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生的学校生活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是经历过基础教育的人,一定还能记得曾经历过的班级生活,记得学校里的各类典礼、比赛,记得融入我们生命之中的那些同学、老师。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在班级里生活得怎么样?校园生活感受如何?学生需要怎样的班级、乃至于学校生活?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沉甸甸的。同样,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繁琐、重复,缺乏专业性和发展性,以至于只能用制度约束来推动班主任和政教主任从事这些工作。而事实上,这一领域却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迫切期待我们去发现、去开发。
  自1994年9月起,“新基础教育”以班级建设研究为基础,追求“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历经探索性研究、发展性研究、成型性研究三大阶段共15年,努力重建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具有生命内涵的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不断拓展班级建设、学生工作的新领域。
  
  一、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班级与学校生活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果把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与学生、教师的生命存在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领域的独特与丰富,而“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学生工作”的内涵,就来自于此。
  学生工作是学生在校日常生活重要而综合的构成。相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而言,学生工作所面对的正是数量繁多、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的学生生活;学生工作所利用的,也正是这类发展资源;学生工作所指向的,正是通过改造、重建学生的学校生活,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
  不仅如此,以班级建设为核心的学生工作蕴涵着丰富的价值。以班级为例,班级建设改革具有课堂教学改革不能代替的作用,那就是丰富学生的社会角色体验,学习做自己所处群体的主人,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养成社会主义民主所需的公民素质,从而改变以往以同一性为特征的班集体建设,形成能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又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群体个性的、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生动活泼的班集体。说到底,班级建设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对群体负责的未来公民。
  如果将分析对象转换成对学校层面的学生工作,其价值主体则更为多样,价值构成更为立体,价值空间更为开阔。还需要提及的是,班主任与学生工作负责人同样是价值享用的主体。在创造性的工作变革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都会获得极多的资源。
  
  二、明确“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变革的指导思想
  
  早在1999~2004年,“新基础教育”以班级建设为核心领域,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指导思想,要求班级建设以学生和班级的发展状态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主线策划活动系列,并提供组织制度的保障。
  在2004~2009年的改革实践中,“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领域已经从班级层面进一步转换到年级、学校层面的学生工作变革,更新学生观、活动观、价值观等任务鲜明地提出来,同时汇聚为具体的改革思想;自觉地追求、践行成人与成事相结合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追求班主任与学生工作负责人自身成长及其工作方式的转型”的目标,综合体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改革原则,是“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清晰的指导思想。
  首先,将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整体视野中,自觉融入学校转型之中并发挥独特作用。同时,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整体综合性,破除零敲碎打、应景跟潮式的工作方式。这一思想直接影响我们对学生工作路径、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我们对学生工作改革价值的认识。
  其次,极大强化对学生生活的教育自觉。学生是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通过生命实践而实现成长的,对学生生活的关注、研究与重建,尤其是重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生活,是学生工作的核心所在。这一生活首先就是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就学生成长与生活的关系,形成了对学生生活这一核心概念的自觉,形成了对学生生活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的自觉,形成了学生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正是这一意识,直接深化了我们对学生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内涵、构成、价值的认识。我们所开展的各项改革研究,都可以回归到对学生生活的教育自觉上。
