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与日本的“新天皇”导演北野武,在他们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各自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
关键词: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后现代电影;“拼贴”
作为这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电影形式,暴力电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影片本身的残暴血腥,令人血脉贲张;其内在所表现的深层含义,也引人深思。这些血腥暴力的镜头触碰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1]电影中的暴力主要通过视听元素将暴力的多种形式具象化,如直观的暴力——子弹扫射、刀剑乱飞、鲜血四溅等等;隐性的暴力——画外音的哭喊、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结果呈现、通过杂耍剪辑技巧形成的暴力联想等等。被视为“痞子”或“鬼才”的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将暴力鲜亮而直白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堪称“忧郁蓝调”的日本导演北野武,则把暴力简约而省略地渗入到观众的内心。
北野武喜欢自编、自导、自演,作品比较感性,多是讲述主人公如何为了生存而奔命,对话不多,对主人公的内心与现实的碰撞有着细腻的描写。北野武的电影大都生活化,使观众融入到剧情中,产生既害怕发生暴力又能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且希望主人公最终用暴力解决一切的复杂心态。“到了九十年代后半期,以冷酷著称的北野武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增添了一丝伤感”[2],《花火》就是此类型的代表作。《花火》中西佳敬极度求生却毅然迈向毁灭:极大的心理压力促使他去抢劫银行,为的是带妻子逃亡并过宁静安详的生活;而生存过程中的暴力摧残着他,走投无路时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这一切。前者是“花”,后者是“火”。北野武的作品能让观众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由自主地理解并且支持主人公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在剧情和感情的处理上,北野武的民族气息比较浓郁,充分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族关怀。观众可以在北野武的电影中获得一种虚拟的快感。
“后现代语境中,电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手中成为娱乐与刺激感官的电玩游戏。”[3]昆汀的作品就更富画面感和刺激性。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由昆汀设计的犀利的对白和老练的剪辑,会让你喘不过气来。黑色电影中的硬汉人物(只在《杀死比尔》中硬汉是个复仇新娘)、香港电影中暴雨般的动作设计、中国功夫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和残酷现实的组接,以及日本动漫中的人物造型,都像游戏般杂糅在一起。在《杀死比尔》中,日本女人小时候的残酷经历是用动画的形式进行表现的,如此一来画面形式得到丰富,暴力气息也非常浓厚,从而可以使观众脱离现实去体会人物的性格。昆汀的作品开篇总是让人无头绪,设下很多悬念吸引观众注意,让观众带着疑问跟着主人公往下走。正如1994年他的作品《低俗小说》,黑社会大哥马沙·华莱士被鸡奸后那段挥枪报复的场景和朱利斯在每次杀人前念的那段经文。描写朱利斯念经文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可以透视朱利斯的愤怒,发现他的内心;其虽然没有北野武的感情细腻,但是流畅而富有吸引力的情节设置,也体现出昆汀暴力构思的巧妙。
一、动作展现暴力
北野武曾当过出租车司机、喜剧演员和相声演员等,并活跃于电视及广播界,没有受过电影创作的专业训练,但是这些生活经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他电影的主题呈现多元化,有介乎黑帮和警察来演绎人性的沦陷(《花火》,1997),有穿梭校园和社会来探寻成熟的意义(《坏孩子的天空》,1996),有徘徊于大人和小孩间来寻找家庭的温暖(《菊茨郎的夏天》,1999),等等。“节制,或者称简约,是北野武电影中最为突出的风格。”[4]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花火》里,时而沉郁时而浓烈的色彩,大段沉默中突然爆烈出来的声响和那些绝望而深沉的情感表现,这些都是北野武式的简约暴力。《花火》这部电影整体节奏是缓慢的,北野武对暴力过程的表现比较隐晦,没有给观众太多直接性的暴力体验,而较重视暴力的结果,在细节上能更多地为观众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影片中西佳敬(北野武饰)与两个工人之间的打斗,导演是以影子的形式表现过程,直接用暴力结果的脸部特写镜头——鼻子被打出血——来刺激观众的视觉;西佳敬在看妻子时,打火机点燃的刹那,镜头马上切换到堀部中枪。导演跳跃式的剪辑,直接切入突如其来的暴力,给观众很强的感官冲击。
也是非科班出身的昆汀,其电影的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别具一格。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昆汀· 塔伦蒂诺作为风格独特的导演迅速成名。他擅长非线性叙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为传统的美国电影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他的暴力风格与北野武不同,更多地是表现暴力的过程,刺激观众的神经,商业气息非常浓郁。如《杀死比尔》(2003)中复仇新娘在冲绳大开杀戒,孤身一人与百人群战,导演多以中近景来表现暴力的过程,鲜血四溅,形成了一种混乱激烈的暴力场面;而暴力的结果,导演只用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满地尸体——来表现。这是一种逻辑上顺理成章的暴力结果,和北野武的突发性暴力的手法完全不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处理却比较简单。
