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设计必须返璞归真,绝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搞花架子。首先要讲“时效”。备课只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而不能每堂课都“做”成观摩课,耗去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否则,将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其次要讲“实效”。要使学生从每堂政治课中得到知识上的,能力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启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摸索课堂设计中最实质性的东西,且把这些东西归纳,提炼,融入每一堂课之中,成为自己教学中的个性特色。
一、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让学生未入其课,而先临其境,以激发对新课产生关注的兴趣。我在备课时结合教材实际,采用不同方式导入新课。漫画导入,故事导入,时政新闻导入,诗文片段导入,灵活运用,贵在巧妙。例如:在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时,正值中共十七大会议期间,我制作了“导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多媒体课件。先展示大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会议气氛,关注国家大事;再展示文字,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后展示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简单明快地进入新课。格言、俗语、诗文片段的导入,哲理深刻又富有情趣,很受学生欢迎。例如在学习“矛盾特殊性”时,首先复习矛盾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接着展示多媒体课件1:“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师提问:请问不同生产工具作用相同吗?为什么?又展示多媒体课件2:“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教师提问:请问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是根据什么区分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接受抽象的理论“矛盾着的事物各具特点”,可谓水到渠成。总之,新课导入切忌僵化、枯燥、乏味。
二、精选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往往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注意不够。即使在教学目标上也提到了能力的培养,但偏重的仍然是识记和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以及解题的能力。与运用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要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讲授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应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于是课堂设计面临一个认真选材的问题。我将一堂课的内容规范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编写的内容,这部分一般由学生自主处理,阅读和质疑。但是,毕竟书本的东西缺乏动态效果,于是我设计了第二部分:学生的生活亲身体验。完全让学生走进生活,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例如,我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时,首先要学生谈谈价格变动对自己生活及其家庭生活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言记录如下:1.夏天西瓜价格便宜的时候,我家每天都会买西瓜吃;冬天价格贵的时候,我想吃西瓜父母也不太愿意买。2.以前油价没涨的时候,我想去哪我爸都开车送,现在油价涨了,我要爸送我的时候,他总是说:“送,送,送,难道油不要钱?”3.我妈想买一辆车,但看到油价不断的上涨,一直在犹豫不决,到底买还是不买。4.煤气价格上涨前,我家一直烧煤气;价格上涨后,我家烧煤球。通过学生的发言,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而且感受到了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不仅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从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价格变动对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发言未涉及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这一内容,老师在旁加以引导,学生也很容易感悟到。其次,我要学生应聘当一次总经理,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当总经理,其他同学一起为总经理出谋划策,看谁能够更好的应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学生不仅把书上的观点提到了,还涉及了书上许多没提到的内容。整堂课都在学生的感受中顺利完成。学生的主体角色表现得出神入化,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课改理念。第三部分:教师的生活感悟。这部分既是对前面两部分的弥补、提升,又是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说教者的影子不见了,而学生该明白的道理也明白了。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三、建构知识,把握联系
根据现实生活设计教学内容,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首先是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去理解和掌握,然后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我是让学生自主建构,合作完成。教师负责梳理,打开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通道.比如归纳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时,引导学生联想前面学过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经点拨,学生就知道把新学的知识归口为t(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四)设疑释疑,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用设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其发散思维.设疑针对性要强,问题不能太滥太杂,不着边际。目的是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设疑形式要灵活新颖,创设一个场景把问题引出来。如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时,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白马是不是馬?大人是不是人?苹果是不是水果?中学生是不是学生?这叫自主质疑。释疑的一般程序是先讨论辩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再是精讲解疑,这里有一个讲什么不讲什么的问题。原则是:骨架知识必须讲准确,学生提到的有价值,有个性的问题要展开讲;学生看得懂的,讲得清的不讲;枝叶性的东西少讲。另外,对于有争议的,不能定论的问题可以留着空白。留白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知识的尊重,是对事物的诚实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证明: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成为掌握课堂知识的良好契机。
课堂收尾,不能虎头蛇尾,而要形成“豹尾”之势,给学生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体验。结尾方法可以是图表演示法,归纳小结法,即兴演讲法,设置悬念法等等。如学习“多变的价格”后,是这样结尾的,首先归纳价格波动多原因,一强调根本因素,二表明原因不是单一的,意在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事物的方法;然后,抛出一个问题:“面对变化的物价,人们的心理也是变化的,为什么有人买涨不买跌?”再次将课堂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悬念;再次将学生推向课外,贴近生活,向社会寻答案。此乃自己感悟始为深.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方法结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点:突出教学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短小精悍,画龙点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符合规律,这些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
