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需要亲手动手实践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主体的认知疑惑或者教学难点重点,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设置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等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教学融合、教学共进的目标。本文作者从学生认知疑惑、课堂双边教学、典型问题案例等三方面,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探究课教学运用做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课;有效课堂;学教相长;运用
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需要亲手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运用的一个课堂类型,在训练和培养学生主体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和推动学生探究实践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主体的认知疑惑或者教学难点重点,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设置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等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教学融合、教学共进的目标。数学探究课表面看似简单易于操作,但从教学相长的有效角度出发,探究课教学内涵丰富、标准较高,需要教学实施者予以科学地实施和精细地推进。本人现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简单谈谈自己对探究课运用的看法和举措。
一、 紧盯学生认知疑惑设置探究课
学生是作为学习探求知识素养及其解题技能的主体实践者以及亲身实施者。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学习素养与现有的课程教学要求之间不匹配、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学习实践易出现认知疑惑或不解。这一现象在初中阶段表现尤为凸显。此时,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利用数学探究课型,通过亲身的动手操作、具体的现象观察、综合的思考判断,从而对数学知识内涵产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具体探究课的设置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学生主体的认知实际、薄弱之处,以此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任务、提出具体的操作探究要求,从而让初中生在针对性、目的性明确的探究课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新知的深刻理解,对薄弱环节的有效补充,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知识点教学中,教师结合以往教学所得,发现由于部分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以及对角线等方面的关系不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学生认知缺陷,教师有意识的在新知讲解前,设置了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操作课堂,组织初中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直尺、量角器等器材,分组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角、边等测量实践活动,并让他们记录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深刻、直观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消除了认知误区,提高学习效能。
二、 体现双边互动交流设置探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实践舞台,也是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观念碰撞的有效载体。但笔者发现,不少初中数学教师虽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双边特点,但在具体实践操作进程中往往忽视,将教师单边讲解取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践。教育学认为,探究课教学,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观察探索的现象或对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同时教师和学生还需要就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和探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探究课教学活动时,不能师生割裂、也不能生生各自为战,而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特点,组织初中生围绕探究课题以及探究目标、探究要求等方面,组建探究合作小组,按照探究教学步骤和要求,开展分工明确、步骤清晰、讨论总结的实践活动,从而在集体合作的探究进程中实现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 巧用数学典型案例设施探究课
【例】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AB=26m,BC=10m,CD=5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学生分析题意后认为,该问题是关于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计算方面的案例。实质是关于梯形知识点运用的实际案例。
学生在深入分析研究后,指出,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在解题的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作适当的辅助线的方式,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利用这些较熟悉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即可。
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其过程为:
解:∵S四边形ABCD=S△ABN S梯形BCQN S△CDQ=12AN·BN 12(BN CQ)·NQ 12QD·CQ,
BN=10,CQ=4,AB=26,BC=10,CD=5
AN=(AB)2-BN2=262-102=24
NQ=(BC)2-(BN-CQ)2=102-62=8
QD=(CD)2-(CQ)2=52-42=3
∴S四邊形ABCD=12×24×10 12×(10-4)×8 12×3×4=182(m2)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m2。
此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解答等实践过程,强调指出,关于几何的有关计算,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过程中,表面看似是问题解答的教学,实际贯穿和包含了学生探究活动,这有助于初中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探究课教学中,应该将数学案例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设计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案例,组织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动手解答等实践活动,让初中生的思维、动手等方面能力在案例解析中进一步提升和进步。
以上是本人对当前初中数学探究课教学活动开展,所做的简单论述,还有许多需要切实解决和功课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本人将围绕新课改要求,结合学生实践,科学探索,深刻探究,同时希望教学同仁积极参加其中,为有效教学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伍振庭.数学活动课在新课改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扩展[J].科学教育,2014,06.
[2]李一枚.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由探究课课堂教学说起[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2010.
[3]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以探究课教学实践转型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09.
[4]林存华,郁琴芳.探究型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4,07.
