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eminar是一种兼具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运用并被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纳。在介绍Seminar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系统阐述了Seminar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此模式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谐
作者简介:毕玉水(1977-),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赵晓红(1981-),女,甘肃兰州人,泰山医学院人事处,馆员。(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泰山医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计划项目、2013年泰山医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23-02
物理化学是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化学、化工、生物、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大学理工科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物理化学进展迅速,特别是热力学、动力学和表面化学日新月异。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已成为本科教育的迫切任务。但目前我国大学课程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单向“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主导着今天的大学课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侧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其它综合教育因素,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化工类高等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并要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并践行Seminar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提供参考。
一、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它源于18世纪的欧洲,流行于欧美,可解释为讨论课、讲习会或研讨式教学,是在欧美大学课堂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交互式教学模式。[1]早期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等课程,现逐步被理工科课程教学所借鉴。Seminar的核心理念是将教与学统一,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实现最佳交流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2,3]这不仅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现代的和谐师生关系,而且还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Seminar的教学主体是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一切课程参与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所有听课的学生。Seminar的课程编排和实践教学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宏观结构是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解和专题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学科内容的历史、背景、发展与前沿,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与主要命题,引出将要讨论的主题并将其分配给学生。在第二部分,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自主选择主题,然后作为主讲报告人做出充分的准备进行报告。其流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任课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讨论的主题作简要介绍(1~5分钟);然后由报告人(学生)作主题报告(20~25分钟);接下来,报告人与其他参与人员进行辩论、交流与探讨(15~20分钟);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3~5分钟)。[4,5]
二、Seminar教学模式的优势
Seminar讨论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独特优势:[6,7]
1.互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垂直的教学方式。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听或记,即使偶尔发言也只是对其理解程度的简单验证。特别是对教师反问与质疑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教”与“学”分离,有时教师沉醉其中而学生却不知所云。Seminar则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学生可自由发问,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教师可以旁敲侧击,同样也可以非权势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在学中”。
2.民主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对等,甚至彼此产生隔阂或误解,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Seminar教学模式则是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教学平台上,不推崇“师道尊严”,围绕教学内容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语权,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探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宽松、自然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交流空间;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创新。
3.合作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而且也限制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而Seminar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学和互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4.学术性
与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同,Seminar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如何根据研讨的主题进行科学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教”、教师的“研”和学生的“学”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三、Seminar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
对于大学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课程特别是物理化学基础课而言,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公式多、概念复杂、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不积极、师生互动性差、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及教与学分离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率先在泰山医学院理工类本科基础课程“物理化学”中尝试实践Seminar教学模式。专题授课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胶体表面化学三大板块;授课学时为24学时;授课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生;采用Seminar模式组织教学。为评价其教学效果,笔者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修课学生进行了调研与评估。本次调研评估共涉及231人/次,有效调研225人/次,综合分析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大部分修课学生对Seminar教学模式表示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研讨;修课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认为Seminar模式需要比普通课程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和准备主题报告;92.1%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对自身能力培养有突出效果;85.4%的学生认为学习Seminar课程获得的知识多于普通课程;86.7%的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的教学效果优良;68%的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课堂讨论效果较好;86.7%的学生认为修读Seminar课程的收获较大;86.4%的学生表示如果今后还开设Seminar课程,他们将会再次选修。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发现,尽管少部分同学对Seminar的时间分配和修课效果等方面持有异议,但修课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新教学模式。他们对Seminar教学效果评价普遍高于常规传统课程,并且对任课教师、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安排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能积极投入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Seminar教学模式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更在于通过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Seminar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实践此教学模式,将对改善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莉,刘维平,梁国斌,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2):114-117.
[2]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3(2):20-23.
[3]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2):43-47.
[4]梁金龙.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7(2):53-55.
[5]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
2007,71(1):18-20.
[6]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
2008,336(1):103-105.
