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宁德 缘结两岸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haoyi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可谓是微言大义,儒、释、道三家对“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这些都是不见其形的抽象化概念。然而,“道”一旦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就变得真实、具体,比如“开门七事”之一的茶。可以说,茶道是集萃了儒释道三家一道一义的精华,它通过人们对茶的品饮来表现,是心灵的进化过程,亦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茶性如人性,其韵高致静,饮茶可宁静致远,进而渐入一天人合一,“之佳境:茶品如人品,宜精行俭德者,饮茶可陶冶情操,进而渐为“德高望重”之人。茶性尚静,茶品崇德,茶之道乃“宁静有德”之道。茶道之“宁德”与闽省之茶乡宁德,一也。游走青葱茶园、品味醇香名茶、展卷悠悠茶史,目之所及,皆道。
  茶有道,亦有缘。闽台犹如一母所生之二子,有着割舍不断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和法缘,当然,还有一脉相承的茶缘。茶情满海峡,茶缘结两岸。两岸茶之源、茶之植、茶之造、茶之具、茶之器、茶之饮、茶之事、茶之人,无一不承袭,无一不和谐。
  茶为饮,茶道宁德,茶为媒,缘结两岸!
其他文献
当今的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文化的声音,咖啡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文化营销成了近年来业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为什么要与文化搭上边呢?无数的案例证明,我们之前的4P策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面对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愈演愈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来吸引消费者,并形成消费者的忠诚度。那么,什么是品牌?论其本质,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没有文化做支撑,品牌
期刊
茶友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一定是茶,譬如发现哪家小茶庄的主人收藏有好茶,又或是在哪里蹭到好茶喝等等,淘得好茶便是茶友们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小茶庄里的好茶大有可能是店老板的私人珍藏并不轻易示人,能让店老板心悦诚服翻找箱底拿出好茶与之分享说明此人资深老练,应是茶中高手。  究竟如何淘得好茶,自话题抛出之后我们“三人行”栏目收到众多茶友的观点和心得,所以本期我们邀请来不同茶龄、不同喜好、不同职业的茶友
期刊
六堡茶,是马来西亚很多华人家庭习以为常的生活茶和祭拜祖先神明的拜神茶。自十八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大多华人祖辈从中国迁居到南洋一带时,都会把家乡的习俗携至当地,喝茶习惯就如此潜移默化地形成。  马来西亚锡矿业顶峰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锡矿场是六堡茶最大需求量之地,因为矿工们相信喝六堡茶有去湿、暖胃、消暑、解毒、除疾等功效。曾经,马来西亚每年进口六堡茶量达350吨,大部分被矿工们消耗掉,小部分去
期刊
相信,在大多数人眼中,负有“奇秀甲东南”之盛名的武夷山,奇峰峭拔,秀水潆洄,是一处绝佳的寻幽览胜之她。然而,在一些对茶情有独钟的茶人眼中,除了瑰丽多姿的风景可以流连,厚重悠远的历史可以追忆,还有那回味无穷的“岩韵”可以品味。  武夷岩茶,生于烂石,汲取了丹山的峻奇、碧水的秀美,赋予了它清奇的骨格与软润的花香,而“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便是它“岩骨花香”特质的最佳代表,
期刊
久居上海,能遇到一个安静的品茶地已是满心欢喜,更何况能找个园子喝茶,更是能令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朋友约我在桂林公馆喝茶,这个上海滩顶级会员制会所,坐落在漕宝路桂林公园正园中,解放前系上海滩传奇大亨黄金荣私家花园别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桂林公馆品茶。可以感知四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抚触到那些久远的历史故事。  推开丈二铜铸大门一进去就像走进了时空隧道,全然没了
期刊
春日最叫人心动的是什么?是和煦的阳光还是温暖的气候?应该是那缤纷满目的色彩无论是五彩斑斓的花朵,还是碧海蓝天的清澈,总是因为有一抹清新的绿色让它们更加可爱可亲。既然如此,这个春天,让我们把色彩搬上餐桌,留住一季的清新。    绿茶番茄饮    材料:绿茶2.0~2.5克,番茄50~150克。  制法:番茄洗净,用开水烫后去皮、捣碎,和绿茶混合置于杯中,加入开水和少许食盐调味即成。  本汤可作菜肴食
期刊
很喜欢“沉水扶香”这句诗,有一种森森细细的美,闲雅中有几许矜持,几许期待,很适宜近来心境。诗句间仿佛也散发着沉水的气息,在茶室里低回萦绕。  这几年似乎香文化很活跃,涌现出了许多采香人、贩香人和烧香人。这是件好事情,说明大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也要向高雅文化靠拢了。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目前生活条件下,烧香几乎等于烧钱,这些人忽视了中国当前的物质环境和人文背景,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期刊
时至今日,经过一代代茶道大师的传承,世世代代茶人的研习、了悟,日本茶道丰厚的内涵已经无可比拟,但却仍然偏重在茶之外。如果没有茶道具,日本茶道也就无从演绎。如果说,在中国茶事中,意蕴深长的茶器或独具匠心的茶席是对好茶相得益彰的陪衬,那么对日本茶道而言。茶道具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甚至成为举办一场茶会的目的,而非只是简单的用具。    搭配茶具——内在“和”之美    如同在家招待客人之前,主人都会
期刊
如同提起龙井茶人们就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西湖”二字、提起安溪就会想到铁观音一样,提起宁德红茶,人们会第一时间在脑海里闪现出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人们反应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因为它们都是历史名茶,是茶中的“大腕儿”,而且在茶市上,一经走俏,就有众多商家追捧。名副其实的茶品固然令人称道,但华而不实的所谓的“名茶”就不敢恭维了,它们还远不如一些名不见经传却有着名茶特质的茶来得“踏实”,就比如这款我前不久在
期刊
系事无限,而有迹可循。  茶之为饮·数以千年,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浪漫而言,正所谓“一片绿叶,五千年文化”。简约来看,大致是到汉后的魏晋时代,茶从药物和日常饮食中出落为一种富于意味的饮品;在那时,其意味呈现为一种“风流”——艺术化而有相当精神要求的生活方式。  有观点认为,中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可回溯至魏晋南北朝,那时候的茶饮方式,进入了称之为“烹煮饮用”的阶段。如果,以晋人杜毓的一篇《荈赋》为依据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