作者简介:
陈晓燕,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课;有效课堂;学教相长;运用
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需要亲手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运用的一个课堂类型,在训练和培养学生主体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和推动学生探究实践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主体的认知疑惑或者教学难点重点,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通过设置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等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教学融合、教学共进的目标。数学探究课表面看似简单易于操作,但从教学相长的有效角度出发,探究课教学内涵丰富、标准较高,需要教学实施者予以科学地实施和精细地推进。本人现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简单谈谈自己对探究课运用的看法和举措。
一、 紧盯学生认知疑惑设置探究课
学生是作为学习探求知识素养及其解题技能的主体实践者以及亲身实施者。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学习素养与现有的课程教学要求之间不匹配、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学习实践易出现认知疑惑或不解。这一现象在初中阶段表现尤为凸显。此时,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利用数学探究课型,通过亲身的动手操作、具体的现象观察、综合的思考判断,从而对数学知识内涵产生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教师在具体探究课的设置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学生主体的认知实际、薄弱之处,以此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任务、提出具体的操作探究要求,从而让初中生在针对性、目的性明确的探究课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新知的深刻理解,对薄弱环节的有效补充,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知识点教学中,教师结合以往教学所得,发现由于部分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平行四边形的边、角以及对角线等方面的关系不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学生认知缺陷,教师有意识的在新知讲解前,设置了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操作课堂,组织初中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图形、直尺、量角器等器材,分组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角、边等测量实践活动,并让他们记录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深刻、直观的认识,有效帮助学生消除了认知误区,提高学习效能。
二、 体现双边互动交流设置探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实践舞台,也是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观念碰撞的有效载体。但笔者发现,不少初中数学教师虽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双边特点,但在具体实践操作进程中往往忽视,将教师单边讲解取代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践。教育学认为,探究课教学,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观察探索的现象或对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同时教师和学生还需要就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和探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探究课教学活动时,不能师生割裂、也不能生生各自为战,而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双边互动特点,组织初中生围绕探究课题以及探究目标、探究要求等方面,组建探究合作小组,按照探究教学步骤和要求,开展分工明确、步骤清晰、讨论总结的实践活动,从而在集体合作的探究进程中实现探究任务的有效完成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 巧用数学典型案例设施探究课
【例】如图所示,有一块四边形的地ABCD,测得AB=26m,BC=10m,CD=5m,顶点B、C到AD的距离分别为10m、4m,求这块地的面积。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学生分析题意后认为,该问题是关于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计算方面的案例。实质是关于梯形知识点运用的实际案例。
学生在深入分析研究后,指出,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在解题的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作适当的辅助线的方式,把它分割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利用这些较熟悉的面积公式来计算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即可。
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其过程为:
解:∵S四边形ABCD=S△ABN S梯形BCQN S△CDQ=12AN·BN 12(BN CQ)·NQ 12QD·CQ,
BN=10,CQ=4,AB=26,BC=10,CD=5
AN=(AB)2-BN2=262-102=24
NQ=(BC)2-(BN-CQ)2=102-62=8
QD=(CD)2-(CQ)2=52-42=3
∴S四邊形ABCD=12×24×10 12×(10-4)×8 12×3×4=182(m2)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182m2。
此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解答等实践过程,强调指出,关于几何的有关计算,常常需要用代数知识,如列方程求未知量;在列方程时又需要根据几何中的定理,提醒学生注意数形结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过程中,表面看似是问题解答的教学,实际贯穿和包含了学生探究活动,这有助于初中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探究课教学中,应该将数学案例作为探究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设计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案例,组织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动手解答等实践活动,让初中生的思维、动手等方面能力在案例解析中进一步提升和进步。
以上是本人对当前初中数学探究课教学活动开展,所做的简单论述,还有许多需要切实解决和功课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本人将围绕新课改要求,结合学生实践,科学探索,深刻探究,同时希望教学同仁积极参加其中,为有效教学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伍振庭.数学活动课在新课改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扩展[J].科学教育,2014,06.
[2]李一枚.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由探究课课堂教学说起[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2010.
[3]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以探究课教学实践转型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2,09.
[4]林存华,郁琴芳.探究型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4,07.
作者简介:
陈晓燕,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