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要逐渐的增加,这样就扩大了我国电力系统建设的规模。而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着变换以及分配等电压的相关责任,也是发电厂把电力资源运送到各个用户之间的纽带。本文对变电站基础相关特点进行了简述,并且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290-01
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中,网络技术具备了更多的优势和特征,使其被运用带各个行业中。在电力行业中,网络技术的运用主要就是体现在智能变电站中,其是经过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把传统变电站存在的模拟信息转换成为数字信息,进而在电力输送时候进行信息的收集、输送以及处理等等。目前智能变电站技术还刚刚处于发展初期,对其运行进行维护管理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智能变电站技术存在的特征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变电站强调手段、强调功能和满足自身需求,而智能变电站更强调目的。在设备层面,智能变电站更强调智能一次设备概念,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与集成。在系统层面,智能变电站更具备“全网”意识,更强调满足电网的运行要求,更加注重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统一与协调。
1.1 智能变电站结构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结构中,智能构件与一次设备组成了过程机构,而其中智能构件是由合并单元、智能设备以及具体的终端3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电力输送与分配,其能够保障变电站安全和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管。而在间隔结构中是由控制、继电保护以及故障记录这三种设备构成,这个部分具体的功能是对通信进行维护,还有就是输出入和远程控制。最后就是站控层,这个部分是由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等组成,其具有着对整个变电站进行测量以及管控的任务,并且也对整个变电站运行给予了安全保障。
1.2 智能告警
在智能变电站中,装置的监管设备可以及时性的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监管,针对不正常运行的设备会进行及时的报告,进而对故障进行分析以及为处理措施提供参考。根据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情况,对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之后再总结,保障相关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被及时有效的处理。在智能变电站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直接性的材料参考,以此方便于维修人员可以正确性的解决故障。
2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的问题
2.1 安装与快速保护
在一次设备附近装置保护设备,其可以控制电缆数量,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当前存在着较为理想的操作方式,即为装置智能汇控柜。在对其进行装置的时候,要重视环境对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湿度在90%以及温度在25到75摄氏度中比较理想。若是环境存在不理想情况,则就要装置其他相关的复辅助设备,不过这样就会加大整个建设的成本,也会对以后的维护工作量进行增加。电子互感器在工作时一般要把信息在互感器中传输到保护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合并多个单元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增多操作的步骤,让整个传输的速度下降。除此之外,保护跳闸口需要装置智能终端。保障其能够快速的给予反应。和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中的光纤传输以及智能终端会延迟保护操作,依据实际情况,这种保护动作和传统变电站相比会延迟5到7ms左右。
2.2 可靠性与安全性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中,有源电子互感器设备内部要装置有源电子元件,以此对整个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这样就会致使设备可靠性下降。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温度方面,其会对光学传感器工作进行严重的干扰,让光纤间的接口处可靠性降低。高压电子互感器遭到高压磁场形成的干扰,从而导致了信号出现变形,对设备的運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设备管理工作
不管是传统或是智能变电站,在对其运行进行维护时,都要注重其中的重点,要清楚其中的主要与次要。在整个智能变电网中,电子互感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具备着光、电和机三种功能。智能电网中有着获得信号和信号传输相关的功能。在对智能变电站运行进行日常维护的时候,要重视对电子互感器的维护,其具体是要明确电子互感器外观完整性以及接线正常性等等,同时还要定期对电缆间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保障电缆间连接稳定并且完善。除此之外,各个仪表还要保障相关数值在规定范围中。要对互感器进行定期清理,保障外壳的卫生条件,查看其是否存在污渍以及裂痕等等。若是互感器产生异味,就要及时更换。
3.2 加强巡视和安全管理工作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中,其过程部分与间隔部分通常是使用光缆连接。这样能够增强设备间的耦合度,不过也会增加在退出二次设备时候对其他设备的影响程度,并且保护设备不能够运用硬压板,只是使用软压板加以保护。智能终端主要是进行收集与测控开关刀闸、设备保护等相关的任务,若是这个设备存在问题,就会对变电站运行进行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就需要对下面构件的维护工作进行增强。
