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睁眼看世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a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拉丁美洲,原来只有一点零零星星的皮毛印象,只知道那儿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那儿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那儿有盛大的狂欢节,北部的加勒比海之滨,还有一个英雄卡斯特罗的祖国——古巴;后来,读到了真正的革命者切?格瓦拉的传奇故事……直到1998年,索飒出版的一本书,才帮助我走近拉丁美洲、了解拉丁美洲,发现那里不仅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丰腴的大陆,也是一块负载着深重灾难和无边苦痛的大地,书名就叫《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笔记》。
  
  索飒的这部专著还使我坚信:尽管所谓“拉美文学爆炸”一度使大陆文学界感到新奇别异,但那更多的或是出于一种追逐时髦的心理,或是一种对于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艳羡,拉美依然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盲区”,是我们未曾发现的“精神新大陆”。当时写了一篇书评,题目便是《拉丁美洲:被忽略的“精神新大陆”》。虽然拉美的官方语言大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语,虽然那里的居民有很多高鼻深目金发的白人,虽然她位于遥远的西半球,但实际上,拉美和我们中国是“同命相连”的,是我们精神上的兄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不是有个曾经流行一时的词儿“亚非拉” 吗?)所以,对于后来索飒的一个说法:“早晚有一天,她会使中国感到颠覆的震动”,我毫不懷疑。
  其实,我们感到陌生的何止是拉美呢?对于另一个辽阔的大陆——非洲,对于我们的近邻、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以及世界上其他处于边缘地位、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我们究竟又了解多少呢?而这些地区和国家,大多和中国一样,都有过被侵略、被掠夺、被宰割、被欺辱的充满血泪和苦难的近现代历史。
  于是,便逐渐产生了编辑一套学术译丛,专门翻译介绍和我们中国“同命相连”的亚非拉地区的学术文化的想法,并得到了学术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赞同和支持。我们聘请了刘健芝、汪晖、索飒等友人,担任学术顾问,帮助我们出谋划策、推荐优秀图书和合适的译者。我们把这套丛书的定名为“猫头鹰学术译丛”,以与我们另外同时策划推出的一套“猫头鹰学术文丛”相呼应。
  为什么两个丛书都要以“猫头鹰”来命名呢?“猫头鹰学术文丛”的《致读者》中有云:
  有一种猛禽,古时名“枭”,俗称“猫头鹰”。它习性古怪: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便睡去,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独异的生活方式,使它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
  猫头鹰的象征意义,即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我们理所应当地要努力以这样一种别异的目光和广阔的视野,来介绍“亚非拉”地区和国家的优秀学术文化图书,以打破过去的有心遮蔽或无意忽略。中国人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睁眼看世界”(毛泽东语)。然而,我们看到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呢?除了看到东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看到早就比我们阔得多了的“自由世界”,我们看到了近现代以来和我们中国经历相近或命运相同的“亚非拉”了吗?看到被奴役、被欺凌、被压榨、被切开血管的拉丁美洲了吗?
  自然,这一取向还让我们想到鲁迅。《致读者》中又写这样的话:“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人格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在他的文学翻译事业中,很早就注意搜求印度、埃及等和中国处境相似的国家的文学,后来又着力译介东欧和俄罗斯等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在“猫头鹰学术译丛”总序中,汪晖具体阐述丛书的宗旨:“‘猫头鹰学术译丛’收录的著作主要涉及有关边缘区域的社会政治、灾难历史和各种可能性。在过去二十年中,南亚、南美、非洲和其他边缘地区,几乎在主流的思想视野中消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那里的成就、灾难、痛苦和欢乐是现代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关心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命运的人,不可能无视这一巨大而丰饶的存在。”
  译丛首批出版的第一辑五本书中,就有最近在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当场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当时,此书的中译稿已经完成了好几年,但似乎是错过某个出版瞬间,再找出版社均无结果,据说原因是“这样的书太严肃了点,太生疏了点,太老了点”,于是乎束之高阁。索飒把这本书郑重地推荐给我。阅读此书有如醍醐灌顶,既振聋发聩又大喜过望,庆幸译丛刚刚筹划,即碰上了这样难得一遇的好书。它当之无愧地被收入第一辑,名列整个译丛之首。出版后曾在“乌有之乡书屋” 的销售排行榜上进入前几名。刘健芝在她执教的香港岭南大学,连续几年把此书作为研究资本主义历史的教材。最近,北京也有高校开始把它作为教学参考书。
