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缺血多层CT灌注成像的研究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cj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急性脑缺血中心梗死区及周围半暗带区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6 层螺旋CT对19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CBF、CBV、MTT、TTP的數值变化,并于1周后再行CT平扫复查。结果:中心梗死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15.1%,CBV<25.7%,MTT>253.3%,TTP>106.3%。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34.7%,CBV>62.7%,MTT<230.6%,TTP<115.0%。对两区域相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MTT的P值<0.001,而TTP的P值>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多层CT灌注成像CBF、CBV、MTT的差别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缺血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材料与方法
  
  我们选择2005年1月~2005年9月行急诊CT灌注检查的急性脑缺血患者19例,发病时间50分钟~20小时;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8~87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CT灌注检查,并于1周后复查CT平扫。
  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 MSCT,行常规平扫后,对怀疑为梗死区域行CT灌注检查,采用cine扫描模式,80kv,200mA,FOV为9.6cm,扫描矩阵为512×512,图象采集每次4层,层厚5mm,灌注扫描时采用Ultravist300,300mgI/ml为对比剂,总量50ml,注射速率4ml/秒, CT灌注连续扫描50秒,获原始图像396幅。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获得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 
  图像分析:①分别在复查常规CT平扫与CT灌注图像上确定低密度的梗死区及血流异常灌注区,前后两次检查对比,两区域间不匹配的区域,即是有血流异常灌注但最终存活的半暗带区。②在CT灌注图像上最终梗死区内选择ROI 28个,半暗带区内ROI 23个,并采用镜像方法与对侧比较,最后计算相对CBF、CBV、MTT、TTP值。计算公式为:rCBF=CBF右侧/CBF左侧×100%,rCBV=CBV右侧/CBV左侧×100%,rMTT=MTT右侧/MTT左侧×100%,rTTP=TTP右侧/TTP左侧×100%。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采用stata 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梗死区及半暗带区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的95%可信区间,并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结果
  
  与复查CT平扫比较,CT灌注成像19例患者中,13例可见大面积脑血流异常区(复查CT平扫相应层面可见脑缺血区),4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复查CT平扫未见脑缺血区),2例灌注成像未扫到梗死层面。
  13例CT灌注异常患者,扫描时间在发病后50分钟~20小时。根据我们区分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的方法,分别测量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对两区域对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的P<0.001,MTT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TTP的P>0.05,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缺血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MRI、PET虽然对早期诊断有帮助,但他们各有其局限性[1]。多层CT灌注成像的出现为快速、准确诊断脑缺血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组病例中最早在缺血50分钟时予以诊断,充分说明了多层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的敏感性。
  多层CT灌注成像对中心梗死区的判定: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对于诊断脑梗死的的标准目前仍存在争议。梁氏等[2]研究大鼠后的结论是,CBF小于原始水平25%的区域即是梗死区域。陈氏等[3]对1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析得出,CBF小于对侧的20%即是梗死区。但由于样本量太小,可信度受到影响,而且关于多层CT灌注成像其他参数(CBV,MTT,TTP)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组CBF阈值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多层CT灌注成像对半暗带的判定: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CBF下降而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区域即是半暗带区。Konig等研究发现rCBF为48%,rCBV为60%,是梗死组织与半暗带组织的鉴别指标,预测有效率分别为74.7%和83.1%。本组CBF、CBV、 MTT平均阈值可做为判断半暗带区的参考阈值。当然,通过阈值法判定半暗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数个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以后的趋势。
  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不足之处:本组采用的GE LightSpeed 16 MSCT只能对局限于20mm厚度的脑组织行灌注扫描,这就为病灶的漏诊埋下隐患。例如本组有2例患者虽有梗塞存在,但因扫描厚度限制而被漏诊。另外本组资料同样样本量较小,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多层CT灌注成像可以成为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以及区分中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区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溶栓治疗赢得时间和提供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oening M,Klotz E,Luka B,Venderink DJ,Spittle JF,Heuser L.Perfusion CT of the brian: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Radiology,1998,209:85-93.
  2梁晨阳,高培毅,等.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10-215.
  3陈唯唯,漆剑频,等.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258-260.
