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是两个完全不同却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文学门类,通过对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关系的探讨从而更好的利用民间文学的资源,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这对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学; 儿童文学 ; 绘本阅读
引言:儿童文学是以0——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读象,为吸引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类型。
在儿童文学的成长过程中,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存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韵文体的儿歌或歌谣以及散文体的童话或故事,曾是传统儿童文学直接的体现,而绘本阅读则是现在儿童文学的体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良好的阅读契机。
1.儿童文学蕴藏于民间文学之中
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民间文学则是劳动人民集体进行的口头创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虽然也是成人,但并不象儿童文学那样有专门的创作人员。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儿童从宗教儀式的祭司诵唱中以及长者们关于英雄人物业绩的叙述和对周围自然界神秘现象的解释中,倾听到许多关于万物起源,开天辟地,人类变迁的神话传说,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民间文学。
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文学不仅能够满足儿童好奇与愉悦的兴味,而且还是向他们传授知识、道德、民俗风情的手段,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提倡挖掘孩子的前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便有意识地向孩子们讲述一些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从此,儿童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学。现在有很多的儿童读本也是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画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图画帮助孩子打好语言基础,在无形中形成良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分享和普及中也让孩子们得到了快乐。
因此,在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出现之前,儿童文学感悟知识传授或道德教化及娱乐快感等内容,便都由民间文学来承担。传统的民间文学在历史上曾一直涵盖了儿童文学,直到有一天儿童文学由于智者的感悟而从民间文学中分离出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是这种独立并不是完全的独创,就像文学是从口语文学逐渐走向成熟一样,她只不过是用文字替代口语讲述而已。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在儿童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门类之前被涵盖与民间文学之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 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文学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门类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特别内容,一直是儿童接受教育或娱乐的独有形式。其中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尤其是故事中的童话和歌谣中的儿歌,它的传承和接受者基本上是儿童,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而创作的文学样式。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到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既有趣,又让儿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了数数。这一类针对儿童的歌谣形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人们还能通过故事表达善良的愿望,美好的感情,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善恶、美丑、爱憎、是非等观念,并对儿童起直接的熏陶、教育、分辨是非的作用。
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民间文学模式或类型,在儿童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其了最直接的滋养和催化作用。儿童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这种滋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民间文学中形成的有针对性的适于儿童的讲述原则是形成儿童文学的基础点,这是一种原则的滋养,从本质上说是民间文学催生了儿童文学。因此,当“讲述”有了有意识的区分儿童与成人之后,口传的儿童文学边已孕育了其中了,儿童文学只不过是将这一原则用书面文学的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成为成熟而已,比如说读本《后羿射日》等,并且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孩子们的亲睐,我们在指导孩子们阅读时,他们对英雄充满着敬仰和对故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早期的儿童文学家基本上也都是民间文学家。儿童文学是从民间文学中脱胎而来的,他们首先重视民间文学,其次才从事儿童文学,并逐渐使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门类和学问。因此,早期的儿童文学基本上是一种对民间文学文本的改编和在创作,如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便是如此,事实上,即使到了儿童文学成熟期之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依然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也才会形成郑渊洁手下许多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
2.2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形式等方面,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叙述形式的影响。强调时间、人物、过程、结果是民间故事中最完整的叙述形式,这一形式不仅对成人文学即文人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对儿童文学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我们在孩子们阅读一本读本时,指导者都会有意识的针对故事情节、句式等提出问题,并且能够学会用其中的语言完整的复述出故事和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第二,故事结构的影响。在民间文学当中,强调完整性,强调过程和强调故事的圆满结局是普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学是一种乐观向上,决不悲观绝望的文学,这种热情洋溢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也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体现。早期由于受明间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一些,因此,大团圆的结局也就更为常见,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现代的《亲亲熊妹妹》等都是如此。第三,表现方法的影响。在民间文学当中,变形,借助宝物,人与物可以直接对话,人与物可以和平相处等是常用的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儿童文学当中也得到保存,成为儿童文学的常用表现手法。并因此使童话之类形成常人体、超人体、拟人体等不的形式,比如:《晚安,工地上的车》、《黑夜中的席奶奶》等。第四、文学体裁的影响。民间文学有散文式的神话、传说、故事、韵文式的歌谣、谚语等形式这些文学体裁对于儿童文学的形式、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有些还成为直接的过渡形式,歌谣中的格言、谚语、谜语,尤其是儿歌、童谣等体裁内容,儿童文学都进行了直接的借鉴或模仿创作。 2.3民间文学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蓝本,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早期的儿童文学创作重要源于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后加工,这一点已为儿童文学界所认同。事实上,民间文学一直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蓝本,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内容都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各种素材。如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阮章竞的童话叙事诗《金色的海螺》等都是从民间文学中获得原型、素材和灵感,并通过作家的交工再创作而成功的。甚至有些故事还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陈伯吹说:“民间童话是童话的宝库,有着无数的未加雕琢的璞玉。它从来是培养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人民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坚定人民战胜天灾人祸的信心。如果通过作家的手笔,把民间童话的精神实质,经过加工整理,这是儿童上好的精神粮食。”
