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2个病例,均行16排CT平扫、增强及CT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根据Shamblin分型,Ⅰ、Ⅱ、Ⅲ型分别为6、3、3例。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10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能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较少见的颈部肿瘤,也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1]。其生长缓慢,多为单侧,女性多见。颈动脉体瘤绝大多数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少数可位于颈部其他大动脉周围。CBT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是40~60岁年龄组最多见[2]。多中心起源病例并不少见。CBT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3]。
  多层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在诊断颈动脉体瘤中具有明显优势。收集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颈动脉体瘤资料,对其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表现特点。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3.5岁。临床上由发现肿块至就诊时间1~9年,肿块11例为单侧,1例为双侧,右侧8例,左侧4例,质地较软或中,无压痛或轻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可。9例以“发现颈部无痛性肿块”就诊,2例以局部疼痛,咽部不适,1例以耳鸣、头晕、视力模糊就诊。查体:患侧颈部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扪及类圆形肿块,界限清楚、可移动,可触及搏动, 8例闻及血管杂音。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 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采用头先进扫描体位,8例常规作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层厚2.5mm,螺距0.56:1,扫描速度0.6~0.8秒/转,扫描视野18~20cm,重建厚度1.25mm。扫描条件:电压120~140KV,电流240~300mA。用高压注射器从手背或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100~120ml,注射速度为3.5~4ml/秒;动脉期:开始注射造影剂到开始扫描的时间为17~19秒,静脉期:开始注射造影剂到开始扫描的时间为29~32秒。
  图像重建方法 将12例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CT原始数据进行1.25mm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1等工作站,分别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多平面曲面重建(M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容积重建(VR)等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高级血管分析软件及原始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根据肿瘤形态Shamblin将颈动脉体瘤分为3型[4]:Ⅰ型为肿瘤未包绕动脉,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鞘内,可安全剥离;Ⅱ型为肿瘤未包绕动脉,粘连多,但可外膜下剥离;Ⅲ型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生长,将血管包裹,难以完全切除。本组Ⅰ、Ⅱ、Ⅲ型分别为6、3、3例。
  常规CT表现?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平扫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圆形或卵圆形,边缘较清楚、无明显钙化。10例瘤体肿块较大,直经约为3~6cm,咽旁间隙可受压变形、前移,2例直径约2cm。动脉期瘤体肿块呈斑片状明显强化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瘤体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动脉期,伴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影。
  血管三维重建显示?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容积重建(VR)能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颈内外动脉受压推移分离移位,可包绕、侵蚀颈动脉,颈内动脉弧形推向外后方,颈外动脉向前内方,分叉间距增大,呈“高脚杯征”,并可清楚显示肿瘤滋养血管及表面多发迂曲小血管影,滋养血管多来自颈外动脉。同时能清晰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讨论
  颈动脉体瘤是发生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临床上较少见。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常常容易误诊为颈淋巴结肿大、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颈部神经性肿瘤等疾病。以往诊断颈动脉体瘤主要依靠DSA,但属创伤性检查,且只能显示血管内部情况,未能评估观察肿瘤情况。随着MSCT的出现,无创性CTA检查已逐渐被广大临床医师所采用。
  1、颈动脉体瘤概述
  正常颈动脉体是一个细小的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粉红色组织,平均体积约为0.6cm×0.4cm×0.2cm,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外鞘内,颈动脉体在胎儿时期逐渐长大,至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其供血主要来自颈外动脉,血液通过咽后和舌静脉回流。颈动脉体瘤又名化学感受器瘤,是一种少见的颈部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肿瘤生长较慢,血供丰富,主要来自颈外动脉,以单侧发病居多,双侧少见,长期以来认为慢性低氧症是本病的主要病原因,导致体内血液成份改变,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最终形成肿瘤[5]。颈动脉体瘤多为良性,也可为恶性,具有局部侵犯性和转移倾向,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诊断后应尽早手术切除治疗[6]。由于临床上不易与颈部该区域其它占位性病变肿瘤相鉴别,因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由于颈动脉体瘤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手术涉及颈动脉和多组颅神经,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前了解肿瘤的血供、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Shamblin分型颈动脉体瘤可分为三型:Ⅰ型为肿块较小,仅与颈内外动脉相贴;Ⅱ型肿块为中等大小,部分包埋颈内外动脉,可以行血管外膜下切除;Ⅲ型肿块体积较大,包埋颈内外动脉;受累血管需部分或完全切除。治疗方案的制定与Shamblin分型密切相关。ShamblinⅠ和Ⅱ型可直接手术切除,而Shamblin Ⅲ型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多[7],可先进行血管栓塞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   2、MSCT在颈动脉体瘤中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体瘤CT表现为: (1)肿瘤特定的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呈圆或纵向长梭形,本组CT、MRI表现显示肿瘤边缘均较清晰,这种影像表现符合良性肿瘤的生长特点。(2)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动脉期增强图像肿瘤强化非常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延迟期图像强化仍较明显,呈均匀强化。本组3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者延迟期对比剂完全充填也呈均匀强化,表明肿瘤内部无坏死灶。肿瘤强化的CT表现反映了肿瘤内部血管结构的丰富程度,符合该肿瘤具有丰富血管结构的病理特点。(3)颈动脉分叉角度开大,CT后处理技术如容积再现(S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等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及颈内外动脉受压、推移形成的“高脚杯征”。CT后处理图像可以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向、内部特征及边缘形态,为轴面图像补充更多的诊断信息,并能更进一步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本组12例颈动脉体瘤CT检查定位全部准确, 10例定性正确。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不仅技术简单、扫描速度快,而且在显示细小血管及评价血管壁等的改变方面优于MRA。
