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好难教”和“教好难”,探讨了如何从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和因人施教四个方面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年轻教师 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萍(1964-),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力学与结构教学。(河北石家庄080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75-01
“好难教”与“教好难”,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差别,它反映了教学工作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单从字面修辞上看,前一个词的重点在“难教”,后者则在“教好”。
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听到有的教师抱怨:“这班学生好难教,上课不听讲,睡倒一大片,考试不会做”之类的话。这实际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能同步,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还说明了该教师把未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责任,主要归咎到了学生身上,因为他们“难教”,所以才未见效果。“教好难”则反映了另外一种工作态度,它的重心在“教好”,说明持这种态度的教师有着较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但想要去“教”,而且要达到“好”的效果,这是一种良好的意愿和目标;另一方面,最后一个“难”字又说明该教师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有主观意愿就可以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及充满挑战的课题。
作为一名初次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大都有着当个好老师的强烈意愿,甚至可能会有“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豪情。但是,往往由于专业功底浅、缺少经验、挫折磨炼少及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他们会很快陷入情绪的低谷。当年轻教师看到自己讲课时,学生们昏昏欲睡的状态,迷惑不解的表情,回答问题时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考试中千奇百怪的结果,他们当初的自信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进而逐渐产生消极态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年轻教师而言,由于在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身份的转换以及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等方面,与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们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是正常的。年轻教师要尽快适应角色,融入教学工作中。首先,应端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但要学习和借鉴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通过观摩、请教和讨论,打牢对教学重点的区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节的把握等基本功,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再次,应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教,其结果可能大不一样。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和因人施教四个方面着手,实施分类教学。
一、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是指课程教材。因材施教,就是在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合理地划分教学章节、编写课程教案,明确难点和重点。授课内容的编排应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特例到一般,按照内容的连续性而非简单地按章节来划分课时;讲解中要条理清晰,要有一条明晰的主线,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以推导公式为主的章节,应将授课重点放在分析公式的解题思路以及来龙去脉上,不能连篇累牍地推导,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也难以掌握公式的意义;对于以理论分析为主的章节,应结合实例和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课件来使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不能只强调对各种定理的记忆。此外,要注意教好各门课程的绪论部分,通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趣味的讨论,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产生对本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注意把握好每堂课内容的导入和结束,内容的导入要富有启发性,要与新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产生认识上的迫切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结束部分是在下课之前几分钟内所进行的概括性教学内容,一段成功的结束语能够使课堂教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余味不绝,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二、因时施教
因时施教,就是根据不同时间人体生物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上午8∶00与下午2∶00(夏天则为2∶30)是学生早餐后、午睡后来到课堂的时间,精神状态相对低迷,如果马上进入教学内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使教学成为催眠工具。因此,应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如可以放一些提神的音乐,特别是采用一些内容健康、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或一些激昂的交响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小段幽默视频或图片,或讲一些笑话或趣闻等。通过这些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尽快提升,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制造轻松愉快的教室气氛。正式上课的前几分钟,也可以辅以对上节课内容的提问,或提出引入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三、因地施教
因地施教,就是根据教学场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对于大课堂教室,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保证远近座位的学生都能够看清、听清;对于专业课的小教室,则可以灵活地掌握位置,不要局限在讲台上授课,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对于光线较亮的教室,多媒体课件应采用深色的背景,配以浅色的文字,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对于光线较暗的教室,则只要文字或图案与背景色对比鲜明即可;对于没有多媒体工具的教室,则应该制作教学道具或是绘制挂图,并尽可能结合设备实例,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实验课要安排学生与设备进行直接接触,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因人施教
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都与高校本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把问题简单化、通俗化,便于其理解。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要做好因材施教,最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教学也应以学生为本。这要求教学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能单纯地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的,而应尽量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而且能学懂、学熟、学精。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听知名专家、教师讲课时,能够感觉到自己很快地被讲授人的激情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以人为本上做得很到位,讲课的方式和内容紧扣了听者的心理,调动了听者的好奇心,激发了听者的兴趣。
年轻教师要掌握和提高教学艺术,首先,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如在《高教论坛》“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材料力学中的美,即力学的简洁美、和谐美、新奇美、技巧美、应用美。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创意。试想当学生认识到材料力学中有美,进而领略和欣赏到其中的美时,自然就能激起学习热情,从而去寻找、发现蕴涵在材料力学中的美。当一个人从被动接受转到自觉学习的境界,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其次,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年轻教师还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在教学中善于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再次,应从师爱入手,加大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外,要多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
在分类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基础,在打牢了基础后,再很好地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好难教”和“教好难”的矛盾是年轻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年轻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摒弃消极抱怨的心态,虚心学习,积极探索,使教学真正做到相长。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韦笑梅.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高教论坛,2006(1).