  再次,凸现了“生命·实践”主题。基于对“生命·实践”的理解,我们形成了学生工作中的学生观、价值观、目标观,并直接体现为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全程意识、生命成长的综合意识、生命成长的实践意识。这直接促使我们关注并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新基础教育”对学生生活及其成长需要的关注,是学生工作改革与研究最为直接的入口。学生工作需要尊重、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并在更高发展平台上促进学生生成新的成长需要。这进一步促使我们关注成长教育的系列性、有机性和活动的育人价值。
  
  三、“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变革的具体开展
  
  1 加强班级干部轮换与培养,还管理于学生
  在班级干部工作中,“新基础教育”认为学校和班级中的干部,是为同学服务的,每位同学都应该获得当干部的机会;学校中的干部选拔应该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之一。在这样的学生干部观统领下,“新基础教育”在班级干部的“职位设置”、“轮换方式”、“组阁方式”等方面均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在职位设置方面,各实验学校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设置了不同类型及数量的班委,并根据班委工作性质的不同,确定了数量不同的人员配置。在干部轮换中,职位轮换周期大多为一个学期,也有1个学年的轮换,或者1周、1天较短时间的轮换。干部轮换的方式没有统一要求,具体依据各班轮换规则进行,有的班级到期全员轮换,也有的班级到期部分轮换。小学四年级开始,还可以进行双班委的实践,更广泛地锻炼学生。在每个班级小干部组阁的方式上,实验学校也依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呈现出来不同的方式。例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学校根据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和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分别以纯班委建制、班队建制有分有合、班队共同建制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
  2 开展班级岗位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自己提出、策划、组织、实施各种类型的岗位,自主设置岗位,实现对自己班级的管理,并在其中锻炼和发展自我,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在小学阶段,自一年级开始进行岗位启蒙,到二年级结合小队建设开展岗位工作,三、四年级后开展岗位升级工作,全面调整班级岗位设置,而进入五、六年级,就可以设置更多专项的岗位、学校层面的岗位。初中阶段更加注重班级、年级和学校层面自主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运作。在具体的时 间序列中,分别设计岗位启蒙、岗位指导、岗位设置、岗位评价、岗位轮换、岗位升级等诸多领域,涉及到不同年段岗位建设独特性的研究,还有岗位建设与小干部培养的关系问题研究、岗位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沟通、岗位建设与主题教育活动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研究等。
  3 建设生命气息浓厚的班级文化,滋养学生成长
  在班级环境布置方面,“新基础教育”关注如何实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显性目标,关注班级环境布置中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方式,黑板报的更换周期与多元价值,学生在参与班级环境布置中的能力发展与才华展现,班级环境布置与班级日常工作、尤其是评价工作和主题活动之间的沟通等。
  在班级人际关系的营建上,“新基础教育”重视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生关系、小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关系等,注意研究在不同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共生、发展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的文化特征也体现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状态,可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在班级个性的形成方面,“新基础教育”尤其关注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能力,观察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兴趣、发展的状态,从而汇聚为班级的文化个性。目前与显性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班徽、班级口号、班歌的建设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要提炼班级系列活动中的文化精神,促进班级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
  4 充分重视主题班队会,提高育人价值
  主题班队会是重要的教育领域,但长久以来流于形式,有太多表演、应景的特征。“新基础教育”强调主题班队会的主题来自对本班学生成长需要的研究,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主题班队会的具体主题可以与岗位建设、干部培养、文化建设、学科学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有着丰富的构成;主题班队会的目标适合该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具有发展性,目标表达具体、清晰:主题班队会的过程是师生真实投入、获得真实成长的过程;主题班队会应有资源的生成与多元的互动,有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觉介入,提升活动的教育性;主题班队会应该形成系列,应该日常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成长资源
  这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学生工作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所开展的改革研究领域,在部分大型学校里,还包括年级组层面的改革研究,即以年级组长为主要责任人所开展的学生工作研究,具体包括学生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开发、跨班级学生活动的质量提升、全校性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功能开发等。
