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图象”的第一印象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次函数的图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函数图象,它不仅对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非常关键,而且对以后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都至关重要。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次函数图象的成功学习也将为以后其他函数图象的学习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关键词:一次函数;函数图象;思考
  无论对人、对事,第一印象都非常重要。一次函数图象的成功学习也将为以后其他函数图象的学习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那么,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函数为什么会有图象?
  2011年版的初中数学新课标开篇第一句话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所以一种数量关系,必定有一种相应的空间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实数与数轴来进行说明,任何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之,数轴上的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实数,由此形成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现在函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维的数轴不够用了,我们就要借助于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来刻画,用横坐标对于自变量x的值,纵坐标对于函数y的值,由此形成类似于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关系。
  有了函数图象的成因之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到底是个什么图形。
  我们先来看一下教材中的处理方法:
  “合作学习”
  1.分别选择若干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在下表(请在空壳内填入合适的数,完成表5-5)
  表5-5
  ■
  2.分别以表中x的值作点的横坐标,对应的y值作纵坐标,得到两组点,写出用坐标表示的这两组点。
  3.画一个直角坐标系,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组点。
  4.观察所画的两组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问题是只描了五个点就能说明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了?或者说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就一定满足一次函数了?教材是这样说的:
  我们发现,如图5-6(图略),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的各点(-2,-4),(-1,-2)。(0,0),(1,2),(2,4)…都在直线l1上;而坐标满足一次函数y=2x+1的各点:(-2,-3),(-1,-1)。(0,1),(1,3),(2,5)…都在直线l2上。反过来,在直线l1或l2上取一些点,这些点的坐标分别满足y=2x或y=2x+1(你不妨试一试)。
  教材中的“取一些点”,“你不妨试一试”并不能让我满意,我们知道在函数图象中取的非整数点有时是有误差的,它的坐标不一定能满足函数表达式,而且取点只是验证,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笔者认为教材5.4一次函数的图象(1)的节前图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课本的图象反映的是两名运动员匀速运动中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个例子稍加引导不难看出,一次函数是反映了一种匀速变化的关系,即当自变量x变化相同的幅度,对应的函数值y也变化相同的幅度。一次函数y=kx+b(k≠0)中的k就反映了变化速度,b就反映了起始数值,这样也把一次函数中最重要的两个常量搞清楚了。
  再回到教材“合作学习”,当我们描好五个点之后,可以根据一次函数的特性分析,因为这五个点横坐标的变化幅度是相同的(相差1),所以对应纵坐标的变化幅度也相同(相差2),以此类推,当自变量取±3,±4…时,都在同一直线上,然后再分析这些点之间的点,先取相邻两点横坐标的中间值,此时可以这样分析,横坐标的变化幅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函数值的变化幅度也变为原来的一半,所以还是在同一直线上,由此类推不难理解,一次函数对应图象是一条连贯的直线了。
  现在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如何画一次函数图象。
  既然知道了图象是一条直线,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得出,只要求出两个点的坐标即可用“两点法”作图了。两点法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即一条直线。笔者一开始在教学时教学生对一般的一次函数y=kx+b(k≠0)可以选择点(0,b)和(1,k+b)来画直线。比如一次函数y=3x+1,取x=0,x=1代入计算得到两个点(0,1),(1,4)。
  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有时并不简单。
  比如,一次函数y=■x-2,取x=1代入算得y=
  -■,这样的分数值不好,实际上是取像x=3,这样3的倍数更加合适。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要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深化。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在课堂中尽量多地给学生渗透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思想,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法、技巧等,告诫自己切勿舍本逐末。
  以上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苏兴震.对“一次函数图象”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数学,2013(07).
  [2]胡孝平.教材中存在的一个误导[J].中小学数学,2013(0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浣东初中)
  ?誗编辑 鲁翠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适当的内容,采用延时评价和学生互评的形式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造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品质方面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延时评价;学生互评;案例;探究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两类。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期刊
一、试卷总析  2014年宁波市十校联考应该说是一份质量极高的试卷,有适当的难度和恰当的区分度,试卷知识与能力兼顾,总体难度略低于年初的市统考,难度较大的题型主要是单选和写作。整份试卷紧紧围绕2014高考考试说明,内容与时俱进,词汇量的控制也比较合理,能充分考查学生词汇的掌握程度,结合词汇,又恰如其分地考查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难能可贵的是,这份试卷也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心理素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开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结合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对于新课的导入,总结了六种方式。  关键词: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式  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在课堂开始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趋于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
期刊
摘 要:就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概括能力;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系统又严密,知识连贯性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造才能。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致力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期刊
摘 要:集体备课能够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促进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并提升教师自身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时间因素、缺乏交流平台等原因的限制,集体备课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仅作为口号,而未真正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介绍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过程,与同行共探讨。  关键词:集体备课;网络教学;课程管理  一、集体备课的组织  根据定义,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
期刊
摘 要:教学多媒体的使用使很多历史老师能够把大量直观的历史图片素材引进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来选择、运用历史图片成为很多历史老师面临的问题,对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选择、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教学活动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中,一位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历史,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清
期刊
摘 要:英语写作教学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和棘手的问题。依托课堂,立足教材,利用文本中的精妙词汇和句型、优美语言和技巧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材文本;提升;中学英语;写作能力  在信息的接收与反馈中,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重点。从历年中考来看,作文在中考中是重头戏,也是学生成绩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作
期刊
摘 要:教师采用三菱FX-1S系列的PLC实现四节传送带的模拟控制,在I/O分配的基础上,进行PLC梯形图程序设计和运行功能分析。在程序设计上采用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来实现对四节传送带的控制。  关键词: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  传送带在目前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受到机械制造、电机、化工和冶金工业等行业的影响,传送带技术不断完善,逐步由完成车间内部的传送,发展到完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作为总目标之一,以上提到“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不是现成的数学,而是创造的数学”。提出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可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解决的主要形式和途径是数学解题的关键。从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创造热情;关注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
期刊
摘 要: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质上是人们在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语言、概念、定理、法则和范例等,通过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将原问题转化为与之相关的自己熟悉的问题去加以解答.结合教学的具体实例,将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转化归纳为四类,力求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具体为:将隐性条件转化为显性条件;将复杂条件转化为简单条件;将抽象条件转化为数学图象;将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建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