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国家对水泥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同时,国内龙头企业和外资巨头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兼并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2007年注定是中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之年。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相继发布了三份水泥行业相关文件,为灰尘笼罩的中国水泥行业擦拭出了一线光亮。
《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三份“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纲领性文件,对遍布全国落后小水泥厂不啻是当头棒喝,它们未来的命运要么是拆除破产,要么被大型水泥企业兼并。
与此同时,2007初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6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这些幸运的企业今后将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
一边是“打压”,一边是“保护”。
当市场的无形之手无力改变中国水泥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所行动了。中国水泥杂志社主编张建新对《经济》表示,今年国家对水泥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大型企业,以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压的是淘汰落后产能,以加快技术升级。
“保”“压”之间,显露的是2007年中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与动向。
市场回暖
水泥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国家过剩产能围剿战后,产能仍然超过了12亿吨,“十一五”产量控制目标几乎提早四年突破。
在计划经济年代,这将是绝好的头条新闻选题。但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从2005年起,水泥业和钢铁、煤炭业一并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产业,成为宏观调控重点监控对象。去年4月,在北京水泥厂举行的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控制在12.5亿吨左右。不料,该控制目标一年之后几近突破。
张建新对此并不惊讶,他解释说,当时国家发改委制定水泥业“十一五”目标时,假定全国GDP增速是在7%左右,而2006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0.7%。国家宏观形势持续走好,刺激了水泥需求的增长,这才是导致水泥产量“十一五”目标提早实现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7年市场对水泥业需求依然强势增长吗?张建新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铁路公路建设提速、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将拉动今年水泥产量更攀新高。
2007年,中国大地看起来仍然是个巨大无比的建设工地,无数的高楼、铁路、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
今年初铁道部宣布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将完成投资1.2万亿元,建成新线1.7万公里,比“八五”、“九五”、“十五”的总和还多。
来自公路方面的建设计划同样气势恢弘。交通部确保今年底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000多公里的收尾建设任务。全年将累计新建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将为水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今年,农村公路建设将掀起新高潮,国家计划今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据测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一五”全国共需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增长同样不可忽视。
据了解,房地产占水泥需求总量的比重超过两成。2007年国家对于中价房、经济适用房、小面积住宅、新农村住宅却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这些对于水泥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销售形势预期走好,也刺激了水泥业利润的提升。从2006年3月起,全国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逐月上升,张建新预测该增长势预计将延续到2007年底。
2007年水泥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量将下降,供给过剩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2004年以来,在国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下,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2006年水泥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到300亿,继续维持负增长态势。
鉴于国内水泥生产线一年到一年半的建设周期,张建新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今后的3年至5年内,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对水泥需求产生持续的拉动,水泥行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实现双增长。
向落后产能宣战
中国水泥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这些落后水泥窑生产出了全国一半的水泥。而在之前,落后水泥的市场份额还要巨大。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水泥业的心病。”张建新感叹。
用这些落后设备和工艺生产每生产一吨水泥,相对于采用新型干法技术在生产过程多耗费了几乎一倍的煤炭,而且它们的质量也同样相形见绌。
最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更为节能、高效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重快速提高。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6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二分之一。
此间,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屏弃传统“一刀切”的办法,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对水泥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大项目,中、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至少也要在日产2000吨以上,其目的就是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水泥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助了国家宏观调控一臂之力。
“水泥企业在限期内主动拆除机立窑,窑径在3米及以上的给予50万元拆窑补贴、3米以下的给予40万元补贴,早拆补足,晚拆少补,逾期不补。”2005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出台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水泥机立窑的淘汰速度。两年之后,该市境内所有的水泥机立窑都已全部拆除。
据悉,国内一些水泥生产大省已经制订落后产能淘汰时间表。浙江省和河南省计划在2007年底淘汰全部落后水泥生产线,湖北、河北、天津和海南的最后期限则划定在2010年。
全国的速度不尽一致。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关闭小水泥,但相当数量的小水泥窑实际上明关暗开。湖州经验在这里缺乏实施的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财政吃紧,要想让当地政府拿出一笔专项补贴款来拆除机立窑,实在是勉为其难。
“只要能赚钱,落后小水泥就不会轻易倒闭。”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贺国文分析师向《经济》表示,在一些地方,小水泥甚至还是纳税大户。拆除了小水泥,当地政府无疑自断财路。