  以每所学校都熟悉的升旗仪式为例,这是一个庄重的教育仪式,但除了已有的教育价值之外,还包含了哪些教育价值?如何实现?洵阳路小学就尝试对升旗仪式的全程进行改革,在师生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活动设计思路、活动环节设计、活动中的形式与内涵关系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实现了教育功能的提升。
  再如诸多学校层面的生活,如学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校园当家活动等,我们应该多多关注全校性学生活动的类型、内容和组织机制:关注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参与特点和发展变化;要突出全校性活动中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研究。我们还在全校性的共青团组织建设与学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全校性社团组织、群众组织的建设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等方面,作了系列性的工作。
  6 开发社会文化资源,拓展教育空间
  学生工作要实现对社区资源、家庭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促进民俗、城市、国家,乃至于全球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这一研究需要教师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如上海特奥会的召开、奥运会在中国的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节日、学校所在城市的发展问题、各类重大社会事件,乃至于全球性重大事件、微观而日常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
  以家庭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例,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在两个方向上产生相互作用。一方面,父母对儿童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也对父母及家庭环境产生反作用。学生工作试图介入家庭支持系统,也是从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在低年龄段的学生,更多采用前一种方式的介入,使家庭能够配合教师对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给予适合的帮助等。随着儿童主体意识的增强,学生工作更强调学生对家庭的反作用,如为父母分担家庭的责任,在亲子沟通中成为改善亲子关系的主动者等。并且这种反作用也不再仅限于家庭,也可以扩大到社区,成为社区建设的力量。另外,这种反作用使得其在发挥了学校教育辐射功能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视野更加开阔,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7 促进学生工作内部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形成整合效应
  在学生工作内部,有班级层面工作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沟通,有班级活动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沟通,有班级组织、年级组织与学校层面学生组织的沟通,有各班级、各年级内部的工作交流、沟通与整合,有各种类型的学生工作与学生、教师的沟通。以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研究为例,他们根据上级要求、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教育节,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民族精神教育节等;也形成了特色教育内容,比如感激教育、体验教育、分享教育、环境教育、责任教育、“勤文化”教育、创新教育、爱心教育等。为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还以年级为单位,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要求年级组在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
  在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方面,“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提倡这两个领域的沟通与融合。一是目标体系的重构,具体包括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在学习内容层面的沟通,在学习兴趣、习惯、方法培养等方面的沟通,在学习中的个性品质培养方面的沟通,在组织与文化建设层面的沟通。二是活动方式的重建,这可以综合体现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最根本层面的生活沟通:可以体现在学科活动中,强化学生在学科活动中的综合发展;可以体现在主题教育活动中,使用、发展相关的学科素养,提升综合效应。三是改革主体的素养提升,这主要指在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沟通层面上,形成班主任的学科意识和学科教师的班级意识,形成教师层面对具体班级、具体学生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注,整体重建改革主体的教育对象观、教育价值观。
  除了上述直接针对学生成长的学生工作变革外,“新基础教育”还着力研究了班主任教育智慧的生成、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策略、学生工作变革中的制度与文化建设、学生工作负责人的成长问题等。
  多年的改革研究探索,我们看到了班主任与学生工作负责人在教育理念、教育智慧等诸多方面的发展,看到了学生在策划、组织、管理、合作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看到了变革日常的班级生活、学校生活的真实可能性。诚然,“新基础教育”15年的研究即将告一段落,但对班级建设、学生工作变革的研究不会因此而停滞,相反,研究将会一直走下去,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栏目编辑 彭建华)
