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海才女的传奇人生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色戒》里王佳芝的另一个版本,她是当年与丁玲、张爱玲齐名的上海滩女作家,她是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春天里》的作者。她的一生被三个角色纠缠:才女、汉奸、特工。国家安全部原部长贾春旺为关露的传记题词:隐蔽战线需要关露同志的这种献身精神。
  她本可以像张爱玲一样远离政治,安心于文学创作,然而,面对日寇的侵略,她大声疾呼:“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左联”,并毅然决然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关露正为长篇小说《新旧时代》做最后的修改。她忽然接到任务——速去香港找廖承志。
  廖承志时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
  到达香港后的第二天,两个客人拜访了她,其中一人是廖承志,另一个人是潘汉年。他们带来的任务,竟是要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
  这个任务本来是给关露的妹妹胡绣枫的,当年胡绣枫帮助过落难的李士群的夫人,有着这层关系,去策反李士群应该比较容易,无奈胡绣枫忙于重庆的工作,便把姐姐关露介绍给了组织。
  突如其来的紧急压务,让关露来不及多做准备,便匆匆告别了恋人王炳南。
  回到上海后,关露利用恩人姐姐的身份,很快便成了极司菲尔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的常客。她每月都去拜访李士群夫妇一两趟,观察了解动态,搜集情报。李士群让太太和关露一起逛商场、看戏、出席各种公开活动,每月都送她200元钱。就在有意无意间,关露投靠汪伪特务的消息传开了。
  关露来到李士群身边之后,很快将李士群的一些真实想法摸透,原来沦陷区的大汉奸尽管对百姓生杀予夺,却很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关露将李士群的想法汇报给接头人潘汉年,终于将李士群成功策反。
  与此同时,关露“投靠”汪伪特务这一举动激起了文艺界进步团体的抗日热情,“左联”拒绝她参加一切活动,上海许多关露昔日的同事、朋友均对她侧目而视,大家一谈起她,甚至要往地上吐唾沫沫。
  对于这一切,关露很痛苦,却无法申辩,她牢牢记着曾经与潘汉年说过的话,如果被别人说成汉奸,绝不辩护。她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澄清自己。
  在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任务后,关露给组织写了一封信,请求去延安。关露的妹妹很快将信转交给组织。哪知得到的回复却是不宜回来。上海方面希望关露继续留下,为组织提供有用的情报。
  关露得到消息之后,哭了一晚上。只是哭过之后,她还是重抖精神,继续完成组织派给她的任务。
  新的任务是让她去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女声》是一本综合性月刊,社长是一个叫佐藤俊子的日本女作家。关露去《女声》的目的是接近佐藤,再通过她接近日本左派人士,找到日共党员,搞到一些日方的情报材料。
  关露在《女声》负责小说、剧评和杂谈。为了不让汉奸言论出现,同时又保护自己的身份,关露只能尽量编些风花雪月的文章,将大量版面占去。这种不动脑筋的工作,对关露来说,真是痛苦。
  在《女声》工作工资微薄,甚至生活都成问题。关露日子过得非常节俭,早餐几乎省去,肉蛋之类的根本吃不上,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到了冬天,租的房子冷得像冰窖,关露买不起木炭,想去卖血,可是医生说她身体太弱了,会承受不了。血没有卖成,木炭也没有换来,关露守着寒冷的屋子过了一个冬天。
  1943年8月,关露去参加“大东亚文学代表大会”,这个会让关露很犹豫,因为等于要在世人面前再一次亮出自己汉奸文人的身份。但上级组织建议她去,关露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果然,关露参加完这次会议回上海后,就看到一篇登在《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当日本报纸企图为共荣圈虚张声势,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她完全是在畸形下生长起来的无耻女作家。”这时,关露的“汉奸生涯”达到了顶峰。
  关露忘记了那些日子是如何熬过的,必定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的内心,在敌营苦熬六年,终于等到日本投降的那天。
  关露回到苏北解放区,本想重新拾回满腔热情继续创作,却发现“关露”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不再能发表任何文章,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关露在文学上的成就全部报废。比这更让关露痛苦的是,她接到恋人王炳南的来信,竟是一封绝交信。当然,这并非王炳南本意。
  关露没有想到,她期盼的王炳南也成为一场幻影,这让她的精神世界塌了半边。关露回到住处,伤心地大哭起来。而更让她讶异的是,她在“整风运动”中成为重点审查的对象。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彻底将关露击垮了。1955年,关露因潘汉年案的牵连,两度入狱。她患上轻度精神分裂症,有时神志很恍惚。前后十年的牢狱之苦,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又受到一次摧残。
  1973年关露从监狱出来后,住在十平方米的小屋里,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空间逼仄,气味难闻。
  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查出是脑血栓症。抢救过来之后,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她也无法再写字,手连笔都拿不了。
  1982年,潘汉年得到平反,一年之后,中央公安部做出了《关于关露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原怀疑关露同志有反革命问题,是没有根据的,应予否定。1955年6月后关露受到了错误的逮捕审查,应予平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43年的汉奸骂名,10年牢狱,终于昭雪,7个多月后离开了入世。