市场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了。
两年前,国内大批落后小水泥就曾领教过市场的巨大威力。
200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水泥行业陷入低谷。当年新型干法产能增长迅猛,产能集中释放,而落后生产工艺未能及时淘汰,一时产能严重过剩。大型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竞相压价,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混战。不少采用落后技术的中小水泥企业倒闭。
贺国文表示,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会带来局部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水泥销售价格大跌,导致大批企业亏损。
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部分倒闭的小水泥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于是在很多地方,你又可以看到浓烟滚滚的机立窑在开工作业。
市场需求的波动,让小水泥长期在生死线上浮沉。
重点企业成长之烦恼
2005年的惨淡经营也使许多中小水泥企业刻骨铭心,水泥龙头企业显著的规模效益又使这些困难企业惊羡不已。做大做强是水泥业惟一生存法则——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通过大型先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小水泥,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
《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使其转变为水泥生产链中的一环。
这样的做法,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又达到了控制水泥总产量的目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要与布局调整和企业重组相结合,在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发展。防止借调整结构之机,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扩充产能,形成所谓的“高水平盲目建设”。
这次入选水泥业国家队名单的60家大型企业,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力军。
但是,这60家大型水泥企业,其“大型”头衔也是相对于国内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而言。拿到国际上,它们还是小块头。资料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
大型企业规模上不去的背后当然另有苦衷。
“缺乏资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贺国文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金融部门对水泥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长期贷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贷款禁止用于并购。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水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即使像海螺、山水和华新这样的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60%以上。
贺国文表示由于企业自有资本比例太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受资金的制约,众多水泥企业不仅失去扩张机会,还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
缺乏资金会让兼并重组沦为空头口号。
2006年国家颁布的《意见》、《政策》和《规划》这三项水泥业纲领性文件,从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为这60家企业扫除了政策障碍。
政策的藩篱拆除了,而企业依然债台高筑。
外资入局
“水泥企业高负债经营很正常!”海螺集团企业发展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经济》表示,负债经营是水泥业的行业特色,高额的负债率并没有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让他感到不习惯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向记者抱怨,国家明确了60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业水泥企业后,在同一政策起跑线上,海螺集团的身边多出了59个同行。而在此前,能够和海螺享受同样优惠政策的企业屈指可数。
独占市场是所有企业的梦想,而水泥行业恰好具有区域垄断特质。
贺国文表示,水泥行业理想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扩大规模,取得区域垄断优势,获得区域内一定的定价优势,从而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行业周期性变化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骨干企业:作为行业老大的海螺集团牢牢控制着华东市场;华新集团占领了华中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中联、太行、冀东三大集团瓜分了华北市场;西北市场由天山和祁连山集团共同主导;台泥和华润分食华南市场;西南地区则由四川双马集团垄断。
但是外资进入之后,中国水泥业格局悄然改变。
2006年,水泥行业外资并购风起云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摩根士丹利和IFC投资海螺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豪西盟控股华新水泥;摩根士丹利收购山水集团股份;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参股冀东水泥;爱尔兰CRH参股亚泰水泥、收购黑龙江小岭水泥;葡萄牙西姆泊Cimpor收购山东榴园水泥;英属维尔金群岛Wealcity公司携手G海螺入股巢东股份……
外资涌动中国水泥市场,并非一时冲动。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分析到:目前中国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国水泥企业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发达国家对水泥的环保等方面要求提高,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受能源价格上升影响,水泥生产成本提高,而中国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金融资本期待人民币升值,在汇率变动中狠赚一笔。
据了解,国际前五名的水泥公司占领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水泥市场一半的份额。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水泥行业2007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认为,从全球水泥业的并构历史看,并构目标市场的选择总是趋向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提供集中度保证价格稳定。鉴于中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加之国内水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并购双方一拍即合。
全球水泥行业的并购中心正向中国转移。目前进入中国水泥业的外资主要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类。豪西盟、拉法基、CRH、海德堡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为产业资本的代表,它们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集团(IFC)则代表了金融资本逐鹿中国水泥业这块全球最大的市场。
2006年,外资在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水泥区域市场都先后完成了布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后,在西南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为华新水泥的最大股东后,基本上相当于垄断华中区域市场。《年度报告》预测,2007年参与国内水泥业并购的外资公司和机构将增多,并购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国家会坐视水泥外企利用结构调整机遇做大做强而不顾吗?
