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太原乘车东行至阳泉,汽车开始一路爬坡,穿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直至感觉行至山穷处了,才赫然入目一行字“和顺欢迎您”。我们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一个孕育“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神秘地方。在和顺县城的最繁华街道,记者一行看到路灯杆上悬挂着的居然是当地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巨幅照片,这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无疑折射出这个山区县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崇敬。后来,据教科局的同志介绍,这条街是和顺县的“尊师重教一条街”。
2016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和顺县确立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省级试点县之一。2017年4月,晋中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和顺县教科局借两项改革的东风先行先试,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这是记者此行想要找寻的答案。
党管教育:映日荷花别样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和顺县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成立了中共和顺县教育科技工作委员会,构建了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格局,成为推动“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两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总指挥。“正是因为全县学校党政一体化管理,学校党组织在教育综改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我县教育改革才取得了现在的阶段性成果。”和顺县教科局局长白爱江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和顺县教科工委成立之后,全面理顺了学校党组织关系,成立了3个党总支、30个党支部,学校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校长实行“一肩挑”。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建了以“党建微学堂”为先导,以“一校一室一品”党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领航护航、强基达标、特色培育、能力提升、效能建设”五大工程为支撑的党建新模式,破解了制约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31个。同时,以考核评议为抓手,将党建工作纳入到年终学校、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并与校长职级薪酬和教师团队绩效挂钩,真正把党建工作“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
简政放权:花落草齐生
“县管校聘”改革推行以前,和顺县的教师编制由编办统一管理,教师编制核定到学校,比如北关小学核编70人,无论学校学生人数增加还是减少,编制人数始终是相对固定的。有些学校学生人数增多,需要更多的教师,但是在编制不能增加的制约下,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人数有所下降,教师总编不变则会导致教师闲置的现象出现。
为了让和顺县的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实施,不仅教科局在积极推动,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也纷纷将权力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了从行业外围重塑教育管理秩序。“首先,编办和人社局每年对岗位进行重新核定,对中小学教职工岗位实行总量控制、上限管理,不再定岗到学校;各个学校根据学生人数、专业需要、请假退休等具体情况将聘用人数上报给教科局;教科局在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岗位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考核管理等工作,同时对全县教师进行校际间的调整,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最终的调整则要上报到编办、人社、财政部门备案,县财政局依据核查数据,会同教育、人社部门制订教师薪酬发放办法,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按时按量发放,全面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各部门协同管理的教育新机制,保证‘县管校聘’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顺县教科局副局长温彦虎如是说。
制度管理:风吹柳花满店香
据介绍,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此次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和顺县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和中小学校长职级薪酬制度,实现了校长“去行政化”,让校长摘掉“官帽”,不再为行政事务所困,能够专心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并且初步建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职级薪酬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职级薪酬的制度之下,校长拥有了“七项权力”,具体包括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副校长提名聘任权、内设领导选聘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资金分配权和特色课程开设权,校长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对学校进行针对性管理,将落实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之初,身为“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校和薄弱学校之一的思源实验学校,位于和顺县城乡结合部,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硬件设施,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管理的滞后,近些年发展艰难,招生人数更是逐年下滑。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同时在该校启动后,李瑞军被选聘为学校的校长,在他的主导下,学校以“教师申请、学校聘任、双向选择、全员上岗”为聘任原则,要求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领导必须深入一线上课,并且辞退了所有临聘教师。一年的改革成效显著,思源实验学校学生总数大幅提升,师生状态大变样,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伴随着“县管校聘”改革的全面推进,现如今和顺县的各个学校均已落实了教职工岗位的合同聘用制度,参与竞聘的教职工需要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岗位竞聘工作小组根据教职工师德师风、业务能力、敬业表现、工作业绩以及演讲答辩成绩等对竞聘人员进行量化打分和综合评定,确定该教师是否能够继续从教。教师的“铁饭碗”被打破,他们需要直面竞争压力,在内心重新生发出对教育的敬畏感,营造出积极奋进、不断向上的工作氛围。
与此同时,“县管校聘”改革也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过去很少出现教师工作调动的现象,大多数教师会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执教到退休,即便是调动也多是行政命令,但是在改革之后,就允许学校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为此,和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办法,在保证教科局统筹分配教师编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全县各中小学以跨校竞聘的形式进行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順县教科局副局长温彦虎告诉记者:“滨河学校的赵素珍老师之前是优质校北关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之后,她主动申请去了改扩建后新成立的滨河小学执教,并承担起该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为滨河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奖励机制: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科局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方案,各学校以总方案为标准,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绩效考核的规范化水平。各中小学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根据教师带课时长、工作量等,详细制定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以及教职工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学校按岗位用人、教职工依合同履职、双方靠合同约束的岗位管理新格局。”和顺县教科局人事股股长卢琦说道。
