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阻碍,不但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指出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多方面努力共同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学生、校园和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 类型特征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70-02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资源分配上、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特殊成员。他们往往在经济、政治、心理、人际交往或是其他某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因经济贫困、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学生群体。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不但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人生道路,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一现象,加大力度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尽力解决好他们的现实问题。
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境,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分析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的切实解决问题。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特征
(一)经济困难型学生
这类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贫困生,其突出特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经济成为制约他们的首要因素。家庭的贫困使他们除了学习,还要为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操心,很多同学的学费依靠助学贷款,生活费、住宿费等则需要打工来维持,他们的吃、穿、住、用都相对较差,他们一边要努力学习,一边还要为生活保障发愁、奔波。这些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也有少数来自城镇的贫困家庭,贫富的差距、城乡的区别使他们比同龄的其他学生多了很多无奈和压力。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学习上的压力,更是心理上的压力。
(二)生理缺陷型学生
这类学生的弱势很明显,他们身体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属于显性特征。这些缺陷使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包括日常生活中自我行为,正常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面对就业,他们的压力要比生理正常的学生大很多,很多用人单位对这一类学生往往是亮红灯的,这种变相的社会歧视使他们成为弱势对象。而且生理缺陷的弱势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三)学习落后型学生
这类学生的弱势主要体现在成绩上,种种原因造成他们成绩的落后,甚至是学期考试的挂科,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给学生将来的正常毕业带来麻烦,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长期将会导致学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情结。
(四)心理障碍型学生
这类学生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下,高校普遍扩招,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的限制,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等,都加剧了学生的不安定感,造成不同的心理问题。上面所说的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学习落后学生由于他们面对各自不同的压力也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也有部分大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遇到问题一个人闷在心里,内心积郁,最终成为心理问题。个人感情往往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导火线,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爱情,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偏激的情绪和做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现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越来越高,不得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五)女生
女生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她们的弱势经常存在于就业问题之中,目前,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只招男生”,很多女生甚至是优秀的女生不得不因为性别的原因被拒之门外,即使走上工作岗位,有些单位女性工作者的待遇也比男性要差。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偏差,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女性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下,造就了女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
二、針对弱势群体应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影响到学生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关怀,采取稳妥的措施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和学校、社会的和谐建设。
(一)社会、政府部门的关注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与学校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社会、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关注这一群体,应该努力健全相关的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以这些形式切实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向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和保护性措施,比如社会、用人单位对生理缺陷学生以及女生的公平对待,政府加大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社会给这些学生多提供一些奖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的机会等。只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才能在将来谋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学校的措施
学校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存的环境,学校的帮助能够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学校也是这一问题的直接义务者,解决不好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对学生、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学校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在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弱势而自卑,所以,教育者不能直接触及其敏感因素,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学生只有在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可能敞开心胸、信任他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式。
对于贫困生问题,学校应做好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工作,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对这些同学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不希望自己的贫困窘境暴露于公众之下,所以,对待贫困生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平等对待,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于生理缺陷型学生,学校要呼吁广大师生的爱心,这一群体需要我们大家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以真挚的情感关心、尊重、爱护、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校还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对缺陷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使他们坚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业充满自信的走上社会。学校还应特殊关注这一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以相应的帮助。
对于学习落后型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规划,特别是未来的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做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学生尽早摆脱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把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转变为对学习绩效的追求,教会他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教学效果,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注意和学生的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做到尽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心理障碍型学生。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投入,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感觉到心理咨询是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教会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注意沟通疏导,允许学生必要地宣泄,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接受自我真实心理需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要和诉求,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内心和谐,因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弱势群体学生显得非常必要。此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很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之后不愿意去咨询中心,他们怕被同学发现、怕被笑话,所以一些时候他们更愿意跟自己的辅导员、班主任交流,所以,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心理专业知识。
女生的问题主要是和就业挂钩,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女生就业的问题上多努力,通过多方努力、多渠道,借助学校的力量帮助女生群体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保护女生的利益。也要加强对女生的心理教育,面对挫折如何以健康、正确的心态来对待。
(三)家庭、父母的关心
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古代先贤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他们对孩子的亲情影响是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所以,在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时候,家庭、父母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社会,给予这些孩子最重要的帮助。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从思想、心理层面改变这些弱势群体孩子的自卑情绪,及时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使这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得完成大学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新血液、新希望,弱势群体学生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所以关注、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中迫切而现实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人才,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耀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叶冬青.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9(2).