对此,《产业政策》早有明文规定,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超过1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以上的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显然,国外水泥想在中国肆意兼并重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曰外资垄断中国水泥市场显然为时尚早。
尽管如此,外资的进入,为国内水泥兼并重组格局再添变数。
贺国文表示,2007年我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进入到兼并重组阶段。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联合”,以期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资水泥巨头在国内水泥市场积极布局设点,对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水泥行业的渗透加大。
对于面临结构调整的中国水泥行业来说,2007年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2007年注定是中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之年。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相继发布了三份水泥行业相关文件,为灰尘笼罩的中国水泥行业擦拭出了一线光亮。
《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三份“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纲领性文件,对遍布全国落后小水泥厂不啻是当头棒喝,它们未来的命运要么是拆除破产,要么被大型水泥企业兼并。
与此同时,2007初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60家大型企业(集团)名单。这些幸运的企业今后将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
一边是“打压”,一边是“保护”。
当市场的无形之手无力改变中国水泥市场一盘散沙的局面时,政府的有形之手就有所行动了。中国水泥杂志社主编张建新对《经济》表示,今年国家对水泥行业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大型企业,以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压的是淘汰落后产能,以加快技术升级。
“保”“压”之间,显露的是2007年中国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主题与动向。
市场回暖
水泥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国家过剩产能围剿战后,产能仍然超过了12亿吨,“十一五”产量控制目标几乎提早四年突破。
在计划经济年代,这将是绝好的头条新闻选题。但在今天,一切都改变了。
从2005年起,水泥业和钢铁、煤炭业一并被国家列为产能过剩的产业,成为宏观调控重点监控对象。去年4月,在北京水泥厂举行的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预测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将控制在12.5亿吨左右。不料,该控制目标一年之后几近突破。
张建新对此并不惊讶,他解释说,当时国家发改委制定水泥业“十一五”目标时,假定全国GDP增速是在7%左右,而2006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0.7%。国家宏观形势持续走好,刺激了水泥需求的增长,这才是导致水泥产量“十一五”目标提早实现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7年市场对水泥业需求依然强势增长吗?张建新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铁路公路建设提速、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因素将拉动今年水泥产量更攀新高。
2007年,中国大地看起来仍然是个巨大无比的建设工地,无数的高楼、铁路、公路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中。
今年初铁道部宣布了一项庞大的计划,“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将完成投资1.2万亿元,建成新线1.7万公里,比“八五”、“九五”、“十五”的总和还多。
来自公路方面的建设计划同样气势恢弘。交通部确保今年底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000多公里的收尾建设任务。全年将累计新建高速公路5000公里以上。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将为水泥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今年,农村公路建设将掀起新高潮,国家计划今年内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据测算,要达到中央提出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一五”全国共需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
房地产市场的强劲增长同样不可忽视。
据了解,房地产占水泥需求总量的比重超过两成。2007年国家对于中价房、经济适用房、小面积住宅、新农村住宅却将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这些对于水泥行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销售形势预期走好,也刺激了水泥业利润的提升。从2006年3月起,全国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逐月上升,张建新预测该增长势预计将延续到2007年底。
2007年水泥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量将下降,供给过剩的压力也大大减轻,
2004年以来,在国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下,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2006年水泥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到300亿,继续维持负增长态势。
鉴于国内水泥生产线一年到一年半的建设周期,张建新表示,目前我国水泥工业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在今后的3年至5年内,我国经济的增长将对水泥需求产生持续的拉动,水泥行业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实现双增长。