改革之前,和顺县的中小学校教师普遍想去管理岗位,不愿带课,更不愿当班主任。但是在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薪酬制度和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方案激励下,全县广大教师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气氛。现在,学校人人都是一线教师,班主任的岗位更是“一岗难求”。这不仅是因为当班主任的收入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这种付出的价值体现。同时,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滨河小学的赵素珍老师说:“和顺县的‘县管校聘’真正惠及了广大一线教师。工资的增加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与付出,折射出了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教师工作的认可。”
为了保证“县管校聘”改革能够在整个县域内全面开展,和顺县提出了保重点学校、保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奖励教育工作优秀学校和个人的“两保一奖”改革举措,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轮岗交流。在教师编制、岗位设定、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参与轮岗、交流的校长和教师给予倾斜补助。这种统筹安排的形式既体现了教科局对“县管校聘”的整体把控,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顺县教科局局长白爱江说:“其实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人都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是在长期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才出现了职业倦怠。如今在‘县管校聘’的激励下,所有人的身份得到了统一,心态平衡了,大家都想做好老师,自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八维赋能:花重锦官城
在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和顺县又相继启动了中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研改革、“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等6项综合改革,每项改革都由教科局不同的股室具体负责,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课程改革由基教股负责。随着中高考对探究性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考察力度的不断加大,基教股在结合与借鉴了先进省份的课改方式之后,将和顺县的课程改革方向确定为开发拓展性课程。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把国家课程全部校本化,并努力将规范化办学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研改革由教研室负责。他们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改革宗旨,通过两项具体工作推进改革。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教师去上海、杭州培训,并且和太原师范学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全县教师的领军团队,通过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其次,开展课例研究活动,集合全县教师,开展教法和学法的研讨和推广,建立精品课程库和教学资源库,以及优秀教法和学法“共案”“个案”资源库,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活动环境。
政教股积极破解“5天学校+2天周末=0教育效果”“家长教育跟不上,忽视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困惑,着力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将德育课程化,构建德育导师制,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家庭方面则是要打好组合拳,各中小学校多次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深入各个学校,举办家长教育的专题讲座,同时建立家委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第三是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培养教师成为家长的专业指导师,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并积极联合社会资源,组织家长论坛。通过统筹各方的力量资源,促使学生和家长共同进步,从而使协同育人工作能够常态化、持续化。
2017年,和顺县全县开展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模式探索,以县城优质校为引领,辐射农村学校,形成“总校+分校”“1拖N”式的教育集团,集团长由教科局副科领导担任。同时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下,实现集团内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总分校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通过集团总校向分校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教师和管理方式等,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快速发展,缩小集团内部城乡校区的差距,促进城乡校区的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合作共赢。
随着中高考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考察力度的不断加大,和顺县在幼儿园起步阶段就设立了较为丰富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建立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和顺县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跟进评价系统,他们将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每个学生每周有半天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为中高考的综合实践课程打好基础。
教育筑梦:花动一山春色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和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今后县委、县政府还要坚持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对名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给予重奖,让这些表彰成为和顺的‘诺贝尔’,让获奖者成为全县的楷模,真正让教师光荣,让社会羡慕教师行业,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就全县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在全县第34个教师节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共谋区域教育发展之大计,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其实,要说清教育发生的真实变化,还是校长和教师们最有发言权。采访中,和顺三中校长袁旭东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改革,使教育真正公平,也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被量化,不管是做管理还是教学,都要被统一的标准考核,处处是考场呀!投机取巧者没有市场,幸福都要靠自己奋斗!”和顺二中的陈素娟老师也说:“作为一名80后教师,感觉‘县管校聘’改革与我们就是一場唯美的遇见,更加公平的环境更好地激发了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和教师相互促进,我们用共同的努力助力全县教育不断向前。”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在和顺教育领域被这样解读和印证着。