其他文献
打造一颗坚强的心    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向一位哲人请教成功的秘密。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的壳便碎了,剩下了花生仁。然后,哲人让他再搓搓它,结果,红色的皮也被搓掉了,只留下了白白的果实。  哲人让他再用力捏捏,年轻人迷惑不解,但还是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捏不碎这粒花生仁。哲人同样让他再搓搓它,结果仍是徒劳无功。  最后,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
期刊
从教12年,年岁不大,我却是颇有些资历的班主任了。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天起,我也成为一名班主任。那年我19岁,学生们最大的16岁。我的性格里天生没有“怕”字,尽管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却是踌躇满志。正是凭着这种热情以及跟学生年龄相仿、亦师亦友的优势,我带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班级,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然而,真正让我成长的并不是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成功,而是后来的一个又一个打击,正是现
期刊
2008年夏初,浙江省新的高考方案出台,这是新一轮课改以来的首次高考,把以往的“四批次”精简成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高职高专三大类。学校为了适应新政策,在高二结束时进行分班,最后确定高三(16)班为专科班。整个年级就此一个班,美其名曰“专科班”,实际上是一个成绩差、问题多的学生集中营,其管理的难度可见一斑。可以这么形容,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班级,班里45名学生,有22个是挨
期刊
记得我上小学时,成天背着书包,书包里总是那几篇干巴巴的课文,图书室的门永远锁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课外书可望而不可即。  不难想象,没有《格林童话》的陪伴,不知道阿里巴巴的故事,只能托着下巴在窗前发呆的童年,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无意中在同学家的书柜上看见一摞《红蕾》和《少年文艺》,我如获至宝,借回去如饥似渴地看起来。整整一个下午,我坐在桌前一动不动。至今仍记得那个温暖的午后,明媚
期刊
在田野,每当看到“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看到正在翻耕的涌着泥浪的肥沃土地,就自然联想到了《班主任之友》——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片神奇的土地,她注入了用心铸就的款款心曲——带着一滴滴露水、一株株青草、一朵朵鲜花的清新与馨香,沁人心脾。教师们看到了蓓蕾初放、吐芳竟艳、百花满园的勃勃生机。    相识在初秋    初次接触《班主任之友》,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无意中在学校图书馆与她相会。她当时乍看起来不怎
期刊
推荐原则:具有全国领先的新理念,具有优美的文笔,贴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际,而且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说明:为了使用方便,把这批书分为四个部分,即理论指导部分,实践引导部分,优秀班主任向导部分,心理疏导部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书目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提供的,而且个人见识毕竟有限,所以仅为广大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一点参考。    第一部分:理论指导部分    说明:关于德育理论、教育
期刊
当了十几年班主任,一回首却发现:我的学生从未把我当作威严的班主任来敬畏,课下很随便地打招呼,随便地开玩笑,有时甚至随便地“挖苦讽刺”,不知怎的,总觉得没有什么距离。他们问我什么我都答,我问他们什么他们也乐于讲。课堂上热热闹闹地你一言我一语“乱岔”,作业也不能做到每天整齐划一。但中考总有不少人“运气”出奇的好,鬼使神差地超额完成学校的指标。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无论成绩好坏,都能一脸阳光,充满自信,快乐
期刊
我们这代人也许都有一种相似的经历:对于孩童时期的记忆,主要停留在屈指可数的几张老照片里;学生时代,也只保存下为数不多的几张毕业合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曾经的快乐童年和青葱岁月也跟着一点一点模糊,直至难以追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的孩子,则比我们幸运得多,他们生活在数码时代,需要照片时,随便翻翻就是一大堆,甚至可以找出许多录像带。但是遗憾依然存在,父母捕捉到的主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镜头,
期刊
春天来临,响亮的鞭声从苍穹滑落,锃亮的犁铧翻出一页页泥土的芳香,插秧者弯腰如弓,点点绿意自手中流出。老农点燃旱烟袋,卷起裤腿,在“吧嗒”声中与庄稼亲切交谈。秋收时节,父亲顶着白花花的太阳,挥汗如雨,雪亮的镰刀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隆隆的打稻声似战鼓雷鸣,填满田野的沟沟壑壑。辛勤的汗水滋润出一茬茬茂盛的庄稼,田野把农人的脚印一行行清晰地排列于广袤的苍穹之下。经历了几番风雨,田野向你倾诉着庄稼人的
期刊
如何高效而轻松地建设良好的班风?这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我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抓绳子头”的方法,颇感实用快捷。  “巧抓绳子头”是我对自己班主任工作方法的一种形象比喻,它的含义是“时刻抓整体,抓主要矛盾”。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思想、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好比几十条绳子弯弯曲曲地胡乱堆在地上。如果想让绳子整齐地向前走,有几种方法呢?一是把所有的绳子头抓在手里往前走,整体向前:二是从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