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平等和谐式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一、学生在平等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教师甘为学生学习的“扶手”
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二、课堂中领悟数学的魅力,发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生活中的问题。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日记中那文字里洋溢着一股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给数学教学送来春天的新绿,道出了孩子们心灵的絮语,真令人寻味……
三、教学的和谐多样性,促使对待学生的动态性评价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本人经过长期积累,学习,探索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的教学,加大关注人文思想教育,领会数学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真诚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式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教师的真实的感受。
4、在和谐中进行探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提供平等和谐式的“再创造”的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引向高潮。在“再创造”的情境里,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
一、学生在平等中享受思考的快乐,教师甘为学生学习的“扶手”
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二、课堂中领悟数学的魅力,发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我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直面传统教材的局限,摸索着踏上通往新课程教学之路,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地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学生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学得兴致浓浓,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同时还学生用数学语言记录生活中的问题。从孩子们写的一篇篇数学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远比在书本中“咬文嚼字”学得更生动、更深刻。日记中那文字里洋溢着一股股浓浓的生活气息,给数学教学送来春天的新绿,道出了孩子们心灵的絮语,真令人寻味……
三、教学的和谐多样性,促使对待学生的动态性评价的形成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长此以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表现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其中英国就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这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他们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老师、其他同学等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本人经过长期积累,学习,探索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的教学,加大关注人文思想教育,领会数学的内涵
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真诚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肯定式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教师的真实的感受。
4、在和谐中进行探究、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创设、提供平等和谐式的“再创造”的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引向高潮。在“再创造”的情境里,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