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尧告村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的一个行政村,坐落在海拔1938米的摩天岭下,是苗、瑶两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农耕村落。“尧告”一词由苗语相近语音的“徭禞”简化而来。“徭”即尧告村始祖的名字,“禞”是边缘的意思,尧告村的位置在杆洞乡的边上,与贵州交界。全村现有19个自然屯(田边、大寨、江边、培苗、大冲、培同老寨、培同新寨、周口、上周理、下周理、成降、大塘、乌交、乌飞1、乌飞2、乌戈、大朝、培翁、乌德),共有35个村民小组,745户人家,3276口人。有史以来,尧告人就以大山为依托,以土地为根本,向大自然索取,从土地里求生。虽然这个村寨历经改朝换代、社会变迁,但因风气阻隔仍保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中,尧告人形成了特有的语言、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精神特质。我对尧告村苗族生产生活方式专题的研究、拍摄,是运用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全面、系统、完整地记录尧告这一村落的生产、生活,民族、民俗文化等民俗事象,并把它作为一个社区空间来观察、研究,把它放到一定阶段历史过程来把握,作为一个影像工程来实施,从2000年开始,计划用十七年时间进行影像和资料的采集、整理,或建立起影像方志,或举办图片展,或集结成集,为一方百姓树碑立传,努力传播、保留民族文化,留下人類记忆。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系主任、视觉评论家刘树勇教授,给予这个项目悉心指导。他在纪实摄影方面传达了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纪实摄影可以有社会学、人类学的导向,可以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和思路,用历史文化为支撑,以人文地理图像志的形式呈现;作为社区(传统村落)空间影像描述和研究的专题,必须做到完整性、系统性才有意义。我曾经疑惑过,尧告村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没有很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缺乏典型性,专门拍摄有没有意义?刘树勇教授的话给我很大鼓励,“越是普通的村庄,越是不典型,就越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西南大部分村庄都是这种状况,这类影像记录不能采取抓典型的方法进行。”他看了我一组苗寨的照片,认为不错,引导我按照人文地理图像志的形式,深入拍摄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一个传统苗族村落尧告村,肯定我拟定的拍摄计划方案。做这个专题,我首先跳出摄影的藩篱,纠正那种为摄影而摄影的偏向,了断一味追求摄影的表现形式的炫技情结,把摄影作为获取影像的手段和工具,为历史、文化的探寻和研究的主题服务。
在具体着手这个项目时,我的工作方式和拍摄过程如下:
1.学习有关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知识,阅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等著作,尧告村归属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志。
2.了解和学习乡村(社区)研究的方法,田野调查方法,调查、统计方法。
3.先交朋友后拍摄,先了解熟悉情况后拍摄,在研究中拍摄。
4.长时间驻村持续性观察,随时拍摄,在与苗族同胞共同生活中拍摄,在生活中拍生活,拍常态性的民俗事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5.应用平实的描述性语言,尽可能全面、系统、完整地予以客观的影像记录和文字叙述,保持其原汁原味原生态,不搞人为的整景。
6.表达方式上要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具有立体感、纵深感。要突破摄影人囿于照片拍摄,不事文字的积弊,用翔实、充分的文字,弥补图片无法表达的民俗事象内容,讲述背后的故事,贯穿历史和现实。
这个项目最早的照片拍摄于是2000年,从2008年起,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更理性、更系统、更专注。我在患尿毒症的情况下,仍和爱人魏怀宁一年前往尧告村一两次,住在好友韦耀方家的老木楼。由于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构架和线路图,操作起来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又由于每次在尧告村一待就是十来二十天,甚至是三十多天,可以慢工出细活,从容不迫、循序渐进地展开活动,可以有大量时间现场观察、交朋结友、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可以掌握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各种信息,24小时全天候随时投入工作。按计划,我对尧告村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全面调查了解后,采集的大量信息和影像,分为地理与气候、起源与发展、族群与迁徙、语言与语法、体貌与体质、民情与风尚、贫困与帮扶、组织与管理、民居与建筑、水电与交通、文化与教育、医疗与卫生、崇拜与禁忌、节日与庆典、婚姻与家庭、生育与满月、丧葬与超度、饮食与制作、服装与饰品、种稻与管收、造林与营销、畜牧与种养、商业与经营、捕猎与采挖、追求与期盼等26个章节,草拟了《尧告村—中国西部山区少数民族村落的一个样本》8万字的文稿,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并按此分类选择、组织专题,目前这个专题仍在进行中,虽然拍摄量没以往多。同时收录村主任日记、族群族谱、村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村民分田账本,还有土改和合作化历史资料、人民公社时期经济活动有关资料、票据等。让尧告村的历史和现状的信息更加丰富、完整和系统,具有纵深感和立体感,成为人文地理图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