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展经济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多样化、多层次化,这就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大好时机,同时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及国内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可以推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基础
“知”即知识,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未来的产业部门必将对所有从业者提出更新、更多的技术要求,不仅会要求工作定向的技术,也会要求能够转换的、一般的技术,因为这会有助于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交融,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制度体系上,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都不应当泾渭分明、彼此隔绝。 作为职业中学的文化课教师,我经常向学生提及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例如,我校三维动画专业的学生就不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就此问题我曾向他们展开过讨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有两个去向:一部分要参加普通高考艺术类的三维专业;一部分职中毕业后即就业。无论哪种去向,文化知识都必不可少。高考艺术类的考生,文化课知识是必考内容,即使要求分数低学生不学也不成;就业的学生看似不需要文化课,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高中文化知识也很难胜任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不必说,如果仅会简单的技能而没有理论作指导,那所拥有的技能必定是肤浅的,而毕业生本人在本行业中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二、“技”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必需
“技”即技能,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
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对本企业员工的要求在“技能”方面尤为严格,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在此方面成绩斐然。一百多年来,西门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日益加强,西门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让人产生信赖感。西门子认为企业需要的人员应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二是企业行为能力,三是社会行为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三项能力才能干好工作,才是企业的合格人才。这对于雇员,包括工人,甚至经理都是如此要求的,当然对经理要求更高些、更多些。其实,在德国,不仅仅西门子公司,任何人在进入岗位前都要获得资格认证并参加工种考试。不同工种有不同的资格认证,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厨师、工人、饭店服务人员都要拿到该行业的资格认证,这是参加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国内的许多企业及行业也对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严格的技能要求,许多行业也要求进行职业技术资格鉴定,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积极予以配合。如我校职中生在校期间即进行“商品营业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员”等不同专业的技能鉴定。需要说明的是,中等职业学校不但要重视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说到创新能力,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过去学好一门技艺就能在某个岗位工作一辈子的情形今后会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今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况且实际上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的创造性潜能。许多中专生、技校生和职高生在校期间已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如服装、装潢、三维动画专业学生的作品有的就很有创意。只要教师好好地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直至结出累累硕果。如果我们只注重划一性或标准化,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可能被扼杀。作为教师,我们尤应引起注意。
三、“意”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升华
“意”指的是态度和情感,即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教育者,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教育者是人,而不是物,人具有人的类的物性――人性,即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外物的那些特性。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等就是人的物性,它完全不同于物性。教育人类学家茨达齐也认为:“正在为职业作准备的青年人不仅必须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学得专门的职业'道德',即立场和态度,应当形成那种有望获得未来职业地位和对他有利的个性特征。”因此,职业教育本身绝不是一种无意义的训练,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自身个体特性的审视,不仅要为学生立足于社会而培养其职业能力,更要使其在确立人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实用主义职业技术教育者主张,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以传授给学生实用技能为最高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满足学生的生计需要;人文主义技术教育者则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精神世界表现出深刻的关注,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素养。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对教育者培养理念的变化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本位”,到六七十年代的“能力本位”,转向了80年代以来的“人格本位”,开始注意教育者个性与人格的培养,重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作为职业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职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具备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正确态度,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求善,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树立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使学生在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不仅会做事、会创新,而且会做人。那将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知”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基础
“知”即知识,指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必须以普通教育为基础,并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未来的产业部门必将对所有从业者提出更新、更多的技术要求,不仅会要求工作定向的技术,也会要求能够转换的、一般的技术,因为这会有助于从业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交融,前者必须以后者为基础。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制度体系上,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都不应当泾渭分明、彼此隔绝。 作为职业中学的文化课教师,我经常向学生提及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例如,我校三维动画专业的学生就不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就此问题我曾向他们展开过讨论。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有两个去向:一部分要参加普通高考艺术类的三维专业;一部分职中毕业后即就业。无论哪种去向,文化知识都必不可少。高考艺术类的考生,文化课知识是必考内容,即使要求分数低学生不学也不成;就业的学生看似不需要文化课,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性的高中文化知识也很难胜任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不必说,如果仅会简单的技能而没有理论作指导,那所拥有的技能必定是肤浅的,而毕业生本人在本行业中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二、“技”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必需
“技”即技能,指对培养对象的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人才规格的核心。
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对本企业员工的要求在“技能”方面尤为严格,著名的西门子公司在此方面成绩斐然。一百多年来,西门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日益加强,西门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让人产生信赖感。西门子认为企业需要的人员应具备三种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二是企业行为能力,三是社会行为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三项能力才能干好工作,才是企业的合格人才。这对于雇员,包括工人,甚至经理都是如此要求的,当然对经理要求更高些、更多些。其实,在德国,不仅仅西门子公司,任何人在进入岗位前都要获得资格认证并参加工种考试。不同工种有不同的资格认证,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厨师、工人、饭店服务人员都要拿到该行业的资格认证,这是参加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国内的许多企业及行业也对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严格的技能要求,许多行业也要求进行职业技术资格鉴定,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积极予以配合。如我校职中生在校期间即进行“商品营业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员”等不同专业的技能鉴定。需要说明的是,中等职业学校不但要重视本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说到创新能力,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过去学好一门技艺就能在某个岗位工作一辈子的情形今后会越来越少,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今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况且实际上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的创造性潜能。许多中专生、技校生和职高生在校期间已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如服装、装潢、三维动画专业学生的作品有的就很有创意。只要教师好好地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直至结出累累硕果。如果我们只注重划一性或标准化,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可能被扼杀。作为教师,我们尤应引起注意。
三、“意”是职中生职业能力的升华
“意”指的是态度和情感,即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教育者,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受教育者是人,而不是物,人具有人的类的物性――人性,即人在与外物的关系中所显示的区别于外物的那些特性。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等就是人的物性,它完全不同于物性。教育人类学家茨达齐也认为:“正在为职业作准备的青年人不仅必须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学得专门的职业'道德',即立场和态度,应当形成那种有望获得未来职业地位和对他有利的个性特征。”因此,职业教育本身绝不是一种无意义的训练,应当更加强调对学生自身个体特性的审视,不仅要为学生立足于社会而培养其职业能力,更要使其在确立人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发现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实用主义职业技术教育者主张,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以传授给学生实用技能为最高目的,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满足学生的生计需要;人文主义技术教育者则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精神世界表现出深刻的关注,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素养。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对教育者培养理念的变化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本位”,到六七十年代的“能力本位”,转向了80年代以来的“人格本位”,开始注意教育者个性与人格的培养,重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作为职业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职中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具备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正确态度,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求善,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树立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使学生在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不仅会做事、会创新,而且会做人。那将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