从以上几个方面说明,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正是民间文学在儿童文学形成和成熟期给予了最直接的滋养,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对“人”这一社会个体进行角色教育、娱乐和导向性习惯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3.汲取民间文学养料,丰富儿童文学创作
3.1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学中获取创作灵感。一方面,可以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样式;另一方面,也使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保留、传承。
3.2从创作内容、表达方式、题材的运用角度来说,民间文学叙述直白、情节起伏、对比强烈、人物性格鲜明,非常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和接受方式。所以,儿童文学创作者一定要深深地开发、挖掘民间文学的深层特质,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使其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在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们欣赏的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通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肚子结构的剖析,以及各个结构的明确分工让幼儿更加透彻的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来消化食物的,孩子们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也会形成一种自我服务和关心的意识。
3.3灵活运用民间文学遗产
(1)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继承、开发、利用,并不限于文字上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接受民间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娱乐、影视、媒体之中。因而,巧妙转换民间文学的传承样式是我们灵活继承民间文学遗产的一个方式。而且,中国的民间文学资源被外人抢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所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思维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例如,我国传说中的《花木兰》《哪吒》的故事,经迪斯尼公司改编,其卡通版就受到了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培养多维发展的眼光,及时、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2)充分利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安徒生就是最早利用这种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J.K罗琳的《哈里·波特》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书中充分运用的魔法元素和魔幻元素是重要原因,这恰好是民间文学元素的一部分,所以说充分利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4.结语
总之,民间文学是有着丰富蕴藏的精神养料宝库。儿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学的滋养。充分利用多维度、多视角地开发民间文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既适应了世界性的保护、开发非物质遗产的活动,也是我们向世界文化之林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契机。扎根于传统民间文学土壤中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终会以崭新的形象让世界儿童文学更加璀璨绚丽。
参考文献: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2]孙建江.1983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年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胡亞楠.论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甘肃高师学报第12卷地1期(2007)
[5]李红波.试论近代民间文学的兴起.宁夏社会科学第1期(2008)
[6]陈泳超.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求是学刊.第6期(2000)
[7]韩进.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8]许武慧、沈益洪译.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9]贺嘉.民间文学在儿童文学中的广泛运用.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10]陈华文.传统是一种血液.浙江师大学到(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9)
关键词:民间文学; 儿童文学 ; 绘本阅读
引言:儿童文学是以0——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读象,为吸引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力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类型。
在儿童文学的成长过程中,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存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韵文体的儿歌或歌谣以及散文体的童话或故事,曾是传统儿童文学直接的体现,而绘本阅读则是现在儿童文学的体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良好的阅读契机。
1.儿童文学蕴藏于民间文学之中
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民间文学则是劳动人民集体进行的口头创作。民间文学的创作者虽然也是成人,但并不象儿童文学那样有专门的创作人员。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儿童从宗教儀式的祭司诵唱中以及长者们关于英雄人物业绩的叙述和对周围自然界神秘现象的解释中,倾听到许多关于万物起源,开天辟地,人类变迁的神话传说,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民间文学。
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民间文学不仅能够满足儿童好奇与愉悦的兴味,而且还是向他们传授知识、道德、民俗风情的手段,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提倡挖掘孩子的前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便有意识地向孩子们讲述一些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神话、传说、故事等。从此,儿童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民间文学。现在有很多的儿童读本也是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画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述图画帮助孩子打好语言基础,在无形中形成良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分享和普及中也让孩子们得到了快乐。
因此,在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出现之前,儿童文学感悟知识传授或道德教化及娱乐快感等内容,便都由民间文学来承担。传统的民间文学在历史上曾一直涵盖了儿童文学,直到有一天儿童文学由于智者的感悟而从民间文学中分离出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是这种独立并不是完全的独创,就像文学是从口语文学逐渐走向成熟一样,她只不过是用文字替代口语讲述而已。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在儿童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门类之前被涵盖与民间文学之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 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文学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学门类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特别内容,一直是儿童接受教育或娱乐的独有形式。其中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在儿童成长中的影响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尤其是故事中的童话和歌谣中的儿歌,它的传承和接受者基本上是儿童,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而创作的文学样式。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到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既有趣,又让儿童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了数数。这一类针对儿童的歌谣形式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人们还能通过故事表达善良的愿望,美好的感情,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善恶、美丑、爱憎、是非等观念,并对儿童起直接的熏陶、教育、分辨是非的作用。
