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的错位与升级走向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因此,很多学校把特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差异大,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大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办出学校特色,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不惜代价地贴上“特色”标签,就没有必要了,甚至建设学校特色只是为了汇报时有话可说,检查时有场所可去,评价时有资料依据,更是一种误导。
  一、学校特色建设错位
  学校特色,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大体一致的表述是: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师资建设、学校文化、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它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整体风貌。学校特色,不可否认地给许多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然而“繁荣”的背后“乱象”还是不少。
  1.粉墨登场
  学校特色,本应“扎根”于学校的已有条件、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和生源条件等,是学校特色成长的基础和土壤。为什么一些学校特色“闪亮登场”不久,很快就“黯然谢幕”了呢?因为特色项目设计与建设脱离了根基。一是舶来移植。借鉴外地外校特色的做法是必要的,但移植多数会出问题。在无基础、无师资、无条件、无场地、无规划的情况下“强迫上马”更是要不得。如南方某农村小学创办“京剧进课堂”特色,不久就夭折了。二是另辟蹊径。面对学校整体基础薄弱,缺乏开发资源与优势,一些学校干脆另辟蹊径打“擦边球”,目的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如某小学连续几年轰轰烈烈的举办“创意稻草节”特色活动,影响力不小,但是却并没有改变其教育教学质量全县垫底的现状,因此而遭人诟病。三是越俎代庖。一些本应是地方政府开发的经济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被学校包揽下来,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如矿产资源,经济林资源,民间艺术等,事实证明,学校非但无能力承担这些项目,而且还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四是漂浮不定。部分学校特色建设年年搞,年年改,换一任校长改一茬,人力物力花费不少,但特色始终没有在校园内落地生根。
  2.绑架创新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新模式,再到教育新实验,“创新”无处不在。多数学校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设计学校特色,自然就与“创新”绑架在一起。其实,好的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物化形式,而面对眼花缭乱的学校特色“创新”,细细想想,不难发现这些“创新”,往往是重形式的多,注重内涵的少;哗众取宠的多,扎实苦干的少;浮躁吹嘘的多,潜心静思的少;强行推进的多,自发生成的少。“创新”的背后,流露出的是学校管理者及研究者的浮躁与功利。事实上,学校特色是没有那么多“创新”的。学校特色一是要坚持守住传统常识,二是坚守住时代新经验,三是坚守住自己的优点长处。发展学生是学校特色的根,学校特色要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也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常识。因而,优质教育其实就是遵循教育常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任何优质教育,其思想内核都体现高度的统一性与相似性。真可谓“成功的教育,校校相似;不成功的教育,校校不同”。学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最多只是形式的创新,只不过更靠近了教育教学规律而已,如“洋思经验”“衡水经验”“黄冈经验”是特色的典范,而其实质就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学校特色鼓励“创新”,但反对过多的文字与形式的游戏,在花哨以及喧嚣的学校特色背后,怕的是缺乏理念的支撑、思想的支持,看似是“创新”,丢失的却是教育的基本常识,这种特色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对教育的亵渎。难怪李镇西老师会说:“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没有特色是学校最大的特色。”
  3.文化标榜
  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起着统摄作用,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一般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活动中共同遵守、信奉的原则和信念。如北京大学“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以及台湾忠信学校“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教育信念。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但学校特色并不能等同于学校文化,硬把学校特色往文化上扯,就是一种标榜,会招人唾弃。一是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建设特色校园。把切入点放在了校园的绿化、美化上,把着力点放在了标志性的建筑和学校硬件的配备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建设”而不是“特色”上,在学校特色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如有些学校挂名言、建长廊、树雕塑,“将建设植入校内”,但没有让特色植入头脑,没有逐步形成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活动中共同遵守、信奉的原则和信念。二是学校特色平庸,为特色而建设特色。学校特色建设应该有浓厚的学校文化色彩,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学校特色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能够体现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能够上升为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如果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突击创新所谓学校特色,将最终导致学校价值和方向感的失落,对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就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
  学校特色是促进学校有效发展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采用运动式、一刀切思路,强评估、强考核的办法,显然容易走入“泛特色”“浅特色”“非特色”的怪圈。
  二、学校特色走向策略
  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同学校之间或一所学校内部,其特色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同样也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校文化是“底色”,办学特色是“底色”上的“浓墨重彩”。处于同一时代和社会大背景下又被统一“原则性”的各个办学实体,在课程、管理、教学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共性是必然的。但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以深厚的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凸显办学特色,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学校要努力从形成学校特色的角度,提升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色”。   1.学校特色的奠基策略