  此书内容主要是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旧殖民主义对拉丁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所进行疯狂掠夺的历史;第二部分题为“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新殖民主义是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在摇篮之中,以及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方式是如何堂皇地继续从事不平等的掠夺。对资源的掠夺伴随着对印第安人的野蛮屠戮,征服者刚踏上新大陆时印第安人总共不少于七千万,一个半世纪后就减少到了三千五百万。由于体内的血液被强盗吸走,拉美越来越穷困,只剩下瘦骨嶙峋、伤痕累累的躯体。
  作者说:“美洲是一宗欧洲的买卖。” 拉美不发达的历史成就了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繁荣。悖论和荒谬在书中比比皆是:拉美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脚下的土地太富庶了;拉美的不发达是由于他人的发达,至今仍在供养着他人的发达——“在工业品、奴隶、蔗糖的三角贸易中积累的资本使发明蒸汽机成为可能。”秘鲁人民生产蛋白含量极高的鱼粉供欧美喂牛,而在大多数秘鲁人的食物中却见不到蛋白质;墨西哥的牛饲料所含的蛋白质比养牛的农民每天摄取的蛋白质还要高;在危地马拉,供国内消费的大米、玉米和菜豆的种植是听天由命的,可供出口的咖啡、棉花和其他产品则占信贷的87%;“咖啡给欧洲国家国库带来的进项竟多于它给生产国带来的财富”……这就是作者用写爱情小说或海盗小说的形式讲述的“政治经济学”,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的财富哺育着帝国和当地首领的繁荣,却总是给我们带来贫困”,“哪里越是富得不能再富,哪里就越是穷得不能再穷”。 所以,在国际机构的文件中拉美这样的被榨取的地区,被咬文嚼字地称为“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
  对此,作者愤怒而严正地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拥有强大的中心和屈服的外围的世界,对任何财富至少要怀疑其来历。”读者不由得要和作者一起质问:拉美是一个命中注定要受凌辱和遭贫穷的大陆吗?这种状况究竟是谁造成的?难道这一切能够用“文明的冲突”来遮蔽和掩饰吗?不幸和苦难是不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是人为造成的,因而是不是应该由人来加以摧毁?
  作者加莱亚诺说:“历史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残酷的老师。”丰饶的拉丁美洲,却是世界上民众最穷困的大陆之一。这本书披露了真相,并给出了答案。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在《我降生那天》一诗中写道:“我降生那天/上帝病了……”毫无疑问,这一刻是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
  如今,查韦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把这部揭示被官方掩盖和篡改的历史、戳穿殖民者的谎言和罪恶的不朽之作,赠给了奥巴马。其实这与此书的价值并不相干,赠书与否,丝毫改变不了此书的警世价值和经典意义。这部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后,在全球以多种语言再版七十多次,逾三十多年而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已有了一个很好的中译本,这是中国读者的幸运。恐怕查韦斯是希望奥巴马通过阅读此书,来补一补近代美洲和世界历史之课。我觉得,中国读者更有必要来补上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附表:“猫头鹰学术译丛”简介
  《沉默的另一面》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带来了沉重的代价:不仅家庭、亲友被分离,而且邻里一夜之间反目成仇,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疯狂相互杀戮、纵火、强奸,导致无尽的暴力和苦难。数以百万计的人遁逃离开家园,找寻自己的族群,以求安全的居所。分治,让一亿一千二百万人离开原来的家园,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期间,一百万人死亡,超过十万妇女被强奸。作者用了超过十年的时间,访谈分治幸存者,追踪他们的故事,记录和探寻这次重大事件对于普通人、女人、儿童以及社会边缘社群——贱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并由此提出如何书写历史等问题。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
  作者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果实之一的“汽车文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批判,并从都市交通、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关系等问题着手,提出了“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如何建设环保高效的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的课题。
  《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
  本书所探讨的话题是由一个已建立很久的知识分子的传统学说发展而来的,作者用几个关键性的事件来说明西欧新阶级早期的历史演变,以及它怎样形成了一个独特和自主的社会阶层,步入公共领域。
  《新的历史蓝图: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
  作者分析了全球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向体制投降的原因,召唤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提出建设参与型民主与新型社会主义,描绘了终结资本主义野蛮和罪恶的新的历史蓝图。
  《与地球重新签约——哥本哈根社会发展论文选之一》
  辑入本书的哥本哈根社会进步研讨会的十余篇文章,集中反映和体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对于当下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发展主义话语进行的批评,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的追求。