[3]虞蓉,高锡文.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4]齐常华,李文涛.当前弱势群体大学生现状及成因分析.陕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 类型特征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170-02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资源分配上、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特殊成员。他们往往在经济、政治、心理、人际交往或是其他某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因经济贫困、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而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特殊学生群体。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这不但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人生道路,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一现象,加大力度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尽力解决好他们的现实问题。
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境,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分析他们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的切实解决问题。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特征
(一)经济困难型学生
这类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贫困生,其突出特征表现在经济条件差,经济成为制约他们的首要因素。家庭的贫困使他们除了学习,还要为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操心,很多同学的学费依靠助学贷款,生活费、住宿费等则需要打工来维持,他们的吃、穿、住、用都相对较差,他们一边要努力学习,一边还要为生活保障发愁、奔波。这些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也有少数来自城镇的贫困家庭,贫富的差距、城乡的区别使他们比同龄的其他学生多了很多无奈和压力。他们面临的不仅是生活、学习上的压力,更是心理上的压力。
(二)生理缺陷型学生
这类学生的弱势很明显,他们身体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属于显性特征。这些缺陷使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包括日常生活中自我行为,正常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面对就业,他们的压力要比生理正常的学生大很多,很多用人单位对这一类学生往往是亮红灯的,这种变相的社会歧视使他们成为弱势对象。而且生理缺陷的弱势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三)学习落后型学生
这类学生的弱势主要体现在成绩上,种种原因造成他们成绩的落后,甚至是学期考试的挂科,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但给学生将来的正常毕业带来麻烦,而且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长期将会导致学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情结。
(四)心理障碍型学生
这类学生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下,高校普遍扩招,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的限制,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等,都加剧了学生的不安定感,造成不同的心理问题。上面所说的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学习落后学生由于他们面对各自不同的压力也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也有部分大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遇到问题一个人闷在心里,内心积郁,最终成为心理问题。个人感情往往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导火线,特别是男女生之间的爱情,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偏激的情绪和做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已经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现象,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越来越高,不得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五)女生
女生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她们的弱势经常存在于就业问题之中,目前,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常常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只招男生”,很多女生甚至是优秀的女生不得不因为性别的原因被拒之门外,即使走上工作岗位,有些单位女性工作者的待遇也比男性要差。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偏差,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女性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下,造就了女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
二、針对弱势群体应采取的措施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影响到学生自己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关怀,采取稳妥的措施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和学校、社会的和谐建设。
(一)社会、政府部门的关注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与学校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社会、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关注这一群体,应该努力健全相关的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以这些形式切实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向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服务和保护性措施,比如社会、用人单位对生理缺陷学生以及女生的公平对待,政府加大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社会给这些学生多提供一些奖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的机会等。只有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才能在将来谋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学校的措施
学校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存的环境,学校的帮助能够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学校也是这一问题的直接义务者,解决不好大学生的弱势群体,对学生、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学校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在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弱势而自卑,所以,教育者不能直接触及其敏感因素,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学生只有在受到尊重的情况下才可能敞开心胸、信任他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式。
对于贫困生问题,学校应做好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工作,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对这些同学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不希望自己的贫困窘境暴露于公众之下,所以,对待贫困生要注意特殊情况下的平等对待,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对于生理缺陷型学生,学校要呼吁广大师生的爱心,这一群体需要我们大家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以真挚的情感关心、尊重、爱护、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校还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对缺陷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使他们坚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顽强的意志完成学业充满自信的走上社会。学校还应特殊关注这一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给以相应的帮助。
对于学习落后型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规划,特别是未来的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次,做好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教育学生尽早摆脱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把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转变为对学习绩效的追求,教会他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教学效果,注意教学手段的更新,注意和学生的及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做到尽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心理障碍型学生。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投入,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让学生感觉到心理咨询是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教会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注意沟通疏导,允许学生必要地宣泄,表达自身真实感受,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接受自我真实心理需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要和诉求,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内心和谐,因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弱势群体学生显得非常必要。此外,学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很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之后不愿意去咨询中心,他们怕被同学发现、怕被笑话,所以一些时候他们更愿意跟自己的辅导员、班主任交流,所以,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具备相应的心理专业知识。
女生的问题主要是和就业挂钩,所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在女生就业的问题上多努力,通过多方努力、多渠道,借助学校的力量帮助女生群体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保护女生的利益。也要加强对女生的心理教育,面对挫折如何以健康、正确的心态来对待。
(三)家庭、父母的关心
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古代先贤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他们对孩子的亲情影响是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所以,在面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时候,家庭、父母应该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社会,给予这些孩子最重要的帮助。父母应多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从思想、心理层面改变这些弱势群体孩子的自卑情绪,及时解决他们出现的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使这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得完成大学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新血液、新希望,弱势群体学生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所以关注、解决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管理中迫切而现实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人才,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耀平.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2]叶冬青.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9(2).
[3]虞蓉,高锡文.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和对策分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4]齐常华,李文涛.当前弱势群体大学生现状及成因分析.陕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