二、色彩绘制暴力
北野武的电影语言很特别,一幅画、一张面孔、一瓣花朵、一片海都可以表现他的用意,都可能成为他电影中突发性暴力的铺垫或者转场。其中的色彩甚是特别。在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北野武不太喜欢张扬,不过分强调色彩,经常采用低饱和度的色调,充满阴冷、灰暗。因为强烈的色彩会使观众的视觉受到更多的刺激,更加地兴奋。恰恰北野武的作品不想突出暴力,只想在平淡的蓝调下陈述故事。同时低饱和度的色彩能折射出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也能让观众沉浸在影片缓慢的节奏中。这样也为突发性的暴力效果提供了反衬条件,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
相比北野武,年纪小十几岁的昆汀影片的色彩就极为丰富。昆汀作品中的暴力,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暴力,不带一丝隐晦地展现出暴力的过程,这样就必须注重视觉效果上的刺激。所以昆汀的影片色彩非常鲜艳,画面感很强,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高饱和度的黄色和红色在他的每部影片都着重强调。在《杀死比尔》中,女主人公最后一身黄色运动服与一群身着黑西服的日本黑帮打手色彩对比鲜明,异常扎眼。打斗场面的处理非常华丽:昆汀不仅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加强,高饱和度的色彩也使画面看起来比较杂乱;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四溅的效果,增加了情绪的紧张感和暴力的气氛。色彩制造出的视觉奇观让观众应接不暇。复仇新娘和阿莲的最后决斗,导演安排的是典型的日本“盆景”场景:白色的雪地、阿莲的白色和服、新娘的黄色运动服、犀利光亮的黑色武士刀、清澈的小桥流水……就是在这样安详而唯美的画面中,昆汀让阿莲的血迹印染了白雪。
三、音乐音响延伸暴力
在北野武和昆汀的电影中,音乐音响的运用都占有重要地位,不单是烘托气氛。北野武的配乐大多数具有现代感,但是民族气息也很浓,如《花火》中的主题曲是舒缓、优美而又略带伤感的。他用的主题曲让人能听到天空海阔,也能感受到暴风雨之前的寂静,这为他作品中突发性暴力的表现锦上添花。音乐动与静的结合有时非常突然,配合画面的突然性,给观众造成双重的冲击。在影片《座头市》中,座头市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这时音乐戛然而止,座头市调皮般地说了一句“即使我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见什么”。看北野武的电影,让人总能感觉到一种美,不管是暴力的复仇还是平凡的劳动、耕种,配上音乐,都有了一种艺术的效果。
昆汀的音乐运用范围比较广泛。从摇滚到民族,从古典到现代,他都会用在自己的影片中,这也形成了音乐的“拼贴”文化。在《杀死比尔》中,昆汀用了大量的音效素材为场景制造了惊悚紧张的色彩:抽刀、抹血的瞬间,还有新娘砍人如切瓜一般的音响效果、兵器间的摩擦碰撞等。在影片中,“加州山蛇”企图在医院暗杀新娘时的背景音乐和音效的运用极具魅力:本意是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的口哨,和悠远而恐惧的电子合成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不和谐感音调,加上节奏上的不和谐和走廊中光线渐暗所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沁入人心。昆汀用音乐把新娘的无助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运用连续的运动长镜头告知观众新娘还躺在床上,没有恢复知觉。窗外狂风暴雨的音效,使这个段落无须过多的言语,却烘托出一种暴力即将来临的气氛。
“动作片是以人或机械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与趣味来表达较基本的道德观以及大众心理的电影类型。”[5]表现暴力的电影主要的形式还是通过动作来呈现。北野武与昆汀·塔伦蒂诺都是暴力美学电影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在表现暴力的方式上、在突出暴力的语言中、在产生暴力的声效里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影片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是一样的。两位导演能有如此的佳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他们的矫揉造作,而是他们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和不断学习的结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观察和观察后的喷发。暴力电影也不全是为了展现暴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同时鞭挞黑暗,进而激发人们向往和平与光明的道德观念。从他们的电影中,我们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坚强,这也是暴力美学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大众心理。
注释:
[1]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日]田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王众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1页。