2016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和顺县确立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省级试点县之一。2017年4月,晋中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和顺县教科局借两项改革的东风先行先试,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这是记者此行想要找寻的答案。
党管教育:映日荷花别样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和顺县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成立了中共和顺县教育科技工作委员会,构建了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格局,成为推动“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两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总指挥。“正是因为全县学校党政一体化管理,学校党组织在教育综改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愈加凸显,我县教育改革才取得了现在的阶段性成果。”和顺县教科局局长白爱江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和顺县教科工委成立之后,全面理顺了学校党组织关系,成立了3个党总支、30个党支部,学校党组织与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书记、校长实行“一肩挑”。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建了以“党建微学堂”为先导,以“一校一室一品”党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领航护航、强基达标、特色培育、能力提升、效能建设”五大工程为支撑的党建新模式,破解了制约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31个。同时,以考核评议为抓手,将党建工作纳入到年终学校、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并与校长职级薪酬和教师团队绩效挂钩,真正把党建工作“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
简政放权:花落草齐生
“县管校聘”改革推行以前,和顺县的教师编制由编办统一管理,教师编制核定到学校,比如北关小学核编70人,无论学校学生人数增加还是减少,编制人数始终是相对固定的。有些学校学生人数增多,需要更多的教师,但是在编制不能增加的制约下,学校只好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人数有所下降,教师总编不变则会导致教师闲置的现象出现。
为了让和顺县的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实施,不仅教科局在积极推动,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也纷纷将权力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实现了从行业外围重塑教育管理秩序。“首先,编办和人社局每年对岗位进行重新核定,对中小学教职工岗位实行总量控制、上限管理,不再定岗到学校;各个学校根据学生人数、专业需要、请假退休等具体情况将聘用人数上报给教科局;教科局在核定的编制人数和岗位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考核管理等工作,同时对全县教师进行校际间的调整,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最终的调整则要上报到编办、人社、财政部门备案,县财政局依据核查数据,会同教育、人社部门制订教师薪酬发放办法,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按时按量发放,全面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各部门协同管理的教育新机制,保证‘县管校聘’改革的顺利实施。”和顺县教科局副局长温彦虎如是说。
制度管理:风吹柳花满店香
据介绍,校长职级制改革是此次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和顺县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建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和中小学校长职级薪酬制度,实现了校长“去行政化”,让校长摘掉“官帽”,不再为行政事务所困,能够专心回归到教育的本源。并且初步建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资格评审制度、岗位聘任制度、职级薪酬制度,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职级薪酬的制度之下,校长拥有了“七项权力”,具体包括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权、副校长提名聘任权、内设领导选聘权、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权、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权、学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资金分配权和特色课程开设权,校长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发展情况和办学特色,对学校进行针对性管理,将落实中小学校长办学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之初,身为“县管校聘”改革试点校和薄弱学校之一的思源实验学校,位于和顺县城乡结合部,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硬件设施,但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管理的滞后,近些年发展艰难,招生人数更是逐年下滑。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同时在该校启动后,李瑞军被选聘为学校的校长,在他的主导下,学校以“教师申请、学校聘任、双向选择、全员上岗”为聘任原则,要求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领导必须深入一线上课,并且辞退了所有临聘教师。一年的改革成效显著,思源实验学校学生总数大幅提升,师生状态大变样,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伴随着“县管校聘”改革的全面推进,现如今和顺县的各个学校均已落实了教职工岗位的合同聘用制度,参与竞聘的教职工需要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岗位竞聘工作小组根据教职工师德师风、业务能力、敬业表现、工作业绩以及演讲答辩成绩等对竞聘人员进行量化打分和综合评定,确定该教师是否能够继续从教。教师的“铁饭碗”被打破,他们需要直面竞争压力,在内心重新生发出对教育的敬畏感,营造出积极奋进、不断向上的工作氛围。
与此同时,“县管校聘”改革也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过去很少出现教师工作调动的现象,大多数教师会在自己所在的学校执教到退休,即便是调动也多是行政命令,但是在改革之后,就允许学校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为此,和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办法,在保证教科局统筹分配教师编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全县各中小学以跨校竞聘的形式进行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順县教科局副局长温彦虎告诉记者:“滨河学校的赵素珍老师之前是优质校北关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之后,她主动申请去了改扩建后新成立的滨河小学执教,并承担起该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为滨河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奖励机制: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科局制定了一系列考核方案,各学校以总方案为标准,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绩效考核的规范化水平。各中小学以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为依据,根据教师带课时长、工作量等,详细制定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工资分配以及教职工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学校按岗位用人、教职工依合同履职、双方靠合同约束的岗位管理新格局。”和顺县教科局人事股股长卢琦说道。