  总之,MSCT具有具有扫描范围大、速度快、轴位分辨率高、可联合应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等优势,对颈动脉体瘤的定位及定性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同时,综合利用VR、MPR、MIP等后处理技术能从多方位、多角度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为术者提供了病变形态、长度及与周围重要动脉分支立体关系等详细资料,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Sajid M S, Hamilton G, BakerD M. A multicenter review of carotidbody tumourmanagement[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 34(2): 127-130.
  2. Sankar N M,Munene J,Arumugam S B,et al. Benign carotidbody tumor presenting with Horner's syndrome,a csae report.Tex Heart Inst J,1996,23:180-182.
  3. van den Berg R. Imaging and management of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s. Eur Radiol,2005,15:1310-1318.
  4.Shamblin W R, ReMine W H, Sheps S G,et al. Carotid body tumor(chemodectom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ninety cases[J]. Am JSurg, 1971, 122 (6): 732-739.
  5.王文平,徐智章,丁红,等.颈动脉体瘤的灰阶超声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8,14:254-256.
  6.Knight TT Jr, Gonzalez JA, Rary JM, et al. Current concepts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otid body tumor [J]. Am J Surg,2006, 191: 104-110.
  7.Plukker JT, Brongers EP, Vermey A, et al.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 [J]. Br J Surg,2001, 88: 1382-138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新血宝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亚铁,观察组患者给予新血宝胶囊,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8.57%,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4.28%,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6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对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风险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治疗,确诊为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患者120例,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单一感染组73例,混合感染组47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比较研究。结果:通过分析HPV单一感染与混合感染高危型亚型分布主要是以16型为主,所占比例为35.62%、25.53%,通过分析,高度鳞状上皮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与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关键词 :胆道再次手术;原因;处理  肝脏胆道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对肝胆疾病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不全面,或手术处理不当均可导致患者不得不行胆道再次手术。本文探讨胆道再次手术发生的原因、诊治特点和处理等多方面问题,尽力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发生。  一、材料和方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HA)和钛板在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接受PFNA治疗的),对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在手术过程中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骼愈合时间、Harri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78例,平均年龄68.5岁。手术时间为4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12例采用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5例中脾囊肿9例,脾转移瘤3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及脾脏包虫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对于肿块的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清楚显示。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诊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ForceTriad?能量平台系统LigaSure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科自2009年3月开始使用ForceTriad?能量平台系统LigaSure行各类腹腔镜手术共317例,其中食道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138例,阑尾切除术52例,胃间质瘤切除术48例, 胃袖状切除术22例, 胃癌根治术18例,胆囊切除术联合妇科手术16例,部分结肠切除术15例,全结肠切除术8例。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法在治疗成人肱骨下1/3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50例肱骨下1/3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骨折位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9±1.7)个月;治疗优良率84%。术后除2例患者发生桡神经损伤外,其他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随访期间无明显内固定松动、关节粘连等情况。结论:
期刊
摘要:探讨骨科跟骨关节的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措施,总结经验的同时掌握先进的方式,对疾病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具体总结情况如下.  关键词:骨科 跟关节骨折 手术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骨折中关节内骨折约占75%,通常认为其功能恢复较差。近年来,我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涉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51例54足,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林霉素缓释片的三联疗法,加用复方谷氨酰胺颗粒保护胃黏膜,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据统计分析看来,胃溃疡70例,50例愈合,总有效率为95.1%,对应的愈合率为77%;十二指肠溃疡90例,80例愈合,愈合率为88.9%,对应的总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比研究常规超声与钼靶对腋窝淋巴结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给予常规超声与钼靶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0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证实良性淋巴结350例(70.0%),恶性淋巴结150例(30.0%),常规超声检查良性淋巴结符合率为99.4%,恶性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