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隐喻是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语法隐喻又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很重要概念。它与传统的词汇隐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中的人际隐喻方面分析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语法隐喻,旨在为政治性演说文体提供新的评判标准,从而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性演说文体背后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 人际隐喻 功能分析 就职演说
一、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由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有语法结构的,同一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获取预想的效果。Halliday还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或结构分别代表了同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换”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致性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Halliday指出隐喻性的表达必然是相对某种非隐喻性的或字面的表达形式而言的,他用一致式的表达代替了字面性的表达。
二、人际隐喻
韩礼德认为人际隐喻主要是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的变化来实现的。人们使用语言时借助语气和情态系统来陈述、提问、提供和发布命令,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在体现这些功能范畴时,人们根据语境的需要,使用非一致式的语气或情态表达,使一些语法形式隐喻化。如:
(1)It’s probably going to happen.(一致式)
(2)I think it’s going to happen,isn’t it?(隐喻式)
我们可以看出(2)是有明确主观的情态取向,所以它是隐喻式。Halliday(2000:358)把情态取向(oriention)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也就是说,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另外,主客观取向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样就形成了以下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和显性客观。
语气人际隐喻主要表现为“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功能语言学把言语的功能分为四种: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这四种言语功能一般都由典型的语气体现。一般来说,陈述由陈述句来体现,提问由疑问句来体现,命令由祈使句来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如:
Pass me that book,please.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at book?
You must pass me that book.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如:
I wonder if you are available tonight.(陈述句表示提问)
We don’t buy any food today.(陈述句表示命令)
三、具体实例的人际隐喻分析
笔者一共选取了8篇有代表性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语料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就职演说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就职演说中存在大量的人际隐喻,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只对8个典型的句子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进行详尽阐述和分析。
1.When our Founders boldly declared America’s independence...,they knew that America to endure would have to change.(克林顿,1993)
这是一个通过主句“they knew that”引导的一个客观显性的人际语法隐喻。克林顿通过先辈们的遇见来使人们相信美国必将改变,这比他自己说I know that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2.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肯尼迪,1961)
这个句子也体现了由主句“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引导的一个主观显性的人际隐喻。这是一个主观显性的人际隐喻,因为通过主观的手段,肯尼迪达到了一种呼吁的效果,让全国人们都不要忘记了他们是民主的后裔。
3.I am certain that my fellow Americans expect that on my in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nation impels.(羅斯福,1933)
这句话里的第二个小句“that on my in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nation impels.”是由一个介词词组“on my induction”引导的,这个介词词组实际上是一个压缩了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小句。经过压缩,就实现了及物性转变,由物质过程的小句转变成了一个介词词组,成为新的小句里的状语成分。
其一致性表达为:When I am inducted into the...I will...。
4.At this second appearing to take the oath of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there is...(林肯,1865)
这一句同上一句一样,是由一个时间状语的小句压缩成介词词组的,作状语成分。其一致式为:I am appearing here to take the...。
5.How shall we use that peace?Let us...Let us...Let us...(尼克松,1973)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语法隐喻里的语气语法隐喻。尼克松总统在这里用提问的形式给出了信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利用和平为美国为全世界作出贡献。所以这是一个语气的转化,由陈述式的语气转化成特殊疑问句的语气。
6.The ambitions of some Americans are limited by failing schools and hidden prejudi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irth.(小布什)
这是布什2001年就职时发表的演说,这一句是从及物性看属于关系过程。介词by后的成分属于状语成分。从传统语法看,这是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为什么布什总统要用被动语态,要用关系过程表达呢?因为他要强调载体(carrier)美国人的雄心壮志。事实上这个句子经过了语法隐喻的过程,是由物质过程转化而来的关系过程。这个句子物质过程的表达就是传统语法的主动语态。如下:
The failing schools and hidden prejudic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irth limit the ambitions of some Americans.