[3][5] 吕少勇:《血色拼图:〈杀死比尔〉》,《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4] 黄钟:《节制: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北野武电影创作手法窥探》,《浙江传媒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黑色电影;后现代电影;“拼贴”
作为这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电影形式,暴力电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影片本身的残暴血腥,令人血脉贲张;其内在所表现的深层含义,也引人深思。这些血腥暴力的镜头触碰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1]电影中的暴力主要通过视听元素将暴力的多种形式具象化,如直观的暴力——子弹扫射、刀剑乱飞、鲜血四溅等等;隐性的暴力——画外音的哭喊、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结果呈现、通过杂耍剪辑技巧形成的暴力联想等等。被视为“痞子”或“鬼才”的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将暴力鲜亮而直白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堪称“忧郁蓝调”的日本导演北野武,则把暴力简约而省略地渗入到观众的内心。
北野武喜欢自编、自导、自演,作品比较感性,多是讲述主人公如何为了生存而奔命,对话不多,对主人公的内心与现实的碰撞有着细腻的描写。北野武的电影大都生活化,使观众融入到剧情中,产生既害怕发生暴力又能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且希望主人公最终用暴力解决一切的复杂心态。“到了九十年代后半期,以冷酷著称的北野武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增添了一丝伤感”[2],《花火》就是此类型的代表作。《花火》中西佳敬极度求生却毅然迈向毁灭:极大的心理压力促使他去抢劫银行,为的是带妻子逃亡并过宁静安详的生活;而生存过程中的暴力摧残着他,走投无路时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这一切。前者是“花”,后者是“火”。北野武的作品能让观众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由自主地理解并且支持主人公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在剧情和感情的处理上,北野武的民族气息比较浓郁,充分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族关怀。观众可以在北野武的电影中获得一种虚拟的快感。
“后现代语境中,电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手中成为娱乐与刺激感官的电玩游戏。”[3]昆汀的作品就更富画面感和刺激性。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由昆汀设计的犀利的对白和老练的剪辑,会让你喘不过气来。黑色电影中的硬汉人物(只在《杀死比尔》中硬汉是个复仇新娘)、香港电影中暴雨般的动作设计、中国功夫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和残酷现实的组接,以及日本动漫中的人物造型,都像游戏般杂糅在一起。在《杀死比尔》中,日本女人小时候的残酷经历是用动画的形式进行表现的,如此一来画面形式得到丰富,暴力气息也非常浓厚,从而可以使观众脱离现实去体会人物的性格。昆汀的作品开篇总是让人无头绪,设下很多悬念吸引观众注意,让观众带着疑问跟着主人公往下走。正如1994年他的作品《低俗小说》,黑社会大哥马沙·华莱士被鸡奸后那段挥枪报复的场景和朱利斯在每次杀人前念的那段经文。描写朱利斯念经文的意义在于让观众可以透视朱利斯的愤怒,发现他的内心;其虽然没有北野武的感情细腻,但是流畅而富有吸引力的情节设置,也体现出昆汀暴力构思的巧妙。
一、动作展现暴力
北野武曾当过出租车司机、喜剧演员和相声演员等,并活跃于电视及广播界,没有受过电影创作的专业训练,但是这些生活经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他电影的主题呈现多元化,有介乎黑帮和警察来演绎人性的沦陷(《花火》,1997),有穿梭校园和社会来探寻成熟的意义(《坏孩子的天空》,1996),有徘徊于大人和小孩间来寻找家庭的温暖(《菊茨郎的夏天》,1999),等等。“节制,或者称简约,是北野武电影中最为突出的风格。”[4]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花火》里,时而沉郁时而浓烈的色彩,大段沉默中突然爆烈出来的声响和那些绝望而深沉的情感表现,这些都是北野武式的简约暴力。《花火》这部电影整体节奏是缓慢的,北野武对暴力过程的表现比较隐晦,没有给观众太多直接性的暴力体验,而较重视暴力的结果,在细节上能更多地为观众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影片中西佳敬(北野武饰)与两个工人之间的打斗,导演是以影子的形式表现过程,直接用暴力结果的脸部特写镜头——鼻子被打出血——来刺激观众的视觉;西佳敬在看妻子时,打火机点燃的刹那,镜头马上切换到堀部中枪。导演跳跃式的剪辑,直接切入突如其来的暴力,给观众很强的感官冲击。
也是非科班出身的昆汀,其电影的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别具一格。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昆汀· 塔伦蒂诺作为风格独特的导演迅速成名。他擅长非线性叙事,难忘的对白及血腥场面,为传统的美国电影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他的暴力风格与北野武不同,更多地是表现暴力的过程,刺激观众的神经,商业气息非常浓郁。如《杀死比尔》(2003)中复仇新娘在冲绳大开杀戒,孤身一人与百人群战,导演多以中近景来表现暴力的过程,鲜血四溅,形成了一种混乱激烈的暴力场面;而暴力的结果,导演只用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满地尸体——来表现。这是一种逻辑上顺理成章的暴力结果,和北野武的突发性暴力的手法完全不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处理却比较简单。
