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引起人们的广泛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创新。论文结合笔者研究,探讨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也使得人们对于人才有了重新的定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创新找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为满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于高级技工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即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此类人才的缺口量都高达百万以上。一些国家为了弥补人才缺口,往往以较高的待遇吸引其他国家人才。这对我国人才培养必然产生影响,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有鉴于此,我们国家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成功应对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二)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人才战略
当前形势下,创新与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当前教育政策与人才战略的重要手段。“十八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成熟与发展。鉴于我国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制度的开展仍然有所欠缺,缺乏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理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创新,打破壁垒。
(三)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化、大众化的形势下,我国依然大量缺乏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不得不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为尴尬的方面。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培养目标上,应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受到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其中的职业性与教育性。职业教育理应培养具有高超技术的职业性与高等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培养高等级人才以及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目标的制定也需要重视职业性与高等性,实现对相关专业前沿知识的考核以及对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二)在课程体系上,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需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随着社会发展趋向学习化、理性化以及科技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理应体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确保其能在当前社会中成为被人们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呈现多样化,需要秉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要素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综合能力观来实现整个课程的编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知识、技术、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适应真正的工作,避免将职业能力做简单的分割,保障良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制度上,应统筹兼顾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的利益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也就是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统筹兼顾师生双边利益是其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但是这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时就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激发教师的热情,引导他们长期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必须将科研提升到与教学对等的地位之上,对教师的教科研成果科学认定,积极鼓励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走教科研之路,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要通过考核与管理将其引导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之路上,确保其明白创新的重要意义,确保其成为改革创新最大的受益者。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考核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一刀切情形的出现。
(四)在评价体系上,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更为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时,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能力上入手: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以及潜通性。
普通性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文化知识,并且还需要熟知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保障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知识的更新。变通性就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融通性就是指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熟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内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方法,体现出社会活动能力。潜通性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踏入社会后可以多次创业或者就业,具有创新意识与精神,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善于学习。除此以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必须创建一个健康、完善的学业成绩评判标准,以便能够综合考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结语: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普通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统筹兼顾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的利益、并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娜娜,赖晓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会展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究[J].才智,2015(04).
[2] 蒋萌,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
[3] 贾琰,尹志欣,胡静.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學模式创新[J].科学导报,2015(01).
[4] 陈道敏.台湾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之创新人才培养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5(0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也使得人们对于人才有了重新的定义。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推陈出新,通过不断创新找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为满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于高级技工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即便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此类人才的缺口量都高达百万以上。一些国家为了弥补人才缺口,往往以较高的待遇吸引其他国家人才。这对我国人才培养必然产生影响,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有鉴于此,我们国家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成功应对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二)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人才战略
当前形势下,创新与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当前教育政策与人才战略的重要手段。“十八大”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成熟与发展。鉴于我国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制度的开展仍然有所欠缺,缺乏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理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创新,打破壁垒。
(三)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化、大众化的形势下,我国依然大量缺乏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不得不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为尴尬的方面。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培养目标上,应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受到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其中的职业性与教育性。职业教育理应培养具有高超技术的职业性与高等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培养高等级人才以及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其目标的制定也需要重视职业性与高等性,实现对相关专业前沿知识的考核以及对实际工作岗位技能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二)在课程体系上,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需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原则,努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随着社会发展趋向学习化、理性化以及科技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理应体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特征,确保其能在当前社会中成为被人们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呈现多样化,需要秉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要素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综合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综合能力观来实现整个课程的编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知识、技术、态度以及价值观等适应真正的工作,避免将职业能力做简单的分割,保障良好的效果。
(三)在教学制度上,应统筹兼顾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的利益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也就是说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中,统筹兼顾师生双边利益是其成败的关键因素。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但是这又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时就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激发教师的热情,引导他们长期坚持在这条道路上。必须将科研提升到与教学对等的地位之上,对教师的教科研成果科学认定,积极鼓励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走教科研之路,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要通过考核与管理将其引导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之路上,确保其明白创新的重要意义,确保其成为改革创新最大的受益者。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考核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一刀切情形的出现。
(四)在评价体系上,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考核时,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鉴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更为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时,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能力上入手: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以及潜通性。
普通性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文化知识,并且还需要熟知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保障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知识的更新。变通性就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融通性就是指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熟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内的方法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方法,体现出社会活动能力。潜通性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踏入社会后可以多次创业或者就业,具有创新意识与精神,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善于学习。除此以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必须创建一个健康、完善的学业成绩评判标准,以便能够综合考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
结语: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普通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与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统筹兼顾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的利益、并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娜娜,赖晓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会展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究[J].才智,2015(04).
[2] 蒋萌,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02).
[3] 贾琰,尹志欣,胡静.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學模式创新[J].科学导报,2015(01).
[4] 陈道敏.台湾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之创新人才培养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