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一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传统历史作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
2、作业提出的单向性。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3、作业内容的机械性。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5、作业评价的绝对性。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作业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的设计应是開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笔者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一选择;作业形成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台湾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张元先生,曾在新竹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做过作业改革的实验,他设计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题目,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寄自疆场的家书,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汉武帝时代有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在战事告一段落后,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给家人,他在信中述说了所见到的事物,也写了一些感想,现在经由历史想象你就是这位军官,请你尽量从当时的情景来写这封信。”该题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驰骋想象,神人其境,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笔者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前者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主要目的是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后者题型多种多样,内容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1962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又发行其中一枚正确的邮票,要求学生观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错票?是什么错误?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4、人文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会让学生有热情参与的期望,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速度,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批改作业时,由教师一人操作转向学生参与共同评价,这样.做,既把教师从沉重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也可督促学生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循环和督促、监控和反馈,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更要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于十,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历史真正达到最佳效率。
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传统历史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填空、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
2、作业提出的单向性。传统历史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3、作业内容的机械性。传统历史作业缺乏时代感,许多老师布置的历史作业往往是把课本的某些段落“搬到”作业本上,或者课后练习、配套练习一股脑全部要求做在作业本上。这类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历史作业失去了兴趣。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传统历史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允许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互相合作,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进行培养。
5、作业评价的绝对性。传统历史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对作业的普遍态度是完成后上交就万事大吉了,而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对比,非对即错,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课程作业设计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的设计应是開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笔者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借鉴同行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这.几个特点:
1、开放性。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它体现为:布置作业内容的开放,学生有权自主一选择;作业形成的开放,改变原有的书面作业模式;作业结果、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评价方式的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开放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题主要引起认识结构的同化,而开放题则引起认知结构的顺应,一般而言,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台湾著名历史教育专家张元先生,曾在新竹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中做过作业改革的实验,他设计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题目,要求学生每人写一封寄自疆场的家书,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汉武帝时代有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在战事告一段落后,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给家人,他在信中述说了所见到的事物,也写了一些感想,现在经由历史想象你就是这位军官,请你尽量从当时的情景来写这封信。”该题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思想,驰骋想象,神人其境,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2、差异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够建构出相同的结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笔者在每节课后都设计AB两组练习题或者增加自由选做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或自由选做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前者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制表等等,主要目的是掌握、巩固历史课本知识,后者题型多种多样,内容有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阅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有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这些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都不是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少问题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趣味性。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地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笔者提供给学生两枚1962年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发现后立即停止发行,又发行其中一枚正确的邮票,要求学生观察后分辨出哪一枚是错票?是什么错误?这道题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趣味性作业以理解为特点,以兴趣刺激学生探究的欲望,一旦学生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其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提高,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4、人文性。教师的教学工作,表面上面对的是教材、课本、学生、作业,其实是在和一个学生的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性、道德情趣、思想观念进行持久的交往和对话。这种交往有许多形式,作业就是一种最为直接而频繁的通道,所以,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就是一种互动的人文活动。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学识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就会让学生有热情参与的期望,他们不再把作业当成负担,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速度,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批改作业时,由教师一人操作转向学生参与共同评价,这样.做,既把教师从沉重的批改作业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也可督促学生找出作业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及时改正,通过不断循环和督促、监控和反馈,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监控的学习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不仅要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更要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于十,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学习历史真正达到最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