  《抵抗的全球化》
  选入本书的几十篇文章,介绍、描述、反思了亚、非、拉各地各国抵抗全球化运动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并对对世界主流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知识界主流的欧美中心话语进行了批判和分析,着力于另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推广,以寻求摆脱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全人类的真正解放。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我写了一篇文章,《营造学习型社会,书业界抗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营造学习型社会岂止书业界抗金融危机的最佳选择?它对我们的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营造学习型社会如此重要,从何抓起?六一儿童节,我在我们厦门外图书城找到了答案。  那天,我专程到书城五搂少儿专区转了转,一上楼,就被小朋友千姿百态的阅读万象所感动。整个少儿区一千多平方米挤满了小朋友,有的趴在地上,全
期刊
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于7月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连续三届的数字出版博览会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下,并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科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博览会包括高峰论坛、展览会、专题活动三大部分。博览会不仅为我国数字出版技术开发商、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产品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数字出版搭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为政府机关制定有关产业政
期刊
春暮  爱粉味的,恋温柔的  老中青花蝴蝶们的  美梦  开始一片一片又一片  断  落      总想抓住  春天的尾巴  再旋舞一场最后的  绚丽  这儿几只  那儿一小撮  围绕残花朵朵    蝶王蝶后蝶仙蝶魔  从喝彩,掌声,发亮的眼光  一路走来  比谁都明白  横扫而来的时间风暴  将是善舞群落  灰飞烟灭的  时节    乐一回是一回  倾右,投左,依东,靠西  且乐这么  一种  
期刊
接下《书香两岸》陈忠坤老师的约稿任务,写下这样一个题目,说实话,我是战战兢兢的。因为,我既不是科班出身的写作人,也不是科班出身的教育者,只是从个人兴趣发展到从事现在的职业。但是,我也很想借这个机会跟同行和业内人士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体会。  先说说我在亲子图书创作这条路上的经历。  1999年底,我辞去家中工作,怀揣着文学梦,一头扎进了北京。那段时间我只是纯粹的撰稿人,写作内容也比较杂乱,散文、杂文
期刊
名人手札——方氏收藏的美丽新世界    “最初我迷上的是集邮。那是青少年时期的事了……”在那个年代,亲友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通信往来。收集邮票除了它的图案很美和较稀少外,还有感情上的因素,方寸小图,是亲朋好友之间感情的最佳见证。随着收集越来越深入,方继孝开始按各种专题进行邮票收藏,渐渐地自有的邮票满足不了他需求,于是,他开始到市场上去找邮票。在找邮票的过程中,方继孝发现,一些信不但信封上有漂
期刊
缘主简介  晓玲叮当,祖籍四川省成都市,出生于新疆帕米尔高原,现定居福建省厦门市。已出版《叮当的魔法》系列、《魔法小仙子》系列、《快乐精灵》、《好玩国历险记》等二十余部作品,最新力作《超级笑笑鼠》的出版使她成为响当当的“孩子王”。曾荣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作品累计发行逾百万册,根据其作品改编的98集卡通系列剧《美德花園》及26集卡通连续剧《快乐精灵》获得国
期刊
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在台湾出版后,简体版随即在2008年初也上市。这本《练习题》在出版界里称为:所有出版人案头应备工具书。许多人对苏拾平先生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感到好奇,没有答案,只有一连串的问题,究竟苏拾平的《练习题》卖的是什么出版灵药?    出版练习题    苏公(苏拾平雅号)一开始就直辣辣的说:“《练习题》的来历其实很简单。”2005年初,苏公转任城
期刊
熟悉台港文学或喜爱言情小说的人,多少听过“《心锁》事件”。这部小说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出书后遭官方查禁。美女作家引发一场文坛论战,不只当时议论纷纷,后辈研究者同样津津乐道。“心锁事件”的传奇性,不仅因为“一部小说掀起一阵文坛风暴”,文章累积后事件也变成一份“可观的文本”。细心浏览禁书风云,彷佛看一张“四十年前文坛”的“定格照片”。一本文学书的命运起伏,“纪录”也“显影”了一个特殊年代的文化社会。
期刊
多年来,我写过很多本书,而且其中有好几本,也是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和理念,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说到我的家人,有着一种特殊、奇妙且难以解释的复杂心情。    不久前,一位四十多年的医师老友,邀约几位朋友一起吃饭。席间大伙儿聊天,谈到我的四个孩子都已结婚生子,而且我有九个孙子了;同桌的朋友都好惊讶,因为我们是年龄差不多的多年好友,但有的小孩还没生孙子,甚至有的小孩才刚结婚,但我却已经是九个孙子的爷爷了!
期刊
十年前,当王跃文以一部长篇小说《国画》引起关注而扬名全国时,标志着中国现代的官场小说逐步走向兴盛。如今只要谈及官场小说,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还是“王跃文”。这位被冠以“官场小说第一人”、“官场小说之父”等称号的作家,虽然写博文“摘帽”,但依然受到众多读者的爱捧。从《国画》这部被一些人喻为当代“官场现形记”的小说开始,到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苍黄》,十年中,王跃文创作了诸多优秀的官场作品和其他作品,为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