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急性脑缺血中心梗死区及周围半暗带区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16 层螺旋CT对19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行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CBF、CBV、MTT、TTP的數值变化,并于1周后再行CT平扫复查。结果:中心梗死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15.1%,CBV<25.7%,MTT>253.3%,TTP>106.3%。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为CBF>34.7%,CBV>62.7%,MTT<230.6%,TTP<115.0%。对两区域相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MTT的P值<0.001,而TTP的P值>0.05。结论:急性脑缺血多层CT灌注成像CBF、CBV、MTT的差别可以很好地反映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缺血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材料与方法
我们选择2005年1月~2005年9月行急诊CT灌注检查的急性脑缺血患者19例,发病时间50分钟~20小时;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8~87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CT灌注检查,并于1周后复查CT平扫。
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 MSCT,行常规平扫后,对怀疑为梗死区域行CT灌注检查,采用cine扫描模式,80kv,200mA,FOV为9.6cm,扫描矩阵为512×512,图象采集每次4层,层厚5mm,灌注扫描时采用Ultravist300,300mgI/ml为对比剂,总量50ml,注射速率4ml/秒, CT灌注连续扫描50秒,获原始图像396幅。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获得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
图像分析:①分别在复查常规CT平扫与CT灌注图像上确定低密度的梗死区及血流异常灌注区,前后两次检查对比,两区域间不匹配的区域,即是有血流异常灌注但最终存活的半暗带区。②在CT灌注图像上最终梗死区内选择ROI 28个,半暗带区内ROI 23个,并采用镜像方法与对侧比较,最后计算相对CBF、CBV、MTT、TTP值。计算公式为:rCBF=CBF右侧/CBF左侧×100%,rCBV=CBV右侧/CBV左侧×100%,rMTT=MTT右侧/MTT左侧×100%,rTTP=TTP右侧/TTP左侧×100%。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采用stata 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梗死区及半暗带区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的95%可信区间,并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结果
与复查CT平扫比较,CT灌注成像19例患者中,13例可见大面积脑血流异常区(复查CT平扫相应层面可见脑缺血区),4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复查CT平扫未见脑缺血区),2例灌注成像未扫到梗死层面。
13例CT灌注异常患者,扫描时间在发病后50分钟~20小时。根据我们区分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的方法,分别测量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对两区域对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的P<0.001,MTT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TTP的P>0.05,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缺血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MRI、PET虽然对早期诊断有帮助,但他们各有其局限性[1]。多层CT灌注成像的出现为快速、准确诊断脑缺血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组病例中最早在缺血50分钟时予以诊断,充分说明了多层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的敏感性。
多层CT灌注成像对中心梗死区的判定: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对于诊断脑梗死的的标准目前仍存在争议。梁氏等[2]研究大鼠后的结论是,CBF小于原始水平25%的区域即是梗死区域。陈氏等[3]对1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析得出,CBF小于对侧的20%即是梗死区。但由于样本量太小,可信度受到影响,而且关于多层CT灌注成像其他参数(CBV,MTT,TTP)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组CBF阈值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多层CT灌注成像对半暗带的判定: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CBF下降而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区域即是半暗带区。Konig等研究发现rCBF为48%,rCBV为60%,是梗死组织与半暗带组织的鉴别指标,预测有效率分别为74.7%和83.1%。本组CBF、CBV、 MTT平均阈值可做为判断半暗带区的参考阈值。当然,通过阈值法判定半暗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数个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以后的趋势。
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不足之处:本组采用的GE LightSpeed 16 MSCT只能对局限于20mm厚度的脑组织行灌注扫描,这就为病灶的漏诊埋下隐患。例如本组有2例患者虽有梗塞存在,但因扫描厚度限制而被漏诊。另外本组资料同样样本量较小,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多层CT灌注成像可以成为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以及区分中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区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溶栓治疗赢得时间和提供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oening M,Klotz E,Luka B,Venderink DJ,Spittle JF,Heuser L.Perfusion CT of the brian: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Radiology,1998,209:85-93.
2梁晨阳,高培毅,等.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10-215.
