务驱动中激发潜能、挑战自我;在集中充电中,更新观念;在创新教法中,改变行为。为了能够让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和推广,学校把在国家课程落实过程中总结、提升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或公开出版,或内部发行。
规范落实地方课程,实现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对于北京市和顺义区的地方课程,学校规范课时、规范教学、规范考评,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即依据读本进行的班级课堂教学,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舞蹈》《心理健康》等,侧重学生知识、方法、社会生活能力等的教育;利用闭路电视系统进行全校的或一个年级的专题教育,如《地震知识与防灾》《远离危险》系列,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在社会大课堂中,学校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市区各类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们动手动脑,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形成学校体验办学特色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学校把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结合,积极开发面向全体的必修课,努力建设张扬个性的选修课,不断丰富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社团活动内容。
其一,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通过自愿报名、年级定向、教师辅导组建起来的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为一体的学生成长组织,具有自主选择、广泛普及、内容多样等特点。校本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心理感受,把枯燥的抄写改为操作类、实践类体验活动。学校目前已经开设了五个领域共计34门类活动,五个领域即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运动、学科拓展。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活动中自理,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在管理角色体验、辅导角色体验、参与活动体验中获得一份亲身经历与感悟,在体验中学会了做人。多样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自我实践的体验舞台,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经历过程,感受成功,享受成长,成就精彩。
其二,学生体验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基础教育育基础”办学思想的落实,为学校体验教育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支撑。学校丰富师资来源,从社会招聘辅导员,他们中有电视台的导演、少年宫的艺术教师、部队教官以及退休的特长教师,为课程发展注入活力;丰富校园节日,在原来欢庆六一、国庆、元旦节日的基础上,设计并增加校园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为不同的课程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长,增长自信;丰富评价内容,在用好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手册的基础上,学校设计使用了班级评价墙,将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展示情况以个人争责任心、小组争笑脸等形式做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丰富环境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不仅展示课程活动掠影,还展示学生作品,如:剪纸、书法、绘画、小制作、数学报、手抄报……同时,学校社团辅导教师还与学生一起自主研制开发了活动指导手册,目前已经有电子技术、太极扇、霸王鞭、篮球、脸谱、英语口语、剪纸、健美操、毽子、热巴舞等十本活动指导手册,成为活动的指导性资料。学生不仅在校参与课程活动,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例如电子技术、建筑模型、养殖等活动前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进行活动的设计,这种前置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结反思,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实 学校在国家课程中融入积极情感体验校本课程,形成具有学校体验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构建了以尊重、赏识为原则,以扬长为特征,立足换位思考,强调对学生情绪、情感等心理要素发展施加渗透性影响、实施体验性教育的“1、2、3、4、5”课堂教学心理引导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观点,三种情境,四个环节、五位引导”的课堂教学心理引导模式。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成就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了理念浸润、经验借鉴、行动跟进、反思提高,成就了研究团队的发展,“参与式教学讨论”“有效提问的探讨”“激励性评价的运用”“教学难点的确定与破解”“课堂中的师德”五个专题研讨实录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作为网络课程被湖南、广西、广州等省市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采纳使用。学校还承办了北京、内蒙古、首师大三地利用网络进行校本教研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学校在2012年国家级教师评优课、说课中有10人获奖,承担市级研究课、评优课、说课13人,承担区级研究课34人,教师论文近80篇获奖,为国家课程中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落实提供了引领。
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活动课程”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主动发展,其潜能得到不断释放与发展,同时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如:暑期朗诵表演社团的谢伯阳、刘恩彤同学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青少年现场演讲比赛获得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红领巾文学社课程的汤玉莹同学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出版了《七彩童年ING》个人体验专集,里边收录她撰写的68篇文章和一部小说,共计7万多字;京剧社团70余人,3月份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快乐戏曲》栏目一周的节目录制;电子技术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近几年有600余名同学取得国家承认的电子技师等级证书,多次代表顺义参加北京、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民乐社团走进香港、走进台湾,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水平。
三级课程的融合,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2011年,北京市启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改革项目,顺义区开展走进免检校、规范化验收、特色建设活动。作为减负实验项目学校和免检展示学校,学校从完善管理制度、开展课程建设到提高课堂实效、创新作业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相关经验在区教学会上作大会交流。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全国少年电子技师北京地区认定单位、“十一五”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研究先进学校等29项荣誉称号。
三级课程的整体构建,促进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体验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成就积极的心理,以积极的心理成就幸福的人生。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学校定会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教训,用创造性的劳动,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让减负落到实处,让孩子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东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