其一是对后台机保护板以及出口压板进行检查,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在仪表上呈现的数值是否真实正常,看其是否是在规定范围中。其二是确保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以及网络交换机等等指示灯工作是否正常,其连接有无存在问题。其三是要检查室外智能终端箱密封性是否完好,有无进水的情况,在箱内湿度和温度是否是在正常规定的范围中。
3.3 软压板运行的维护
在当前的智能变电站控制终端中,很多运用软压板替代传统的硬压板,其是智能终端的最大变化,这种保护装置通常有3种不一样的运行状态,其分别是跳闸、信号以及检修。维护人员可以经过软压板对这三种状态进行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对软压板的维护有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是维护人员在监控后台进行软压板操作,在其运行之前,还要经过监控明确软压板的工作情况,在其运行之后,要经过监控对软压板运行状态实行核对。在通常情况下,维护人员不能够所以的对软压板状态进行变化,要确保软压板的稳定性能。其二是智能构件在正运行时,不能够进行检修,相关人员也不能够对该板实行操作。在对设备检修的时候,要退出该间隔,进而保护失灵的启动压板。其三是设备开关若是要在保护启用前,就要把智能构件的置检修压板取下。维护人员要在后台实行定值区的切换操作,在操作之前要经过监控明确定值相关区号,在完成切换之后,进行打印并且保证正确。除此之外还要对智能构件进行巡检与维护,其主要是保障设备运行正常和倒闸操作保持一致,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出正确的操作流程,并且根据这个流程对智能变电站进行管理和维护。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增加,电力系统的质量成为了人们重视的问题。而智能变电站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构成,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维护与管理有其的关键和重要性。目前的智能变电站是主要的发展趋向,这样就增加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在对其进行维护时也就存在了各种问题,这需要相关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相关经验,提升维护人员的职业水平,从而保障了智能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继而推动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贺洲强.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12,05:1-5.
[2] 楚开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J].电气技术,2014,07:100-102.
[3] 刘章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7:161-162.
[4] 肖梁.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8-130.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3-0290-01
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中,网络技术具备了更多的优势和特征,使其被运用带各个行业中。在电力行业中,网络技术的运用主要就是体现在智能变电站中,其是经过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把传统变电站存在的模拟信息转换成为数字信息,进而在电力输送时候进行信息的收集、输送以及处理等等。目前智能变电站技术还刚刚处于发展初期,对其运行进行维护管理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智能变电站技术存在的特征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变电站强调手段、强调功能和满足自身需求,而智能变电站更强调目的。在设备层面,智能变电站更强调智能一次设备概念,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实现一、二次设备的一体化、智能化整合与集成。在系统层面,智能变电站更具备“全网”意识,更强调满足电网的运行要求,更加注重变电站之间、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统一与协调。
1.1 智能变电站结构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结构中,智能构件与一次设备组成了过程机构,而其中智能构件是由合并单元、智能设备以及具体的终端3个部分组成,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电力输送与分配,其能够保障变电站安全和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管。而在间隔结构中是由控制、继电保护以及故障记录这三种设备构成,这个部分具体的功能是对通信进行维护,还有就是输出入和远程控制。最后就是站控层,这个部分是由通信设备、控制系统等等组成,其具有着对整个变电站进行测量以及管控的任务,并且也对整个变电站运行给予了安全保障。
1.2 智能告警
在智能变电站中,装置的监管设备可以及时性的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监管,针对不正常运行的设备会进行及时的报告,进而对故障进行分析以及为处理措施提供参考。根据变电站设备运行的情况,对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之后再总结,保障相关的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被及时有效的处理。在智能变电站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直接性的材料参考,以此方便于维修人员可以正确性的解决故障。
2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的问题