向落后产能宣战
中国水泥总产量已经连续十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这些落后水泥窑生产出了全国一半的水泥。而在之前,落后水泥的市场份额还要巨大。
“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水泥业的心病。”张建新感叹。
用这些落后设备和工艺生产每生产一吨水泥,相对于采用新型干法技术在生产过程多耗费了几乎一倍的煤炭,而且它们的质量也同样相形见绌。
最近两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更为节能、高效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比重快速提高。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到了2006年这个比重提高到了二分之一。
此间,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2003年起,国家开始屏弃传统“一刀切”的办法,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采取有“保”有“压”的政策,对水泥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大项目,中、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至少也要在日产2000吨以上,其目的就是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水泥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也助了国家宏观调控一臂之力。
“水泥企业在限期内主动拆除机立窑,窑径在3米及以上的给予50万元拆窑补贴、3米以下的给予40万元补贴,早拆补足,晚拆少补,逾期不补。”2005年初,浙江省湖州市出台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水泥机立窑的淘汰速度。两年之后,该市境内所有的水泥机立窑都已全部拆除。
据悉,国内一些水泥生产大省已经制订落后产能淘汰时间表。浙江省和河南省计划在2007年底淘汰全部落后水泥生产线,湖北、河北、天津和海南的最后期限则划定在2010年。
全国的速度不尽一致。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尽管各级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关闭小水泥,但相当数量的小水泥窑实际上明关暗开。湖州经验在这里缺乏实施的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财政吃紧,要想让当地政府拿出一笔专项补贴款来拆除机立窑,实在是勉为其难。
“只要能赚钱,落后小水泥就不会轻易倒闭。”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贺国文分析师向《经济》表示,在一些地方,小水泥甚至还是纳税大户。拆除了小水泥,当地政府无疑自断财路。
市场就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了。
两年前,国内大批落后小水泥就曾领教过市场的巨大威力。
2005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明显下降,水泥行业陷入低谷。当年新型干法产能增长迅猛,产能集中释放,而落后生产工艺未能及时淘汰,一时产能严重过剩。大型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竞相压价,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混战。不少采用落后技术的中小水泥企业倒闭。
贺国文表示,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会带来局部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市场竞争加剧,水泥销售价格大跌,导致大批企业亏损。
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部分倒闭的小水泥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于是在很多地方,你又可以看到浓烟滚滚的机立窑在开工作业。
市场需求的波动,让小水泥长期在生死线上浮沉。
重点企业成长之烦恼
2005年的惨淡经营也使许多中小水泥企业刻骨铭心,水泥龙头企业显著的规模效益又使这些困难企业惊羡不已。做大做强是水泥业惟一生存法则——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
通过大型先进企业兼并重组落后小水泥,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手段。
《政策》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大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小企业改造为水泥粉磨站,使其转变为水泥生产链中的一环。
这样的做法,既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又达到了控制水泥总产量的目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必须要与布局调整和企业重组相结合,在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发展。防止借调整结构之机,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扩充产能,形成所谓的“高水平盲目建设”。
这次入选水泥业国家队名单的60家大型企业,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力军。
但是,这60家大型水泥企业,其“大型”头衔也是相对于国内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而言。拿到国际上,它们还是小块头。资料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
大型企业规模上不去的背后当然另有苦衷。
“缺乏资金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贺国文道出了其中的隐情。
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金融部门对水泥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长期贷款一律不借,而短期贷款禁止用于并购。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水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即使像海螺、山水和华新这样的龙头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60%以上。