其他文献
例1:患者,男,49岁。因“反复心前区疼痛3年,复发38天”入院。本患3年前因突发心前区痛持续3小时伴大汗而入院,当时心电图示:V1~V3SR、ST抬高0.3~0.4mV,诊断为冠心病(CAD),急性前间壁心梗(AMI)。予静脉溶栓抗凝等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影响心功能。于38天前再发心前区痛伴胸闷,每次3~5分钟可好转,每日均有发作而入院治疗。既往有慢性肾炎8年。查体:T36℃,P64次/分,R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大剂量熊去氧胆酸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9日PSC患者1例,不适于手术治疗,给予菌必治、熊去氧胆酸,同时给予保肝、利胆及白蛋白等治疗。结果:疗效不佳,病情加重,于入院后第5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应用大剂量熊去氧胆酸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PSC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病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治疗效果差,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
期刊
摘要2007年1~5月收治川崎病患儿5例,其中2例伴有右眼蜂窝织炎。在既往的临床报道中,川崎病合并心脏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改变、胆囊及肺血管炎改变多见,而同时伴有右眼蜂窝织炎者报道甚少。川崎病是否与眼部蜂窝织炎有关,机理尚不清楚,需继续关注。    关键词川崎病右眼蜂窝织炎    我科2007年1~5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例,其中伴右眼蜂窝织炎2例,在既往的病例报道中,未曾有过此报告。  例1
期刊
患者,30岁,农民,以“胎儿部分娩出,臀部以下不能娩出2小时”为主诉入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孕早期无明显早孕反应,孕3个月内因上感静滴头孢曲松钠、替硝唑6天,孕4个月感胎动,孕6个月时B超检查未提示异常,孕期经过顺利,孕期产检3次,未发现明显异常,临产前未做B超检查。自然临产后去当地卫生院待产,产程进展顺利,胎儿头胸娩出,新生儿经清理呼吸道,哭声洪亮,但臀部以下不能娩出,行会阴侧切仍不能娩出。B超
期刊
患儿,女,3岁,因甲板增厚3年,来我院就诊。患儿生后1个月,无明显诱因双足拇趾甲板增厚,随后手指甲也增厚,且20甲末端呈黄褐色,同时双膝、臀部、背部出现角化性皮损。患儿足部部分皮肤增厚,足汗多,未出现大疱,皮肤黏膜无水疱、糜烂出现。患儿足月剖宫产娩出,家族中无类似病例,父母否认近亲婚配。母亲孕期无用药史及流感等病史。查体:智力发育正常,营养好。手足20甲板都高度角化增厚,呈黑褐色,质地硬。双膝、双
期刊
资料与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51~70岁。9例激惹或躁动,嗜睡7例,昏迷1例。全部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丘脑出血2例,壳核出血2例,脑叶出血5例,小脑出血1例,基底节出血9例。  治疗方法:在改善脑缺氧、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20%甘露醇125ml,1次/6~8小时,连用7~10天;5%GS250ml+丹参20ml
期刊
患者,男,15岁,因腹痛,四肢出现紫癜,血尿,转到某院用强的松治疗30天后,紫癜、血瘀消失,但白蛋白持續(+++~++++)不降,故于1998年3月16日来门诊治疗。  查病人呈“满月脸”,面色晦暗,小便量少色淡,大便正常,全身无浮肿,饮食尚可,舌体胖,质暗,脉细数。  辨证为经脉阻滞、气血不畅、肾关不固,治宜活血化瘀、益肾健脾。  药用:生地15g,白芍12g,当归10g,川芎10g,紫草
期刊
患者,男,30岁,回族,因突发右上肢疼痛致活动障碍2天就诊,自诉2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右上肢疼痛,后出现活动障碍。入院后经美国GE-LOGIQ500PRO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8.2~11MHz),发现右侧锁骨下静脉内可见不规则稍强回声区,CDFI显示血流充填差,左侧锁骨下静脉内径正常,CDFI示血流充填佳,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后经内科溶栓抗凝治疗50天,复查右侧锁骨下静脉内径正常,血流充填佳,
期刊
患者,女,25岁,藏族,于2005年8月30日,因“孕44周,G1P0,LOA,过期妊娠,阴道炎”收住。入院时BP14.6/10.6kPa,心肺(-),已有规律宫缩6小时,胎心音142次/分。内诊:阴道内有多白带,有异味,宫颈管近消失,宫口容1指,胎头S-2.5cm,胎膜未破。入院后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于8月31日9:00Am宫口全开,11:20Am因“孕44周,孕1产0,持续性左枕横位,胎儿宫内
期刊
患者,男,14岁,山西人,排尿异常2个月。  患者自诉上初中后,因包皮过长经常出现尿频、尿急现象,尤其在上课期间,较为频繁;为了不影响同班同学上课注意力,强忍控制排尿次数,近2个月出现排尿异常(有尿意排尿时出现1分钟左右时间的排尿梗阻现象,稍后方可排尿)。口服药物效果不佳,遂来我院求治。既往无肾脏、脑部及脊椎疾患史。查体:发育正常,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心肺(-),肝肾区无叩击痛。肛门指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