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探求语文之美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d1986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三篇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以文本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培养核心素养下,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效果及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解读文本,提升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深度解读文本,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内外,促进语文教学情境化、信息化、资源化,在诵读、品析、鉴赏中,让学生探求、感受、丰富、升华语文之美,促使语文核心素养开花、落地和结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传承;自信;思维;提升;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安排了写景状物类散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教与学应该在学生语言建构的基础上,着力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进行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吸收、品鉴、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发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品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所选三篇文章,都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名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陆蠡的《囚绿记》。按照教材要求,学习(教学)的重点为优美隽永的语言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体会文中对山川美景的细致美妙的描绘,感受作者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其实,在写景状物抒情时,三篇美文,各不相同,相映成趣。在培养核心素养下,引导学生主动搜寻、收藏作者及文本的背景、图片、视频资源,有效选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发现、探求文字、文本之中蕴含的语文之美,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提升語文核心素养。
  《荷塘月色》:以诵读为主,展示荷塘、荷花的优美图片,重点品析文中工笔细描的妙用,结合比喻、拟人和通感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画面美和情韵美:月下荷塘(荷香、荷韵、菏波)、塘上月色(朦胧、宁静),在动静结合中,既有零星点缀的白花、凝碧的波痕,还有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灌木)、稀疏的倩影(杨柳),有不均匀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这一切,彰显动态美、色彩美、和谐美。由此,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但更有“淡淡的喜悦”。围绕荷塘,作者从“带上门出去”,到“轻轻地推门进去”,由“心里颇不宁静”到求静、得静,显示《荷塘月色》从结构、情感上,内外都是圆形的。其实,我们的人生历程也许就是圆形的,某种轮回、历练、磨难可能也是偶然中的必然。月下荷塘、塘上月色之美不言而喻,学生品读美句美文,能有效提高审美品位。品读中,感受语文之美。
  《故都的秋》:齐读、诵读后,展示郁达夫人生经历,了解、认识“静的文学”,分组解读文本,重点赏析白描手法的巧用,结合排比、比喻,在与南国之秋的鲜明对比中,文章显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和悲凉。悲凉是故都之秋景物的特点,但更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北国之秋清静和悲凉的情调,区分悲伤与悲凉、伤秋与赞秋。在悲凉、安静中,师生鉴赏《故都的秋》,慢读细品,读出抑扬顿挫,品出故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是北平的秋,而是故都的秋,凸显文章的文化底蕴。在白描中,文中无鲜艳色彩,不事雕琢,却显自然之秋色、秋味,在古文化氛围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更加丰厚。在品味中,丰富语文之美。
  《囚绿记》:在男、女生分组诵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以问题串讨论、探究,推进文本解读。第一个层面,走进作者、解读文本,学生结合掌握的资源,理解陆蠡的无限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在抗战年代,一直坚守文化岗位。《囚绿记》中满怀深情,期盼自由,歌颂、赞美绿枝条,是对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民族气节的礼赞与认可。第二个层面,围绕问题,抓住文章关键句、词,解读文本。文章写景时细致状物,由物及人,写出了绿枝条的美:柔软的卷须、折叠的嫩叶、淅沥的声音和婆娑的摆舞。围绕以下关键句(词):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藉,它是快乐。引导学生展示、归纳绿的象征意义——象征青春、幸福和爱。第三个层面,深化文本意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在学生充分探究后,深化、认识《囚绿记》的意义在于不仅揭示绿的象征意义,更由物及人,揭示生命意识和价值意义:充满希望,争取自由,快乐幸福。文章写景状物,更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令人深思,给人鼓舞!由此,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完善人格,健康、全面、快乐成长。探究中,升华语文之美。
  在单元结课时,师生互动,再次讨论比较、深度解读三篇名作,细化文本的价值与意义:《荷塘月色》工笔细描,月色映衬下,有美丽的荷塘,动静结合的荷塘上,有月色朦胧,月色、荷塘和谐如画,声情韵致,和谐配合,诗情画意如在目前,圆形的《荷塘月色》就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佳作,尽显于读者眼前;《故都的秋》妙用白描手法,着色朴素、自然,在清静、悲凉中,品读出故都秋的色与味、姿态与意境,感受故都的秋背后的文化底蕴,引领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囚绿记》着力写景状物,在感受作者追求自由、积极进取中,揭示绿的象征意义:青春、幸福和爱,由物及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和价值意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维能力、品质,进行审美创造。
  总之,以文本为载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培养核心素养下,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课堂效果及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深化文本的价值与意义,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内外,促进语文教学情境化、信息化、资源化,在诵读、品析、鉴赏中,让学生探求、感受、丰富、升华语文之美,促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生根、开花、落地和结果。
  附
其他文献
目前正处于科技引领艺术发展的时代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电脑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种情况下,对电脑设计与美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很有必要.鉴于此,本文从不同角
2006年夏天,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了他的自行车旅行.
当代社会实践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结构关系,可以揭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和同步发展的辩证关系.解决环境问题的主体发展战略是,不断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自我意识极为强烈,还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缺少了一定的生涯规划,或生涯规划出现了方向性偏差,将直接影响今后进入大学进行的最后一阶段的在校学习,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综合能力的形成,其人生目标及目标实现途径也将变得模糊,对终身发展极为不利。目前,新一轮教改工作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纳,培养什么样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对象的日益普及化,大学生人数的不断递增,专业科目的不断拓展,对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
在一部动画片中,对观众影响最大的就是影片中的角色,动画角色的造型设定对动画片有着重要意义.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角色外形虽然各不相同,但在造型、动作方面都有着一些共同特点
目的:分析总结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对患者体温进行观察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儿作为样本研究资
在南非的南十字星学校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都直接从自然界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