(责编 李 晔)
一、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让学生未入其课,而先临其境,以激发对新课产生关注的兴趣。我在备课时结合教材实际,采用不同方式导入新课。漫画导入,故事导入,时政新闻导入,诗文片段导入,灵活运用,贵在巧妙。例如:在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时,正值中共十七大会议期间,我制作了“导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多媒体课件。先展示大会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会议气氛,关注国家大事;再展示文字,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后展示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题: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简单明快地进入新课。格言、俗语、诗文片段的导入,哲理深刻又富有情趣,很受学生欢迎。例如在学习“矛盾特殊性”时,首先复习矛盾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接着展示多媒体课件1:“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师提问:请问不同生产工具作用相同吗?为什么?又展示多媒体课件2:“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教师提问:请问人的一生各个阶段是根据什么区分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接受抽象的理论“矛盾着的事物各具特点”,可谓水到渠成。总之,新课导入切忌僵化、枯燥、乏味。
二、精选内容,贴近生活
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往往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注意不够。即使在教学目标上也提到了能力的培养,但偏重的仍然是识记和理解书本知识的能力以及解题的能力。与运用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要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讲授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应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于是课堂设计面临一个认真选材的问题。我将一堂课的内容规范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编写的内容,这部分一般由学生自主处理,阅读和质疑。但是,毕竟书本的东西缺乏动态效果,于是我设计了第二部分:学生的生活亲身体验。完全让学生走进生活,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例如,我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时,首先要学生谈谈价格变动对自己生活及其家庭生活的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言记录如下:1.夏天西瓜价格便宜的时候,我家每天都会买西瓜吃;冬天价格贵的时候,我想吃西瓜父母也不太愿意买。2.以前油价没涨的时候,我想去哪我爸都开车送,现在油价涨了,我要爸送我的时候,他总是说:“送,送,送,难道油不要钱?”3.我妈想买一辆车,但看到油价不断的上涨,一直在犹豫不决,到底买还是不买。4.煤气价格上涨前,我家一直烧煤气;价格上涨后,我家烧煤球。通过学生的发言,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而且感受到了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不仅会影响该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从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价格变动对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影响。针对学生的发言未涉及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这一内容,老师在旁加以引导,学生也很容易感悟到。其次,我要学生应聘当一次总经理,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当总经理,其他同学一起为总经理出谋划策,看谁能够更好的应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学生不仅把书上的观点提到了,还涉及了书上许多没提到的内容。整堂课都在学生的感受中顺利完成。学生的主体角色表现得出神入化,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课改理念。第三部分:教师的生活感悟。这部分既是对前面两部分的弥补、提升,又是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说教者的影子不见了,而学生该明白的道理也明白了。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三、建构知识,把握联系
根据现实生活设计教学内容,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首先是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去理解和掌握,然后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我是让学生自主建构,合作完成。教师负责梳理,打开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通道.比如归纳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时,引导学生联想前面学过的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经点拨,学生就知道把新学的知识归口为t(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四)设疑释疑,发散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用设疑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其发散思维.设疑针对性要强,问题不能太滥太杂,不着边际。目的是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设疑形式要灵活新颖,创设一个场景把问题引出来。如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时,给学生一个背景材料: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白马是不是馬?大人是不是人?苹果是不是水果?中学生是不是学生?这叫自主质疑。释疑的一般程序是先讨论辩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再是精讲解疑,这里有一个讲什么不讲什么的问题。原则是:骨架知识必须讲准确,学生提到的有价值,有个性的问题要展开讲;学生看得懂的,讲得清的不讲;枝叶性的东西少讲。另外,对于有争议的,不能定论的问题可以留着空白。留白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知识的尊重,是对事物的诚实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证明: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成为掌握课堂知识的良好契机。
课堂收尾,不能虎头蛇尾,而要形成“豹尾”之势,给学生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体验。结尾方法可以是图表演示法,归纳小结法,即兴演讲法,设置悬念法等等。如学习“多变的价格”后,是这样结尾的,首先归纳价格波动多原因,一强调根本因素,二表明原因不是单一的,意在教给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事物的方法;然后,抛出一个问题:“面对变化的物价,人们的心理也是变化的,为什么有人买涨不买跌?”再次将课堂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悬念;再次将学生推向课外,贴近生活,向社会寻答案。此乃自己感悟始为深.总而言之,无论是何种方法结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点:突出教学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短小精悍,画龙点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设计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符合规律,这些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