改革之前,和顺县的中小学校教师普遍想去管理岗位,不愿带课,更不愿当班主任。但是在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薪酬制度和教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方案激励下,全县广大教师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气氛。现在,学校人人都是一线教师,班主任的岗位更是“一岗难求”。这不仅是因为当班主任的收入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到这种付出的价值体现。同时,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滨河小学的赵素珍老师说:“和顺县的‘县管校聘’真正惠及了广大一线教师。工资的增加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与付出,折射出了学校和社会对我们教师工作的认可。”
为了保证“县管校聘”改革能够在整个县域内全面开展,和顺县提出了保重点学校、保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奖励教育工作优秀学校和个人的“两保一奖”改革举措,鼓励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轮岗交流。在教师编制、岗位设定、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参与轮岗、交流的校长和教师给予倾斜补助。这种统筹安排的形式既体现了教科局对“县管校聘”的整体把控,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顺县教科局局长白爱江说:“其实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的人都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是在长期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才出现了职业倦怠。如今在‘县管校聘’的激励下,所有人的身份得到了统一,心态平衡了,大家都想做好老师,自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八维赋能:花重锦官城
在深入推进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和顺县又相继启动了中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教研改革、“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等6项综合改革,每项改革都由教科局不同的股室具体负责,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引导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课程改革由基教股负责。随着中高考对探究性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考察力度的不断加大,基教股在结合与借鉴了先进省份的课改方式之后,将和顺县的课程改革方向确定为开发拓展性课程。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把国家课程全部校本化,并努力将规范化办学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研改革由教研室负责。他们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改革宗旨,通过两项具体工作推进改革。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教师去上海、杭州培训,并且和太原师范学院展开深度合作,打造全县教师的领军团队,通过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全县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其次,开展课例研究活动,集合全县教师,开展教法和学法的研讨和推广,建立精品课程库和教学资源库,以及优秀教法和学法“共案”“个案”资源库,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提供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研活动环境。
政教股积极破解“5天学校+2天周末=0教育效果”“家长教育跟不上,忽视社会影响力”的教育困惑,着力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不断强化德育教育,将德育课程化,构建德育导师制,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家庭方面则是要打好组合拳,各中小学校多次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深入各个学校,举办家长教育的专题讲座,同时建立家委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第三是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培养教师成为家长的专业指导师,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并积极联合社会资源,组织家长论坛。通过统筹各方的力量资源,促使学生和家长共同进步,从而使协同育人工作能够常态化、持续化。
2017年,和顺县全县开展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模式探索,以县城优质校为引领,辐射农村学校,形成“总校+分校”“1拖N”式的教育集团,集团长由教科局副科领导担任。同时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下,实现集团内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总分校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通过集团总校向分校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教师和管理方式等,带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快速发展,缩小集团内部城乡校区的差距,促进城乡校区的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创、合作共赢。
随着中高考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考察力度的不断加大,和顺县在幼儿园起步阶段就设立了较为丰富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建立对职业的基本认识。和顺县要求各中小学校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跟进评价系统,他们将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每个学生每周有半天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为中高考的综合实践课程打好基础。
教育筑梦:花动一山春色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和顺将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今后县委、县政府还要坚持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对名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给予重奖,让这些表彰成为和顺的‘诺贝尔’,让获奖者成为全县的楷模,真正让教师光荣,让社会羡慕教师行业,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就全县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在全县第34个教师节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共谋区域教育发展之大计,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成绩单。
其实,要说清教育发生的真实变化,还是校长和教师们最有发言权。采访中,和顺三中校长袁旭东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改革,使教育真正公平,也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被量化,不管是做管理还是教学,都要被统一的标准考核,处处是考场呀!投机取巧者没有市场,幸福都要靠自己奋斗!”和顺二中的陈素娟老师也说:“作为一名80后教师,感觉‘县管校聘’改革与我们就是一場唯美的遇见,更加公平的环境更好地激发了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和教师相互促进,我们用共同的努力助力全县教育不断向前。”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在和顺教育领域被这样解读和印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