如果用一致式即物质过程来表达就没用体现出美国人雄心壮志的重要性,因为它放在了句尾,作为物质过程的范围。而布什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美国人雄心壮志达的重要性,强调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阻止这种雄心的实现。
7.We offer not a pledge but a request:that both sides begin anew the quest for peace,before the dark powers of destruction unleashed by science engulf all humanity in planned or accidental self-destruction.(肯尼迪,1961)
同罗斯福总统一样,肯尼迪也是通过陈述句来表达他的命令。是想通过对观点的陈述而委婉发表一种命令。肯尼迪上台执政前,国际政治局面是有美国和苏联共同控制的,冷战在东西方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与此同时,美国跟其他国家也陷入了战争的僵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依然想取得世界的霸权地位。肯尼迪是在对全世界发表这场演讲,如果他依然气势凌人地发表命令的话,势必会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他通过人际语法隐喻把他的这种命令语气隐藏了起来,也让国民和其他国家容易接受。
8.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bold and swift,and we will act——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奧巴马,2008)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总统是在陈述美国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的事实。从表面上看是对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仔细琢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奥巴马总统是想通对美国经济萧条事实的陈述,来表达美国需要进行经济改革的紧迫性。同时希望听众能以后执行他的命令。他用陈述句的语气让他的命令听起来更加合理,让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了它的命令。
四、结语
通过对七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语法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治家的演讲当中存在大量的人际隐喻。当总统或首相想要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的时候,就会使用一般疑问句或者特殊疑问句的人际隐喻。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想从听众那里获取答案,而是告诉听众应该怎么做。当总统或首相想要表达自己的宏伟理想的时候,他就会使用主句引导的主从句式的人际语法隐喻。最常见的是I promise...,I believe...,I will...等句式。通过这样的主观显性的承诺,他们让听众觉得他有能力,有信心带给听众们想要的东西,如和平、繁荣的经济、就业率上升、提高公民福利等,从而获取听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2]Halliday,M.A.K.,Ruqu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1.
[3]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8-94.
[6]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6-8.
[8]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3-49.
关键词: 人际隐喻 功能分析 就职演说
一、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由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他认为隐喻是有语法结构的,同一种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获取预想的效果。Halliday还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或结构分别代表了同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分别是一致式(congruent form)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换”的语言表达方式。一致性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Halliday指出隐喻性的表达必然是相对某种非隐喻性的或字面的表达形式而言的,他用一致式的表达代替了字面性的表达。
二、人际隐喻
韩礼德认为人际隐喻主要是通过语气(mood)系统和情态(modality)系统的变化来实现的。人们使用语言时借助语气和情态系统来陈述、提问、提供和发布命令,从而达到交际目的。在体现这些功能范畴时,人们根据语境的需要,使用非一致式的语气或情态表达,使一些语法形式隐喻化。如:
(1)It’s probably going to happen.(一致式)
(2)I think it’s going to happen,isn’t it?(隐喻式)
我们可以看出(2)是有明确主观的情态取向,所以它是隐喻式。Halliday(2000:358)把情态取向(oriention)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也就是说,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或意愿,也可以表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另外,主客观取向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样就形成了以下四种情态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和显性客观。
语气人际隐喻主要表现为“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功能语言学把言语的功能分为四种:提供(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提问(question)。这四种言语功能一般都由典型的语气体现。一般来说,陈述由陈述句来体现,提问由疑问句来体现,命令由祈使句来体现。但事实上,言语功能与语气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言语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如:
Pass me that book,please.
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at book?
You must pass me that book.