贺国文表示由于企业自有资本比例太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受资金的制约,众多水泥企业不仅失去扩张机会,还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
缺乏资金会让兼并重组沦为空头口号。
2006年国家颁布的《意见》、《政策》和《规划》这三项水泥业纲领性文件,从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为这60家企业扫除了政策障碍。
政策的藩篱拆除了,而企业依然债台高筑。
外资入局
“水泥企业高负债经营很正常!”海螺集团企业发展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经济》表示,负债经营是水泥业的行业特色,高额的负债率并没有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让他感到不习惯的是另一件事情。他向记者抱怨,国家明确了60家重点扶持的水泥业水泥企业后,在同一政策起跑线上,海螺集团的身边多出了59个同行。而在此前,能够和海螺享受同样优惠政策的企业屈指可数。
独占市场是所有企业的梦想,而水泥行业恰好具有区域垄断特质。
贺国文表示,水泥行业理想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扩大规模,取得区域垄断优势,获得区域内一定的定价优势,从而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行业周期性变化带来的盈利不稳定性。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区域骨干企业:作为行业老大的海螺集团牢牢控制着华东市场;华新集团占领了华中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中联、太行、冀东三大集团瓜分了华北市场;西北市场由天山和祁连山集团共同主导;台泥和华润分食华南市场;西南地区则由四川双马集团垄断。
但是外资进入之后,中国水泥业格局悄然改变。
2006年,水泥行业外资并购风起云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摩根士丹利和IFC投资海螺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豪西盟控股华新水泥;摩根士丹利收购山水集团股份;海德堡收购辽宁工源水泥、参股冀东水泥;爱尔兰CRH参股亚泰水泥、收购黑龙江小岭水泥;葡萄牙西姆泊Cimpor收购山东榴园水泥;英属维尔金群岛Wealcity公司携手G海螺入股巢东股份……
外资涌动中国水泥市场,并非一时冲动。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分析到:目前中国水泥产量已占全世界的45%,跨国水泥企业若想主宰世界水泥市场就必然要进入中国;《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使发达国家对水泥的环保等方面要求提高,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受能源价格上升影响,水泥生产成本提高,而中国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建设成本都是全球最低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金融资本期待人民币升值,在汇率变动中狠赚一笔。
据了解,国际前五名的水泥公司占领了除中国以外的全球水泥市场一半的份额。上海国金证券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水泥行业2007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认为,从全球水泥业的并构历史看,并构目标市场的选择总是趋向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然后通过提供集中度保证价格稳定。鉴于中国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加之国内水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并购双方一拍即合。
全球水泥行业的并购中心正向中国转移。目前进入中国水泥业的外资主要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类。豪西盟、拉法基、CRH、海德堡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为产业资本的代表,它们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集团(IFC)则代表了金融资本逐鹿中国水泥业这块全球最大的市场。
2006年,外资在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水泥区域市场都先后完成了布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拉法基并购四川双马后,在西南市场形成了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西盟在成为华新水泥的最大股东后,基本上相当于垄断华中区域市场。《年度报告》预测,2007年参与国内水泥业并购的外资公司和机构将增多,并购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国家会坐视水泥外企利用结构调整机遇做大做强而不顾吗?
对此,《产业政策》早有明文规定,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水泥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超过1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以上的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显然,国外水泥想在中国肆意兼并重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或曰外资垄断中国水泥市场显然为时尚早。
尽管如此,外资的进入,为国内水泥兼并重组格局再添变数。
贺国文表示,2007年我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将向纵深发展,进入到兼并重组阶段。一方面,国内水泥龙头企业对目标市场周边的中小水泥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联合”,以期进一步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外资水泥巨头在国内水泥市场积极布局设点,对水泥企业兼并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水泥行业的渗透加大。
对于面临结构调整的中国水泥行业来说,2007年注定不会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