2.1 安装与快速保护
在一次设备附近装置保护设备,其可以控制电缆数量,保障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当前存在着较为理想的操作方式,即为装置智能汇控柜。在对其进行装置的时候,要重视环境对其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湿度在90%以及温度在25到75摄氏度中比较理想。若是环境存在不理想情况,则就要装置其他相关的复辅助设备,不过这样就会加大整个建设的成本,也会对以后的维护工作量进行增加。电子互感器在工作时一般要把信息在互感器中传输到保护设备,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合并多个单元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增多操作的步骤,让整个传输的速度下降。除此之外,保护跳闸口需要装置智能终端。保障其能够快速的给予反应。和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中的光纤传输以及智能终端会延迟保护操作,依据实际情况,这种保护动作和传统变电站相比会延迟5到7ms左右。
2.2 可靠性与安全性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中,有源电子互感器设备内部要装置有源电子元件,以此对整个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力,这样就会致使设备可靠性下降。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温度方面,其会对光学传感器工作进行严重的干扰,让光纤间的接口处可靠性降低。高压电子互感器遭到高压磁场形成的干扰,从而导致了信号出现变形,对设备的運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设备管理工作
不管是传统或是智能变电站,在对其运行进行维护时,都要注重其中的重点,要清楚其中的主要与次要。在整个智能变电网中,电子互感器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具备着光、电和机三种功能。智能电网中有着获得信号和信号传输相关的功能。在对智能变电站运行进行日常维护的时候,要重视对电子互感器的维护,其具体是要明确电子互感器外观完整性以及接线正常性等等,同时还要定期对电缆间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保障电缆间连接稳定并且完善。除此之外,各个仪表还要保障相关数值在规定范围中。要对互感器进行定期清理,保障外壳的卫生条件,查看其是否存在污渍以及裂痕等等。若是互感器产生异味,就要及时更换。
3.2 加强巡视和安全管理工作
在整个智能变电站中,其过程部分与间隔部分通常是使用光缆连接。这样能够增强设备间的耦合度,不过也会增加在退出二次设备时候对其他设备的影响程度,并且保护设备不能够运用硬压板,只是使用软压板加以保护。智能终端主要是进行收集与测控开关刀闸、设备保护等相关的任务,若是这个设备存在问题,就会对变电站运行进行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就需要对下面构件的维护工作进行增强。
其一是对后台机保护板以及出口压板进行检查,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在仪表上呈现的数值是否真实正常,看其是否是在规定范围中。其二是确保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以及网络交换机等等指示灯工作是否正常,其连接有无存在问题。其三是要检查室外智能终端箱密封性是否完好,有无进水的情况,在箱内湿度和温度是否是在正常规定的范围中。
3.3 软压板运行的维护
在当前的智能变电站控制终端中,很多运用软压板替代传统的硬压板,其是智能终端的最大变化,这种保护装置通常有3种不一样的运行状态,其分别是跳闸、信号以及检修。维护人员可以经过软压板对这三种状态进行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对软压板的维护有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是维护人员在监控后台进行软压板操作,在其运行之前,还要经过监控明确软压板的工作情况,在其运行之后,要经过监控对软压板运行状态实行核对。在通常情况下,维护人员不能够所以的对软压板状态进行变化,要确保软压板的稳定性能。其二是智能构件在正运行时,不能够进行检修,相关人员也不能够对该板实行操作。在对设备检修的时候,要退出该间隔,进而保护失灵的启动压板。其三是设备开关若是要在保护启用前,就要把智能构件的置检修压板取下。维护人员要在后台实行定值区的切换操作,在操作之前要经过监控明确定值相关区号,在完成切换之后,进行打印并且保证正确。除此之外还要对智能构件进行巡检与维护,其主要是保障设备运行正常和倒闸操作保持一致,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出正确的操作流程,并且根据这个流程对智能变电站进行管理和维护。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增加,电力系统的质量成为了人们重视的问题。而智能变电站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构成,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维护与管理有其的关键和重要性。目前的智能变电站是主要的发展趋向,这样就增加了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在对其进行维护时也就存在了各种问题,这需要相关的电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相关经验,提升维护人员的职业水平,从而保障了智能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继而推动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贺洲强.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12,05:1-5.
[2] 楚开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J].电气技术,2014,07:100-102.
[3] 刘章华.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7:161-162.
[4] 肖梁.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