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关注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学中注重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提高教学效果。新课程体育教学中,贯彻好“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有利用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让学生完成“要我学 ”到“我要学” 和“我学会”到“我会用”的转变,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基础上 ,在健身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富于创造性 ,从而凸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但是从现在的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实践方法。使得在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尴尬境地。所以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意义就是要在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一个基础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首先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教学的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同时要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本质有其特定固有性,它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中介,以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为手段,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健身强身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智育、德育、情感与个性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其次由于体育教师职业特殊性,对其语言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做到语句规范、通俗,示范动作准确、到位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受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教育工作实践中,体育教师不单纯是要教好本学科,往往要做到“一技多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某项专门才能和爱好。这样,就可以在与学生经常性的接触中了解学生,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还可使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再次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身体活动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频繁交往,学生的道德品质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现,及时树立典型进行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而且在学识上也应有较深的造诣,业务素质的提高是以精通所教学科并具有渊博知识为基础。精通所教学科是指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系统有全面的了解,并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渊博的知识,是指具有比较广博的本学科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目及社会实践的基础知识,并要达到一定深度。反之,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容易把技術动作讲明,到头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这本身就确定了学生的主体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掌握动作方法,然后对体育项目再认识。这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在体育活动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富于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束缚学生,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去锻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要求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体育运动中有丰富的想象力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在体育课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练习,并进行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更高境界。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化而实现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化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立性。”他认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他才能给集体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集体生活丰富、活跃起来。因此个性化的教育不仅符合现代教育观点,而且可以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运用它。 学生的身心在发展过程中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到了水平五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十分明显,学生对太简单或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练习,也会使他们反感,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冷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选择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举一反三,完成“我要学习”到“我会学习”的认识飞跃。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新课改后,一些老师认为只要学生快乐就行,学不学得到技能无所谓,甚至连一些上课的基本课堂常规都省了,也不要求学生基本的队列队行,这样的想法是一个教学误区。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主体,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向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创设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与环境,设计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