[关键词]年轻教师 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萍(1964-),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力学与结构教学。(河北石家庄08005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75-01
“好难教”与“教好难”,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差别,它反映了教学工作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单从字面修辞上看,前一个词的重点在“难教”,后者则在“教好”。
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听到有的教师抱怨:“这班学生好难教,上课不听讲,睡倒一大片,考试不会做”之类的话。这实际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没能同步,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还说明了该教师把未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责任,主要归咎到了学生身上,因为他们“难教”,所以才未见效果。“教好难”则反映了另外一种工作态度,它的重心在“教好”,说明持这种态度的教师有着较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但想要去“教”,而且要达到“好”的效果,这是一种良好的意愿和目标;另一方面,最后一个“难”字又说明该教师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有主观意愿就可以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及充满挑战的课题。
作为一名初次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大都有着当个好老师的强烈意愿,甚至可能会有“小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豪情。但是,往往由于专业功底浅、缺少经验、挫折磨炼少及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他们会很快陷入情绪的低谷。当年轻教师看到自己讲课时,学生们昏昏欲睡的状态,迷惑不解的表情,回答问题时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考试中千奇百怪的结果,他们当初的自信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进而逐渐产生消极态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年轻教师而言,由于在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身份的转换以及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等方面,与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们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是正常的。年轻教师要尽快适应角色,融入教学工作中。首先,应端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不但要学习和借鉴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通过观摩、请教和讨论,打牢对教学重点的区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节的把握等基本功,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再次,应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同样的学生由不同的老师来教,其结果可能大不一样。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和因人施教四个方面着手,实施分类教学。
一、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是指课程教材。因材施教,就是在明确所授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程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合理地划分教学章节、编写课程教案,明确难点和重点。授课内容的编排应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特例到一般,按照内容的连续性而非简单地按章节来划分课时;讲解中要条理清晰,要有一条明晰的主线,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以推导公式为主的章节,应将授课重点放在分析公式的解题思路以及来龙去脉上,不能连篇累牍地推导,否则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也难以掌握公式的意义;对于以理论分析为主的章节,应结合实例和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课件来使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不能只强调对各种定理的记忆。此外,要注意教好各门课程的绪论部分,通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趣味的讨论,使学生在一开始就产生对本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注意把握好每堂课内容的导入和结束,内容的导入要富有启发性,要与新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产生认识上的迫切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结束部分是在下课之前几分钟内所进行的概括性教学内容,一段成功的结束语能够使课堂教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余味不绝,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二、因时施教
因时施教,就是根据不同时间人体生物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上午8∶00与下午2∶00(夏天则为2∶30)是学生早餐后、午睡后来到课堂的时间,精神状态相对低迷,如果马上进入教学内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使教学成为催眠工具。因此,应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如可以放一些提神的音乐,特别是采用一些内容健康、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或一些激昂的交响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小段幽默视频或图片,或讲一些笑话或趣闻等。通过这些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尽快提升,又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制造轻松愉快的教室气氛。正式上课的前几分钟,也可以辅以对上节课内容的提问,或提出引入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让学生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三、因地施教
因地施教,就是根据教学场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对于大课堂教室,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保证远近座位的学生都能够看清、听清;对于专业课的小教室,则可以灵活地掌握位置,不要局限在讲台上授课,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对于光线较亮的教室,多媒体课件应采用深色的背景,配以浅色的文字,这样容易使学生看清;对于光线较暗的教室,则只要文字或图案与背景色对比鲜明即可;对于没有多媒体工具的教室,则应该制作教学道具或是绘制挂图,并尽可能结合设备实例,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实验课要安排学生与设备进行直接接触,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因人施教
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都与高校本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把问题简单化、通俗化,便于其理解。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要做好因材施教,最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教学也应以学生为本。这要求教学工作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能单纯地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的,而应尽量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而且能学懂、学熟、学精。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听知名专家、教师讲课时,能够感觉到自己很快地被讲授人的激情所打动,情不自禁地喜欢上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以人为本上做得很到位,讲课的方式和内容紧扣了听者的心理,调动了听者的好奇心,激发了听者的兴趣。
年轻教师要掌握和提高教学艺术,首先,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如在《高教论坛》“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材料力学中的美,即力学的简洁美、和谐美、新奇美、技巧美、应用美。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创意。试想当学生认识到材料力学中有美,进而领略和欣赏到其中的美时,自然就能激起学习热情,从而去寻找、发现蕴涵在材料力学中的美。当一个人从被动接受转到自觉学习的境界,他的学习动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他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其次,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年轻教师还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在教学中善于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再次,应从师爱入手,加大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外,要多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
在分类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基础,在打牢了基础后,再很好地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好难教”和“教好难”的矛盾是年轻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年轻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摒弃消极抱怨的心态,虚心学习,积极探索,使教学真正做到相长。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韦笑梅.材料力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高教论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