反之,一种语气也可以体现一种以上的言语功能,如:
I wonder if you are available tonight.(陈述句表示提问)
We don’t buy any food today.(陈述句表示命令)
三、具体实例的人际隐喻分析
笔者一共选取了8篇有代表性的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语料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就职演说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就职演说中存在大量的人际隐喻,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只对8个典型的句子中的人际语法隐喻进行详尽阐述和分析。
1.When our Founders boldly declared America’s independence...,they knew that America to endure would have to change.(克林顿,1993)
这是一个通过主句“they knew that”引导的一个客观显性的人际语法隐喻。克林顿通过先辈们的遇见来使人们相信美国必将改变,这比他自己说I know that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2.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the heirs of that first revolution.(肯尼迪,1961)
这个句子也体现了由主句“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引导的一个主观显性的人际隐喻。这是一个主观显性的人际隐喻,因为通过主观的手段,肯尼迪达到了一种呼吁的效果,让全国人们都不要忘记了他们是民主的后裔。
3.I am certain that my fellow Americans expect that on my in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nation impels.(羅斯福,1933)
这句话里的第二个小句“that on my induction into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nation impels.”是由一个介词词组“on my induction”引导的,这个介词词组实际上是一个压缩了的时间状语从句的小句。经过压缩,就实现了及物性转变,由物质过程的小句转变成了一个介词词组,成为新的小句里的状语成分。
其一致性表达为:When I am inducted into the...I will...。
4.At this second appearing to take the oath of the presidential office there is...(林肯,1865)
这一句同上一句一样,是由一个时间状语的小句压缩成介词词组的,作状语成分。其一致式为:I am appearing here to take the...。
5.How shall we use that peace?Let us...Let us...Let us...(尼克松,1973)
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语法隐喻里的语气语法隐喻。尼克松总统在这里用提问的形式给出了信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利用和平为美国为全世界作出贡献。所以这是一个语气的转化,由陈述式的语气转化成特殊疑问句的语气。
6.The ambitions of some Americans are limited by failing schools and hidden prejudi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irth.(小布什)
这是布什2001年就职时发表的演说,这一句是从及物性看属于关系过程。介词by后的成分属于状语成分。从传统语法看,这是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为什么布什总统要用被动语态,要用关系过程表达呢?因为他要强调载体(carrier)美国人的雄心壮志。事实上这个句子经过了语法隐喻的过程,是由物质过程转化而来的关系过程。这个句子物质过程的表达就是传统语法的主动语态。如下:
The failing schools and hidden prejudice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ir birth limit the ambitions of some Americans.
如果用一致式即物质过程来表达就没用体现出美国人雄心壮志的重要性,因为它放在了句尾,作为物质过程的范围。而布什在这里想表达的是美国人雄心壮志达的重要性,强调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阻止这种雄心的实现。
7.We offer not a pledge but a request:that both sides begin anew the quest for peace,before the dark powers of destruction unleashed by science engulf all humanity in planned or accidental self-destruction.(肯尼迪,1961)
同罗斯福总统一样,肯尼迪也是通过陈述句来表达他的命令。是想通过对观点的陈述而委婉发表一种命令。肯尼迪上台执政前,国际政治局面是有美国和苏联共同控制的,冷战在东西方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与此同时,美国跟其他国家也陷入了战争的僵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依然想取得世界的霸权地位。肯尼迪是在对全世界发表这场演讲,如果他依然气势凌人地发表命令的话,势必会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他通过人际语法隐喻把他的这种命令语气隐藏了起来,也让国民和其他国家容易接受。
8.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bold and swift,and we will act——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奧巴马,2008)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巴马总统是在陈述美国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的事实。从表面上看是对事实陈述自己的观点。但仔细琢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奥巴马总统是想通对美国经济萧条事实的陈述,来表达美国需要进行经济改革的紧迫性。同时希望听众能以后执行他的命令。他用陈述句的语气让他的命令听起来更加合理,让人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了它的命令。
四、结语
通过对七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语法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政治家的演讲当中存在大量的人际隐喻。当总统或首相想要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的时候,就会使用一般疑问句或者特殊疑问句的人际隐喻。他们的真正目的不是想从听众那里获取答案,而是告诉听众应该怎么做。当总统或首相想要表达自己的宏伟理想的时候,他就会使用主句引导的主从句式的人际语法隐喻。最常见的是I promise...,I believe...,I will...等句式。通过这样的主观显性的承诺,他们让听众觉得他有能力,有信心带给听众们想要的东西,如和平、繁荣的经济、就业率上升、提高公民福利等,从而获取听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2]Halliday,M.A.K.,Ruqu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1.
[3]Thompson,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88-94.
[6]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常晨光.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6-8.
[8]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