  学校特色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妨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一是自身生发。所谓自身生发,就是学校特色项目的内容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条件基础而生发的。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条件、生源条件和人们对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特色要源于这些条件和需求,如学校特色建设初期,往往追求硬件条件特别是学校外观的与众不同,或者根据教师特长设计学校特色项目,追求的是表面的特色。当学校表面特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要不失时机使学校特色向根本转换,即落到学生发展上,根据生源特点和发展需要生成特色。学生发展需要什么,学校就要提供什么。同时,还要开门办学,做好办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发挥好家长和社区的作用。二是品位高远。学校特色应该是有高尚的品位和深远的立意的,否则就没有意义。学校特色虽然生发于学校环境,但学校的品位要高于周围社会的品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活动,虽然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对环境文化的引领性和辐射作用。学校是社会的净化器,一些珍贵的、高尚的价值观要体现在学校特色中。学校特色的品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优质教育、个性发展关照上。学校特色品位高远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要根据未来设置发展的需要,设计发展目标和特色。学校特色的品位高远还体现在高质量和自主性上,高质量是学校特色的重要支点,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象征;自主性体现了教育和受教育的自由。学校特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是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三维成熟。学校特色要在时间、空间和活动三个维度上弥散,并体现整体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实现特色的成熟。学校特色是有一条主线贯穿的、整体的特色。成熟的学校特色应该是独立形成了一个场域,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活动和每一个人身上。学校特色需要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具有持久性、穿透性,是长期不变的沉淀下来的特征,是一个取精华弃糟粕的过程。
  2.学校特色的统整策略
  学校特色,不仅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而且具有很强的统整功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整体推进。一是营造先进的理念。学校特色要坚持继承性、时代性、前瞻性原则,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智慧和热情,集思广益、总结借鉴、概括提炼、完善提升,形成学校的办学思想。如“成就每一位孩子的幸福童年”“尽量不麻烦人家”“把每件事都做到底”等办学宗旨,以及“以书为友、以歌为伴、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教育就是服务,价值在于奉献”的工作态度等。二是建设优雅的环境。学校环境建设要体现文化品位、现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优雅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校园环境要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环境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将自然美与人文美有机结合,将现代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统筹规划,精心雕琢,力求“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总关情。同时还要在校园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会感恩,形成相互帮扶、民主和谐、尊重科学、促进现代文明的人文环境。三是推行科学的管理。学校要创新管理意识,管理要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彰显人文色彩。学校管理为教学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师服务,教师管理为学生服务。学校管理不同于物与知识的管理,既要借助制度等刚性手段,又要做好人的工作。人文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尊重人、关注人、了解人、信任人,针对学校具体问题,不断采取针对性策略,使学校人文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四是建设高效课堂。课堂永远是学校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首先,构建生命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都是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和摧残。其次,构建民主课堂。平等民主是课堂构建的核心和灵魂,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再次,构建生活的课堂。课堂教学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只有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才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教育。最后,构建生动课堂。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师在构建生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为此构建丰富、生动的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校本化,德育课程活动化,校本课程个性化。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为学生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开放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学校特色贴近课程发展。
  3.学校特色的文化策略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主推手。学校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特色转型升级的结果。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一定要紧贴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尽快使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生根。有人说,低级的学校管理是人治,中级的管理是法治,高级的管理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高级目标,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最终目标。一是关注育人。学校特色要从关注“文化管理”转向“文化育人”,把文化育人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学校有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性所在。文化育人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内隐性、深入性和持久性,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内涵。