3陈唯唯,漆剑频,等.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258-260.
关键词脑缺血灌注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材料与方法
我们选择2005年1月~2005年9月行急诊CT灌注检查的急性脑缺血患者19例,发病时间50分钟~20小时;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38~87岁,平均63岁。所有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CT灌注检查,并于1周后复查CT平扫。
扫描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 MSCT,行常规平扫后,对怀疑为梗死区域行CT灌注检查,采用cine扫描模式,80kv,200mA,FOV为9.6cm,扫描矩阵为512×512,图象采集每次4层,层厚5mm,灌注扫描时采用Ultravist300,300mgI/ml为对比剂,总量50ml,注射速率4ml/秒, CT灌注连续扫描50秒,获原始图像396幅。图像传至ADW4.2工作站,采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获得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
图像分析:①分别在复查常规CT平扫与CT灌注图像上确定低密度的梗死区及血流异常灌注区,前后两次检查对比,两区域间不匹配的区域,即是有血流异常灌注但最终存活的半暗带区。②在CT灌注图像上最终梗死区内选择ROI 28个,半暗带区内ROI 23个,并采用镜像方法与对侧比较,最后计算相对CBF、CBV、MTT、TTP值。计算公式为:rCBF=CBF右侧/CBF左侧×100%,rCBV=CBV右侧/CBV左侧×100%,rMTT=MTT右侧/MTT左侧×100%,rTTP=TTP右侧/TTP左侧×100%。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采用stata 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梗死区及半暗带区脑血流灌注图(CBF,CBV,MTT,TTP)的95%可信区间,并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结果
与复查CT平扫比较,CT灌注成像19例患者中,13例可见大面积脑血流异常区(复查CT平扫相应层面可见脑缺血区),4例未见异常灌注区(复查CT平扫未见脑缺血区),2例灌注成像未扫到梗死层面。
13例CT灌注异常患者,扫描时间在发病后50分钟~20小时。根据我们区分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的方法,分别测量中心梗死区及半暗带区各参数的平均阈值。对两区域对应参数差别行秩和检验,其中CBF、CBV的P<0.001,MTT的P<0.05,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TTP的P>0.05,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缺血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MRI、PET虽然对早期诊断有帮助,但他们各有其局限性[1]。多层CT灌注成像的出现为快速、准确诊断脑缺血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组病例中最早在缺血50分钟时予以诊断,充分说明了多层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的敏感性。
多层CT灌注成像对中心梗死区的判定:多层CT灌注成像各参数对于诊断脑梗死的的标准目前仍存在争议。梁氏等[2]研究大鼠后的结论是,CBF小于原始水平25%的区域即是梗死区域。陈氏等[3]对1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分析得出,CBF小于对侧的20%即是梗死区。但由于样本量太小,可信度受到影响,而且关于多层CT灌注成像其他参数(CBV,MTT,TTP)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组CBF阈值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多层CT灌注成像对半暗带的判定: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是,CBF下降而CBV正常或轻度升高的区域即是半暗带区。Konig等研究发现rCBF为48%,rCBV为60%,是梗死组织与半暗带组织的鉴别指标,预测有效率分别为74.7%和83.1%。本组CBF、CBV、 MTT平均阈值可做为判断半暗带区的参考阈值。当然,通过阈值法判定半暗带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数个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以后的趋势。
多层CT灌注成像的不足之处:本组采用的GE LightSpeed 16 MSCT只能对局限于20mm厚度的脑组织行灌注扫描,这就为病灶的漏诊埋下隐患。例如本组有2例患者虽有梗塞存在,但因扫描厚度限制而被漏诊。另外本组资料同样样本量较小,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多层CT灌注成像可以成为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以及区分中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区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溶栓治疗赢得时间和提供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oening M,Klotz E,Luka B,Venderink DJ,Spittle JF,Heuser L.Perfusion CT of the brian: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Radiology,1998,209:85-93.
2梁晨阳,高培毅,等.可控性大鼠急性脑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与病理学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210-215.
3陈唯唯,漆剑频,等.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