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民间文学模式或类型,在儿童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其了最直接的滋养和催化作用。儿童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滋养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这种滋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民间文学中形成的有针对性的适于儿童的讲述原则是形成儿童文学的基础点,这是一种原则的滋养,从本质上说是民间文学催生了儿童文学。因此,当“讲述”有了有意识的区分儿童与成人之后,口传的儿童文学边已孕育了其中了,儿童文学只不过是将这一原则用书面文学的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成为成熟而已,比如说读本《后羿射日》等,并且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加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孩子们的亲睐,我们在指导孩子们阅读时,他们对英雄充满着敬仰和对故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早期的儿童文学家基本上也都是民间文学家。儿童文学是从民间文学中脱胎而来的,他们首先重视民间文学,其次才从事儿童文学,并逐渐使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门类和学问。因此,早期的儿童文学基本上是一种对民间文学文本的改编和在创作,如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便是如此,事实上,即使到了儿童文学成熟期之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依然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也才会形成郑渊洁手下许多栩栩如生的童话人物。
2.2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方法、形式等方面,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叙述形式的影响。强调时间、人物、过程、结果是民间故事中最完整的叙述形式,这一形式不仅对成人文学即文人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对儿童文学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如我们在孩子们阅读一本读本时,指导者都会有意识的针对故事情节、句式等提出问题,并且能够学会用其中的语言完整的复述出故事和在生活中进行运用。第二,故事结构的影响。在民间文学当中,强调完整性,强调过程和强调故事的圆满结局是普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学是一种乐观向上,决不悲观绝望的文学,这种热情洋溢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也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体现。早期由于受明间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一些,因此,大团圆的结局也就更为常见,如《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现代的《亲亲熊妹妹》等都是如此。第三,表现方法的影响。在民间文学当中,变形,借助宝物,人与物可以直接对话,人与物可以和平相处等是常用的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儿童文学当中也得到保存,成为儿童文学的常用表现手法。并因此使童话之类形成常人体、超人体、拟人体等不的形式,比如:《晚安,工地上的车》、《黑夜中的席奶奶》等。第四、文学体裁的影响。民间文学有散文式的神话、传说、故事、韵文式的歌谣、谚语等形式这些文学体裁对于儿童文学的形式、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有些还成为直接的过渡形式,歌谣中的格言、谚语、谜语,尤其是儿歌、童谣等体裁内容,儿童文学都进行了直接的借鉴或模仿创作。 2.3民间文学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蓝本,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早期的儿童文学创作重要源于对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后加工,这一点已为儿童文学界所认同。事实上,民间文学一直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蓝本,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内容都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各种素材。如洪汛涛的《神笔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阮章竞的童话叙事诗《金色的海螺》等都是从民间文学中获得原型、素材和灵感,并通过作家的交工再创作而成功的。甚至有些故事还被纳入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陈伯吹说:“民间童话是童话的宝库,有着无数的未加雕琢的璞玉。它从来是培养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人民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坚定人民战胜天灾人祸的信心。如果通过作家的手笔,把民间童话的精神实质,经过加工整理,这是儿童上好的精神粮食。”
从以上几个方面说明,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正是民间文学在儿童文学形成和成熟期给予了最直接的滋养,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对“人”这一社会个体进行角色教育、娱乐和导向性习惯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3.汲取民间文学养料,丰富儿童文学创作
3.1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学中获取创作灵感。一方面,可以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样式;另一方面,也使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保留、传承。
3.2从创作内容、表达方式、题材的运用角度来说,民间文学叙述直白、情节起伏、对比强烈、人物性格鲜明,非常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和接受方式。所以,儿童文学创作者一定要深深地开发、挖掘民间文学的深层特质,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使其更好地为儿童读者服务。在前段时间我给孩子们欣赏的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通过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肚子结构的剖析,以及各个结构的明确分工让幼儿更加透彻的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来消化食物的,孩子们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也会形成一种自我服务和关心的意识。
3.3灵活运用民间文学遗产
(1)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继承、开发、利用,并不限于文字上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接受民间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娱乐、影视、媒体之中。因而,巧妙转换民间文学的传承样式是我们灵活继承民间文学遗产的一个方式。而且,中国的民间文学资源被外人抢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所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思维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资源已经是迫在眉睫。例如,我国传说中的《花木兰》《哪吒》的故事,经迪斯尼公司改编,其卡通版就受到了小朋友的热烈欢迎。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儿童文学创作者应该培养多维发展的眼光,及时、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2)充分利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安徒生就是最早利用这种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J.K罗琳的《哈里·波特》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书中充分运用的魔法元素和魔幻元素是重要原因,这恰好是民间文学元素的一部分,所以说充分利用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
4.结语
总之,民间文学是有着丰富蕴藏的精神养料宝库。儿童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文学的滋养。充分利用多维度、多视角地开发民间文学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既适应了世界性的保护、开发非物质遗产的活动,也是我们向世界文化之林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契机。扎根于传统民间文学土壤中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终会以崭新的形象让世界儿童文学更加璀璨绚丽。
参考文献:
[1]梅子涵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2]孙建江.1983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年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胡亞楠.论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甘肃高师学报第12卷地1期(2007)
[5]李红波.试论近代民间文学的兴起.宁夏社会科学第1期(2008)
[6]陈泳超.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求是学刊.第6期(2000)
[7]韩进.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8]许武慧、沈益洪译.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9]贺嘉.民间文学在儿童文学中的广泛运用.儿童文学研究第28辑(1986)
[10]陈华文.传统是一种血液.浙江师大学到(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