  关露死后,文化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公墓举行。有细心人发现,在那次追悼会上有一个并不属于文艺界队伍但是神情极其沉郁的老人,自始至终都未与任何人说话,他一直默默地站在人群的后面,默默地参加了仪式,并向关露遗像深深三鞠躬,这位老人便是关露昔日的恋人王炳南。
其他文献
1  凯拉?奈特莉年轻而耀眼,尽管被时尚界挖苦为“平胸皇后”,但依旧我行我素。看惯了C罩杯封面女郎的疯狂影迷,自然瞧不上骨感的凯拉。“如果改变,我想我会杀了自己,我妈妈也不会原谅我的。”凯拉不屑地说道。  凯拉的成名速度之快犹如过山车,典型的好莱坞女孩成名记,只不过她是来自充满着挑剔目光的伦敦城。有媒体称她是“英国玫瑰”,这种称谓貌似也形容过凯特?温斯莱特和凯瑟琳?泽塔?琼斯,不晓得那里的编辑是否
期刊
上周出差去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从小就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联系在一起,当我走入呼市看到的也是高楼林立、商店遍布的时候,心中不免失落。当然最终我们还是去了离呼市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待开发的草原微缩景点,因为,如果想看到真正的内蒙古大草原还需要再奔袭一千多公里……  很多年来,我和大自然的接触都是和会议、公务有关,算是顺便抑或也叫趁机,甚至你可以说我为了顺便旅游而去开会,
期刊
产品说明  感谢您购买并使用SOFT生活方式,此生活方式是由无数热爱生活的人所共同创造,由《八小时以外》杂志提炼加工而成SOFT品牌,专利所有,谢绝山寨。在尝试前,请仔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使用条件  还记得约翰?列侬曾经的感叹吗?“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只要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只要你有改变呆板无趣生活的愿望,那么就请使用本产
期刊
“你知道的太少,表现的太多;才华太少,锋芒太多;学会收敛、沉着,对你一切都好。”这是刘同送给每一个在职场中生存的年轻人的建议,他踩过的任何一个“雷”甚至都有可能成为你辞职的理由。    十年前,在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中有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男孩。  男孩来自省内的郴州,在这里学习他当时并不十分热爱的中文专业。男孩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也算是出生在地地道道的医学世家。正因为如此,父母全都希望他能够
期刊
我跟未婚夫相恋六年,很早就订婚了,现在却越来越有些害怕结婚了。我24岁,长得比较漂亮,身高1.73米。18岁刚入大学时认识了他,他从第一学期起就不停追我,后来被他烦得不行答应试试,发展出乎我的意料,我竟然真的爱上了他。  他长得很阳光、很高,有1.89米,家庭环境跟我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家三代经商,不算豪门也还是比较富有的。一开始我怀疑过他的目的,可他没依赖过我家什么,凭自己的本事与人品让我哥哥
期刊
樱井秀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所创“OL”一词,如今变成众多职场女性的代名词。  OL给大家的印象通常是严肃、刻板,但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这样的印象并不是OL自愿呈现的,只是职业装的设计通常趋向于比较干练。  这一季的韩范职业装运用丰富的色彩、清新的款式设计,展现OL的甜美与性感,令OL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充满知性气息的西服套装,主调为黑色,一改往日的传统沉闷,精致的剪裁呈现淑女几近完美的优雅。
期刊
她是山东最早剪发、放脚的女子,她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之女,她是著名作家王希坚的大姐、《七根火柴》的作者王愿坚的堂姐,她是王尽美长子王乃征的入党介绍人。  她叫王辩。    崭露头角    记者多方打听终于和王希坚的大儿子王临沂取得联系。在单县的王临沂说:“我的三弟王肖辛在济南呢,他对我们家庭的历史最了解。”  随后,记者对王肖辛进行了专访。王肖辛拿出一张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合影照,照片上他的祖母王
期刊
1921年的秋天,景山西街的中老胡同5号,迎来了一对新人。这是北京一年之中最平凡的季节,像邻居们迎来的这对普通夫妇一样的平凡。  然而,不时来访的陌生面孔则表明,这个家庭不一般。这里的男女主人是被誉为“英雄夫妇”的缪伯英和何孟雄。而缪伯英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  “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枫树湾走出的缪伯英从“教育救国”到无政府主义,再到马
期刊
7岁时,她被缠足,7尺白布将其双脚缠成“粽子”,她拼死反抗,大人不得不放过她;  16岁时,她和姐姐逃避包办婚姻,坐着独轮车跑到上海求学;  19岁时,她为生存学会速记,一份令她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的专长;  面对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地下组织惨遭迫坏,当时并不是共产党员的她郑重地对领导说:“我要革命,我不怕死!”  她就是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情报界女豪杰沈安娜。    “安娜一炮打响!”   
期刊
关于《苦菜花》,我所了解的仅限刊、说和电影。而且,多年来,我也一直把她当作文艺作品来理解。欣赏的时候,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而一次山东之行,则既让我激动,也令我感慨。    先是在海阳县,我采访全国著名女民兵英雄孙玉敏,告别的时候,老人家对我说:“你还可以去找找娟子,就是《苦菜花》里的那个娟子!”于是,我来到乳山市,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说;“这位革命老人确实还在,只是具体地址不大清楚,你可以去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