二、色彩绘制暴力
北野武的电影语言很特别,一幅画、一张面孔、一瓣花朵、一片海都可以表现他的用意,都可能成为他电影中突发性暴力的铺垫或者转场。其中的色彩甚是特别。在日本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北野武不太喜欢张扬,不过分强调色彩,经常采用低饱和度的色调,充满阴冷、灰暗。因为强烈的色彩会使观众的视觉受到更多的刺激,更加地兴奋。恰恰北野武的作品不想突出暴力,只想在平淡的蓝调下陈述故事。同时低饱和度的色彩能折射出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也能让观众沉浸在影片缓慢的节奏中。这样也为突发性的暴力效果提供了反衬条件,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
相比北野武,年纪小十几岁的昆汀影片的色彩就极为丰富。昆汀作品中的暴力,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暴力,不带一丝隐晦地展现出暴力的过程,这样就必须注重视觉效果上的刺激。所以昆汀的影片色彩非常鲜艳,画面感很强,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高饱和度的黄色和红色在他的每部影片都着重强调。在《杀死比尔》中,女主人公最后一身黄色运动服与一群身着黑西服的日本黑帮打手色彩对比鲜明,异常扎眼。打斗场面的处理非常华丽:昆汀不仅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加强,高饱和度的色彩也使画面看起来比较杂乱;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四溅的效果,增加了情绪的紧张感和暴力的气氛。色彩制造出的视觉奇观让观众应接不暇。复仇新娘和阿莲的最后决斗,导演安排的是典型的日本“盆景”场景:白色的雪地、阿莲的白色和服、新娘的黄色运动服、犀利光亮的黑色武士刀、清澈的小桥流水……就是在这样安详而唯美的画面中,昆汀让阿莲的血迹印染了白雪。
三、音乐音响延伸暴力
在北野武和昆汀的电影中,音乐音响的运用都占有重要地位,不单是烘托气氛。北野武的配乐大多数具有现代感,但是民族气息也很浓,如《花火》中的主题曲是舒缓、优美而又略带伤感的。他用的主题曲让人能听到天空海阔,也能感受到暴风雨之前的寂静,这为他作品中突发性暴力的表现锦上添花。音乐动与静的结合有时非常突然,配合画面的突然性,给观众造成双重的冲击。在影片《座头市》中,座头市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这时音乐戛然而止,座头市调皮般地说了一句“即使我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见什么”。看北野武的电影,让人总能感觉到一种美,不管是暴力的复仇还是平凡的劳动、耕种,配上音乐,都有了一种艺术的效果。
昆汀的音乐运用范围比较广泛。从摇滚到民族,从古典到现代,他都会用在自己的影片中,这也形成了音乐的“拼贴”文化。在《杀死比尔》中,昆汀用了大量的音效素材为场景制造了惊悚紧张的色彩:抽刀、抹血的瞬间,还有新娘砍人如切瓜一般的音响效果、兵器间的摩擦碰撞等。在影片中,“加州山蛇”企图在医院暗杀新娘时的背景音乐和音效的运用极具魅力:本意是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的口哨,和悠远而恐惧的电子合成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不和谐感音调,加上节奏上的不和谐和走廊中光线渐暗所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沁入人心。昆汀用音乐把新娘的无助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运用连续的运动长镜头告知观众新娘还躺在床上,没有恢复知觉。窗外狂风暴雨的音效,使这个段落无须过多的言语,却烘托出一种暴力即将来临的气氛。
“动作片是以人或机械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与趣味来表达较基本的道德观以及大众心理的电影类型。”[5]表现暴力的电影主要的形式还是通过动作来呈现。北野武与昆汀·塔伦蒂诺都是暴力美学电影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在表现暴力的方式上、在突出暴力的语言中、在产生暴力的声效里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影片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是一样的。两位导演能有如此的佳作,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他们的矫揉造作,而是他们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和不断学习的结晶。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观察和观察后的喷发。暴力电影也不全是为了展现暴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同时鞭挞黑暗,进而激发人们向往和平与光明的道德观念。从他们的电影中,我们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和人性的坚强,这也是暴力美学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大众心理。
注释:
[1]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日]田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王众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1页。
[3][5] 吕少勇:《血色拼图:〈杀死比尔〉》,《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4] 黄钟:《节制: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北野武电影创作手法窥探》,《浙江传媒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