文化育人是一种影响、熏陶和濡染,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人不知不觉地去接受、体会,从而净化心灵,美化人品,深化感情。学校特色要重视绿化校园、人文校园和书香校园,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使之成为一种行为风尚,持久的规范力量。二是基于课程。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发展跑道,是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因为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简言之,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最终是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学校特色与学校课程不应是两张皮,而应该同步进行。具体地说,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应该融入学校的文化追求。此外,还应该注重学校特色活动的课程化开发,使目标更明确、内容更丰富、实施更规范、评价更全面。可以将社团活动开发成社团课程,开学、毕业典礼开发成典礼课程,将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进行课程化设计。三是由内而外。不少学校热衷于学校形象设计、环境文化的营造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背后注重的是文化印象,而不是文化影响。一句话,文化没有触及人的灵魂。因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心的建设。学校文化不等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内在关联的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是内在决定外在,深层决定表层,隐形决定显性。理念和价值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文化都是它的外化和显化。四是自下而上。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此,认同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础。但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习惯于“自上而下”,如校长的文化观念,如果没有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会导致学校文化难以落地生根。要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必须实行“自下而上”的学校文化建设,即倡导建设大家的学校文化。一方面,在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应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求广泛认同,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少一些刻板的预设,多一些动态的生成,以呈现文化的丰富和精彩。尤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使学生不仅成为学校文化的享用者,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五是软硬结合。文化的传递虽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采用渐进的方式推进。但是,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强势推进也是必不可少,学校制度就是通过刚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尽管不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手段与途径,过程决定成败,因此要慎之又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BL双语教学在七年制医学生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04级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系药理学教学中,将237名学生随机分成PBL教学组(65人)和LBL教学组(172人)进行教
创建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新体系有两条主线,分三阶段组织教学,独立设置并单独考核;为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经实践,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提高,锻炼了教师队
副校长是校长全面工作的助手,也是分管部门工作的领导者和执行者,他就像文章中的过渡句一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对一把手校长负责,下对分管处室起表率作用,是校长的助手,是学校决策的参与制订者,是其他中层干部与校长之间的桥梁纽带,校长不在校时,副校长代替校长职务,处理全校事务。  现实生活中,许多走上副校长岗位的领导自恃在中层干了多年,功不可没,到了副校长的位子上后便做起了甩手掌柜,校长交代的工作,转身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比较中外基础教育,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并日益重视起来,这就是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开展好技术教育的问题。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如此一致,甚至有的学者
一、反射的启示  今年春,冰雪交融再加上天公不作美,使得道路总是泥泞不堪,而且很多地方还布满了污浊的水洼,使人行走起来难上加难。  一个中午,我就走在这样的道路上,为了不弄脏鞋裤,我不得不在众多的水洼间跨越前行。但令我感到有点可笑的是,天上的太阳也正行走得十分艰难,仿佛也是在乌云间跨越,不然,怎么会为大地投下这时刻跳动的斑点呢?当我正低着头,边跨越边为我的这个有趣而又奇怪的想法进一步产生遐想时,突
目的:探讨沙进展期胃癌术中中人氟安区域化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进展期胃癌术中中人氟安区域化疗35例患者资料,并进行随访,行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获随访病人63例,1、2
一、不宜表功  在全校教干教师大会上,谈起工作上的问题,有的校长特别喜欢细数自己的功绩,一旦导入话题,往往总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情陶醉在以往的岁月里,似乎不这样做,下属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知道自己的策略和手段。其实大可不必。况且,过去的功劳再大、再多,也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证明现在,也不能代表未来。做好当下,策划未来,才是校长执政的根本所在。现在的问题处理不好,以后的路子谋划不清,再完
5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高等教育工作汇报。会议强调,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必要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压力的日趋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也面临着诸如来自学业、家庭、经济、情感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影响正常
上午9点半,我们师生一行来到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Scotch Oaknurn College,发现该校的校训是那么的简单,即“创造未来”(Creating the future)。值得借鉴的是,学校任何标识上都印有学校徽章。学校接待室里挂满了学生活动的照片,还摆放着学生开展活动的相册,陈列柜里存放着学校所获荣誉的各种奖杯。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名叫Welson的女教师。她告诉我们该校的m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