[7]程广斌,杨帮翔.德国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模式及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95-99.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和谐
作者简介:毕玉水(1977-),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化工学院,教授;赵晓红(1981-),女,甘肃兰州人,泰山医学院人事处,馆员。(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泰山医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计划项目、2013年泰山医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23-02
物理化学是大学化学化工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化学、化工、生物、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大学理工科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后,物理化学进展迅速,特别是热力学、动力学和表面化学日新月异。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已成为本科教育的迫切任务。但目前我国大学课程教育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单向“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主导着今天的大学课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侧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其它综合教育因素,不利于构建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化学化工类高等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并要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并践行Seminar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提供参考。
一、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它源于18世纪的欧洲,流行于欧美,可解释为讨论课、讲习会或研讨式教学,是在欧美大学课堂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交互式教学模式。[1]早期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应用于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等课程,现逐步被理工科课程教学所借鉴。Seminar的核心理念是将教与学统一,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实现最佳交流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2,3]这不仅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现代的和谐师生关系,而且还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Seminar的教学主体是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一切课程参与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所有听课的学生。Seminar的课程编排和实践教学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宏观结构是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解和专题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学科内容的历史、背景、发展与前沿,让学生了解该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与主要命题,引出将要讨论的主题并将其分配给学生。在第二部分,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自主选择主题,然后作为主讲报告人做出充分的准备进行报告。其流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任课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讨论的主题作简要介绍(1~5分钟);然后由报告人(学生)作主题报告(20~25分钟);接下来,报告人与其他参与人员进行辩论、交流与探讨(15~20分钟);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3~5分钟)。[4,5]
二、Seminar教学模式的优势
Seminar讨论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独特优势:[6,7]
1.互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单向垂直的教学方式。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听或记,即使偶尔发言也只是对其理解程度的简单验证。特别是对教师反问与质疑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教”与“学”分离,有时教师沉醉其中而学生却不知所云。Seminar则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就共同关注的教学内容,学生可自由发问,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教师可以旁敲侧击,同样也可以非权势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在学中”。
2.民主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对等,甚至彼此产生隔阂或误解,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Seminar教学模式则是完全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教学平台上,不推崇“师道尊严”,围绕教学内容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语权,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探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宽松、自然的学习空间,同时也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交流空间;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创新。
3.合作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而且也限制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而Seminar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学和互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4.学术性
与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同,Seminar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如何根据研讨的主题进行科学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教”、教师的“研”和学生的“学”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三、Seminar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评价
对于大学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课程特别是物理化学基础课而言,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公式多、概念复杂、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不积极、师生互动性差、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及教与学分离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率先在泰山医学院理工类本科基础课程“物理化学”中尝试实践Seminar教学模式。专题授课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胶体表面化学三大板块;授课学时为24学时;授课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学生;采用Seminar模式组织教学。为评价其教学效果,笔者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修课学生进行了调研与评估。本次调研评估共涉及231人/次,有效调研225人/次,综合分析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大部分修课学生对Seminar教学模式表示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研讨;修课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认为Seminar模式需要比普通课程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预习、查阅资料和准备主题报告;92.1%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对自身能力培养有突出效果;85.4%的学生认为学习Seminar课程获得的知识多于普通课程;86.7%的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的教学效果优良;68%的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课堂讨论效果较好;86.7%的学生认为修读Seminar课程的收获较大;86.4%的学生表示如果今后还开设Seminar课程,他们将会再次选修。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发现,尽管少部分同学对Seminar的时间分配和修课效果等方面持有异议,但修课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新教学模式。他们对Seminar教学效果评价普遍高于常规传统课程,并且对任课教师、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安排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能积极投入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Seminar教学模式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更在于通过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创新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Seminar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实践此教学模式,将对改善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莉,刘维平,梁国斌,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2):114-117.
[2]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3(2):20-23.
[3]沈文捷,朱强.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2):43-47.
[4]梁金龙.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7(2):53-55.
[5]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
2007,71(1):18-20.
[6]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
2008,336(1):103-105.
[7]程广斌,杨帮翔.德国高等化学化工类教育模式及启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95-99.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