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白龙桥中学 云南 巍山 672403)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道德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人格的法律与素质教育任务;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的热门论题。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启发。
一、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十课《我的朋友圈》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为基准,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學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體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代发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你敢竞争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学习与生活中承认竞争的客观性,正确认识竞争,积极加入竞争,清楚竞争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对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生命的样子》、课前小组探究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竞争”对于个人成长的含义,包括自我、集体、社会等各层次的意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发布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竞争力,做到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以寻求发展的。透过各类案例与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逐步获取“竞争”的大致概念和价值,以及五花八门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引导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
要实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目标,教师还应通过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以教学内容与方向为指导的创作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创作提高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打造的创作平台主要为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案创造平台;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情绪调味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借包括真实案例、文学作品、小说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关于“情绪”主题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对其表达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情绪”为题材的思考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忌对其提出过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与规定;完成创作后,在课堂上进行匿名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该创作中关于观点、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建立起多种角度思考个人情绪的习惯,使其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更客观、理性;此外,教师应给予每个作品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从创作上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旨在从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10):73.
[2]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 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08):67-69.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道德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人格的法律与素质教育任务;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的热门论题。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启发。
一、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十课《我的朋友圈》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为基准,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學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體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代发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你敢竞争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学习与生活中承认竞争的客观性,正确认识竞争,积极加入竞争,清楚竞争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对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生命的样子》、课前小组探究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竞争”对于个人成长的含义,包括自我、集体、社会等各层次的意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发布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竞争力,做到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以寻求发展的。透过各类案例与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逐步获取“竞争”的大致概念和价值,以及五花八门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引导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
要实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目标,教师还应通过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以教学内容与方向为指导的创作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创作提高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打造的创作平台主要为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案创造平台;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情绪调味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借包括真实案例、文学作品、小说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关于“情绪”主题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对其表达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情绪”为题材的思考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忌对其提出过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与规定;完成创作后,在课堂上进行匿名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该创作中关于观点、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建立起多种角度思考个人情绪的习惯,使其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更客观、理性;此外,教师应给予每个作品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从创作上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旨在从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10):73.
[2]吴宁.校企合作背景下 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一体化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0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