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上海,豪雨连绵。9月2日中午,记者站在上海浦东张家浜的一条桥上,雨中眺望张家浜,但见河水清清,有人正冒雨游泳,河中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嬉戏。自20年前治理后至今,张家浜一直保持着河水常清,也打破了一些河道“晴天水清雨天臭”的宿命。
张家浜,浦东生态形象
水体清澈透亮,杂花草树碧绿,商家星布沿岸,如今的张家浜,不仅是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条生态景观河道,成了浦东的生态形象,还是野趣盎然的居民休闲娱乐之地。
站在张家浜河畔,章永泰回忆起20年前看到的情景。
20年前,张家浜是一条“臭”名远扬的垃圾河。各种垃圾沿河道随意堆放,蚊蝇滋生,河道水体呈黑臭状态。当地居民说:“一只癞蛤蟆跳进去,20分钟后还没上来的话,肯定是(毒)死了。”
1999年12月,为迎接APEC会议,上海浦东新区启动张家浜水质治理,由章永泰及其团队具体实施。经过45天治理,张家浜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
章永泰,上海佛欣清大河道治理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环境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水污染治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1997年至今,章永泰先后成功治理河(湖)项目271个,张家浜水质治理仅是其中之一。
一不小心成了河道治理专家
章永泰对河流治理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在水域治理方面,1949年出生的他,在业界累积了崇高的威望。
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章永泰坦言,自己是“一不小心进入河道治理领域并成了专家的”。
走上治河之路,与章永泰的一段异国经历有关。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的横滨河也是以脏臭出名。经过4年多的治理,横滨河水质明显改善,河道也干净整洁了。横滨河巨变,让留学日本的章永泰暗下决心:学习河道治理技术,将来归国效力。
1997年,章永泰终于迈出河道治理第一步。
这一年,世界银行贷款200亿元,支持上海市治理苏州河。得知这条新闻时,身为上海人的章永泰难掩心中激动。
苏州河治理是我国第一个流域治理科研项目。1996年,上海市政府成立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开始实施一期工程,系统地进行苏州河环境整治。至于如何治理,当时参与该项工程的各方人员,也找不着北。
1998年,章永泰成立佛欣河道治理有限公司(上海佛欣清大河道治理有限公司前身)参与苏州河下游支流真如港的治理。为了摸清情况,章永泰沿着真如港来来回回“走了一个春节”。
经实地考察,章永泰大胆地提出将“桃浦—真如港”作为苏州河水体治理的一个天然旁通,通过东侧的真如港泵闸控制引水和排水,让两条支流在地球物理作用下,并辅以生物栅、曝气充氧设备、植物浮床、投加高效微生物菌剂等综合措施,在自然循环中改善水质,达到治理目标。
历时3年8个月,治理后的苏州河支流真如港从根本上改变了黑臭状况。“通过净化处理后,真如港的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可直接灌溉或用于景观用水,已经适合鱼类生存。”章永泰说。
通过苏州河支流真如港水质就地净化旁通处理工程,章永泰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佛欣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后来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因苏州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章永泰斩获了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年后,已逾古稀的章永泰,仍情牵苏州河治理。苏州河被上海人称为母亲河,53.1公里河道穿城而过,流域有木渎港、东茭泾、西虬江、走马塘、桃浦、真如港、彭越浦、新泾港、新槎浦等九条支流。眼下,苏州河治理即将进入第四期。让苏州河水质达到张家浜水平,是苏州河两岸群众的期盼。从真如港治理开始,章永泰即苦心思考反复试验,攻关了20余年,时刻准备着,拿出自己的专利秘笈,愿以河道保姆的担当,用签约河湖管家模式,使河道生态系统实现自然平衡,让苏州河治理后不反复,水质常年保持鱼翔虾跃、人可游泳的状态。
把河流当成一个生命体
抽干河水、水泥封底、换注清水……
在章永泰看来,常见的这种治理河道的方式或许短期有效,但难以让治理后的水质保持持久,主要是因为水泥抹底隔断了河床的生态联系。
人类要敬畏自然,把河流及湖泊当成一个生命体,通过生态修复,提高其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施策,流域治理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谈及河湖治理理念,章永泰认为,必须全流域联动治理,彻底修复全流域河道及湖泊生态系统,才能防止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将每一条河流或湖泊视为独立的生命体,这意味着每一条河流或湖泊都有其特殊性,治理方案也必须一河(湖)一策。
2003年4月,因苏州河治理闻名业界后,章永泰被有关部门请到北京参与什刹海水域治理。
作为北京城中心著名的城市内湖水系,什刹海由西海、后海、前海等组成。从2001年夏天开始,什刹海绿藻暴发,水层表面漂浮大量水华,既严重影响旅游景观,也使水體变质发臭。
“因缺水,什刹海像一湖死水一样,几乎不流动。几百年来,各种沉淀物在湖底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生态。湖底植物消失殆尽,水底生态呈现荒漠化。”章永泰回忆说。
和苏州河不同,北京什刹海水域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之大,超出了章永泰想象。“当时,一度为此犯了难,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
经过对什刹海水底不同区域污泥采样研究,章永泰发现,即便在被污染的极端环境下,仍有存活的微生物。他从中找到了生态修复的钥匙,即对可用于水质治理的土著菌群进行培养复种。 用微生物复种、充氧曝气、底泥处理等技术对水体、底泥进行净化治理,两年半后,什刹海水质总体恢复,并达到Ⅳ类水质,从“藻类浊水型”水体成功转变为“草类清水型”水体。
章永泰说,从来没有白白付出的辛苦。什刹海水域治理成果被列入国家的863计划,技术成果论文被SCI采用发表。
实践出真知。20余年河湖治理积累的经验,让章永泰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在河湖治理理论上,认识也不断深化。“河流治理与给病人治病类似。中医冶本,西医治表。”在他看来,要将河湖看成一个生命系统,通过综合施策“治本”,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期待尽快创立河湖治理标准
谈起河湖治理,章永泰有说不完的话。
从黑臭水体治理、水体蓝藻水华预防与控制、城乡河道水质改善,到污染水域生态重构、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饮用水源地及污染削减,再到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和水域生态资源保护……
章永泰珍藏着271份底泥样本,见证了他在过去20多年间成功治理的271个河道流域水体。在参与苏州河治理时,曾有一家知名外国企业意图重金收购底泥样本,被章永泰断然拒绝了。
他说:“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环境复杂多样,水底生物千差万别。而通过这些底泥样本,便可获取相关水域的流量、污染物、微生物等数据。这些数据也是国家战略资源。”
作为一位河道治理专家和实践者,章永泰见证了我国水源治理的历程。2015年4月,国家发布号称史上最严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河道治理迎来机遇期。
河湖污染治理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如河道治理后,出现晴天不黑臭,雨天黑臭;有些城市虽然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很高,水体却依然黑臭。这些难题,已经被章永泰攻克了。
在章永泰看来,河道治理相关标准的缺失,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目前,当务之急是完善标准。”他建议,“在国家标准出台之前,可以考虑先行出台河道治理的企業标准,乃至行业标准。”
除了标准缺失外,抗生素等滥用带来的水源污染问题,也让章永泰忧心忡忡。他呼吁有关部门站在百姓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台法律法规,禁止在河湖水体中滥投抗生素等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