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摆到布上去。问题的设计全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这便启示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谨记切合学生需求制定教学方法,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七年多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探究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发挥。
(一)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谨记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可以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但他们只是做到了“学会”,并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使学生做到“会学”,使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方法的提升实现高效学习。
在《听听,秋的声音》的这篇课文中,孩子们对于课后练习中的“结对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秋月白,晚霞红”和“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些小对子,更形象地认识到造物者的神奇,所以在学习《秋天的雨》這篇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和语言归纳出秋雨的特点。通过结对子的形式,使孩子们主动说出“春风对秋雨”、“春风暖暖对秋雨绵绵”这样的句子,课文中的中心词汇便呼之欲出,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归纳出“秋雨绵绵”的特点。
(二)从“被动”变为“主动”
在学习中如果新知是自己“发现”的,那么这种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自觉地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中,我要求孩子们主动去思考文章中的内容,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孔子为何说学习没有止境”、“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为了什么”,学生主动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揭示课文主题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秋天的雨》是一篇句子优美用词生动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所以通过“句式练习”这样的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是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形容词“黄”和动词“扇”是整个句子中的词眼,我在鼓励学生主动造句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你看,秋天的雨把粉色给了牵牛花 ,( )像( ),( )哪( )哪,( )了( )”这样的句子,融入“牵牛花”这些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事物,通过小组之间互相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优美语言。
二、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教学中抓住情境教学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丰富教学工具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图片和视频的导入,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对于课文的形象认识。《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用词优美、情感充沛的写景文章,“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这都是课文中的经典句子,通过使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和“懒洋洋蠕动”这些拟人化的词语,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加强了事物形象化的色彩。在应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西沙群岛的短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看到的内容,要求使用修辞手法和排比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体会文中语言的美感。在学习“有的全身();有的头上();有的周身();有的眼睛()”这类典型句式时,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如课文中的“全身”、“头上”这些词语,使他们在写作时更注重针对性。
(二)创新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的适度调整,不仅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优化授课效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侧重于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所以在上课时我们调整了传统的教学场所,采用表演情景剧的方式,通过改编生活中乐于助人的事件,使孩子们能够在这样的参与教学中深刻认识到助人为乐这一品质的重要性。
教学场所的适度调整,不仅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优化授课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小池》,我选择了户外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去寻找夏天,使他们近距离地观看池塘,了解荷花和蜻蜓,诗中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熟练地背诵了《小池》一诗。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课堂的讲解。
三、感悟式阅读的运用
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式阅读,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与情感因素才能在学生内心逐渐明朗并融化为滋养人格情操的琼浆,使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发现+情境+感悟”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发现中主动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感悟中收获对生活的认知,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淡化了灌输的色彩,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利于他们开拓眼界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学方法的丰富,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进步成长开启大门,令他们领略到智慧的曙光。
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七年多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发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探究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发挥。
(一)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谨记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可以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但他们只是做到了“学会”,并没有完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使学生做到“会学”,使孩子们能够通过学习方法的提升实现高效学习。
在《听听,秋的声音》的这篇课文中,孩子们对于课后练习中的“结对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秋月白,晚霞红”和“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些小对子,更形象地认识到造物者的神奇,所以在学习《秋天的雨》這篇课文时,我启发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方法和语言归纳出秋雨的特点。通过结对子的形式,使孩子们主动说出“春风对秋雨”、“春风暖暖对秋雨绵绵”这样的句子,课文中的中心词汇便呼之欲出,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归纳出“秋雨绵绵”的特点。
(二)从“被动”变为“主动”
在学习中如果新知是自己“发现”的,那么这种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自觉地由“被动”变为“主动”。
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中,我要求孩子们主动去思考文章中的内容,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孔子为何说学习没有止境”、“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为了什么”,学生主动提出的这些问题对于揭示课文主题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
《秋天的雨》是一篇句子优美用词生动的课文,这样的文章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所以通过“句式练习”这样的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是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其中形容词“黄”和动词“扇”是整个句子中的词眼,我在鼓励学生主动造句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你看,秋天的雨把粉色给了牵牛花 ,( )像( ),( )哪( )哪,( )了( )”这样的句子,融入“牵牛花”这些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事物,通过小组之间互相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优美语言。
二、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教学中抓住情境教学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丰富教学工具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图片和视频的导入,能更好地增强孩子们对于课文的形象认识。《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用词优美、情感充沛的写景文章,“海底的岩石上有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这都是课文中的经典句子,通过使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和“懒洋洋蠕动”这些拟人化的词语,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加强了事物形象化的色彩。在应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西沙群岛的短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看到的内容,要求使用修辞手法和排比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体会文中语言的美感。在学习“有的全身();有的头上();有的周身();有的眼睛()”这类典型句式时,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典型特点,如课文中的“全身”、“头上”这些词语,使他们在写作时更注重针对性。
(二)创新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的适度调整,不仅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优化授课效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侧重于教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所以在上课时我们调整了传统的教学场所,采用表演情景剧的方式,通过改编生活中乐于助人的事件,使孩子们能够在这样的参与教学中深刻认识到助人为乐这一品质的重要性。
教学场所的适度调整,不仅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能优化授课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杨万里的《小池》,我选择了户外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去寻找夏天,使他们近距离地观看池塘,了解荷花和蜻蜓,诗中的美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熟练地背诵了《小池》一诗。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课堂的讲解。
三、感悟式阅读的运用
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式阅读,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与情感因素才能在学生内心逐渐明朗并融化为滋养人格情操的琼浆,使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发现+情境+感悟”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发现中主动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感悟中收获对生活的认知,这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淡化了灌输的色彩,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利于他们开拓眼界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学方法的丰富,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进步成长开启大门,令他们领略到智慧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