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拓展阅读中还存在有不少问题:
1、无的放矢。课外补充阅读材料没有经过精心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拓展阅读目标,只是发下一篇文章,为阅读而阅读。
2、喧宾夺主。为了课堂拓展这一形式而不顾课文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学生课文还没读熟,却对补充材料感情朗读;课文内容没感悟,就花大量时间进行补充阅读材料理解欣赏;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尚没积累,就先进行补充材料的背诵。
3、形式单一。不管材料的具体情况,不管拓展的具体目的,总在课尾匆匆发下一篇书面补充材料,要求阅读。
4、虎头蛇尾。课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找资料,印讲义,既花时间精力,又花财力物力,却只在下课前匆匆发下,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而布置后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学生塞进课桌了事,成为文字垃圾。
那么怎样较好地发挥课堂拓展阅读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应做到:
1、阅读目的要明确。在课堂进行拓展阅读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或了解背景,帮助学文;或增强体验,促进感悟;或训练语言,迁移运用;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黄山的有关知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在课前补充阅读黄山的有关资料……总之,只有明确了目的,阅读才会有实效。
2、阅读材料要精选。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围绕阅读目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在确定材料时,不仅要精选,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必要时,还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补充材料。如有些文章内容符合要求,但学生阅读有困难,就要通过修改降低难度;有时,很多材料都只能选用其中一点,这时就要进行适当的重写组合。
3、阅读时间要合理。课堂拓展阅读,是对课文学习的适当补充,所以应该在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为了课外阅读而影响课文的学习。在具体的时间安排上,要围绕阅读目的。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和课后;可以快速地浏览,也可以认真地精读。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背景资料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或课始时学习。如学习《草船借箭》时,为了帮助了解背景资料,我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学习《威尼斯小艇》时,可以在课开始时,让学生读一段介绍威尼斯的短文,读后谈谈对威尼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有些课文节选了部分内容,而且情感性又很强,为了帮助理解感悟,加深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在课中补充一些原著进行阅读。如学习《钱学森》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我补充课文的原文(《光明日报》中一篇对钱学森报道的文章),通过更具体详细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有些写景或记事的文章,文句优美且比较概括,可以在课中补充;描写得更具体的一段文字,还可在课中朗读。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提出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查找阅读,但这种阅读一定要注意不要走过场,只有布置而没有反馈。
4、阅读形式要多样。阅读的形式可以是默读、自由读,也可以是感情朗读;可以是印发资料、小黑板阅读,也可以是屏幕阅读;可以是纯文字阅读,也可以是图文阅读;可以是看,也可以为听。如在学习《滥竽充数》时,我在课前用屏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看图文并茂的几个寓言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寓言的名字。在课中出示《滥竽充数》的古文,听老师读,课后布置阅读其他寓言故事。
5、阅读反馈要认真。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后应进行认真的反馈。特别是对布置的课外拓展阅读,如果不及时反馈,会使拓展阅读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反馈的形式也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用,可以是结合阅读谈体会,可以是读后做有关练习,也可以是感情朗读。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不能死守着这个例子。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无的放矢。课外补充阅读材料没有经过精心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拓展阅读目标,只是发下一篇文章,为阅读而阅读。
2、喧宾夺主。为了课堂拓展这一形式而不顾课文的实际、学生学习的实际。学生课文还没读熟,却对补充材料感情朗读;课文内容没感悟,就花大量时间进行补充阅读材料理解欣赏;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尚没积累,就先进行补充材料的背诵。
3、形式单一。不管材料的具体情况,不管拓展的具体目的,总在课尾匆匆发下一篇书面补充材料,要求阅读。
4、虎头蛇尾。课前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找资料,印讲义,既花时间精力,又花财力物力,却只在下课前匆匆发下,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而布置后又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学生塞进课桌了事,成为文字垃圾。
那么怎样较好地发挥课堂拓展阅读的作用呢?笔者以为应做到:
1、阅读目的要明确。在课堂进行拓展阅读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或了解背景,帮助学文;或增强体验,促进感悟;或训练语言,迁移运用;或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如在学习《黄山奇松》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黄山的有关知识,更好地学习课文,可在课前补充阅读黄山的有关资料……总之,只有明确了目的,阅读才会有实效。
2、阅读材料要精选。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围绕阅读目的,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在确定材料时,不仅要精选,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必要时,还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补充材料。如有些文章内容符合要求,但学生阅读有困难,就要通过修改降低难度;有时,很多材料都只能选用其中一点,这时就要进行适当的重写组合。
3、阅读时间要合理。课堂拓展阅读,是对课文学习的适当补充,所以应该在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为了课外阅读而影响课文的学习。在具体的时间安排上,要围绕阅读目的。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和课后;可以快速地浏览,也可以认真地精读。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背景资料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课前或课始时学习。如学习《草船借箭》时,为了帮助了解背景资料,我在课前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学习《威尼斯小艇》时,可以在课开始时,让学生读一段介绍威尼斯的短文,读后谈谈对威尼斯有了什么新的了解,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有些课文节选了部分内容,而且情感性又很强,为了帮助理解感悟,加深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在课中补充一些原著进行阅读。如学习《钱学森》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我补充课文的原文(《光明日报》中一篇对钱学森报道的文章),通过更具体详细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有些写景或记事的文章,文句优美且比较概括,可以在课中补充;描写得更具体的一段文字,还可在课中朗读。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提出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查找阅读,但这种阅读一定要注意不要走过场,只有布置而没有反馈。
4、阅读形式要多样。阅读的形式可以是默读、自由读,也可以是感情朗读;可以是印发资料、小黑板阅读,也可以是屏幕阅读;可以是纯文字阅读,也可以是图文阅读;可以是看,也可以为听。如在学习《滥竽充数》时,我在课前用屏幕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看图文并茂的几个寓言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寓言的名字。在课中出示《滥竽充数》的古文,听老师读,课后布置阅读其他寓言故事。
5、阅读反馈要认真。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在阅读后应进行认真的反馈。特别是对布置的课外拓展阅读,如果不及时反馈,会使拓展阅读成为一种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反馈的形式也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用,可以是结合阅读谈体会,可以是读后做有关练习,也可以是感情朗读。
教材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不能死守着这个例子。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