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一直以来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途径之一,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天地。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容易因为英语学习难度的加深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促使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进行了思考,想要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实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学生;参与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是想要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能够与教师一起,摸索英语的魅力,找出英语世界中精彩。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可以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使用英语的地方,促使学生用英语开口表达,熟悉英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出英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动脑,让学生知道怎样开动脑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可以拓宽学生的探索战线,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提供生活场景——带动学生参与生活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来带动学生参与生活联想。在学习“Celebration”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的主要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罗列了中西方节日,让学生围绕这些节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先是介绍了西方节日的庆祝内容和庆祝方式,表达了对西方节日的尊重,说出了圣诞节和万圣节的庆祝意义和不同点。接着,学生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围绕中秋节, 元宵节和端午节,分享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认为中秋节是庆祝团圆的日子,家人们团聚在一起,通过吃月饼、赏月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则通过吃元宵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喜爱;端午节是我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节日,通过吃粽子的方式来表达对端午的敬意。学生分享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并在与西方节日对比的过程中,看到了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包容的心胸。
二、提供课堂问题——带动学生参与问题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来带动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在学习“Design”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一般将来时的用法,能夠正确区分be going to 和will之间的区别,并对它们进行灵活应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一般将来时?你知道表示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有哪些特点吗?be going to 和will在用法上有不同?学生围绕问题对一般将来时进行了了解,知道了一般将来时表示的是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多与时间状语连用,有着多种表示形式,诸如will/shall+动词原形、be going to+动词原形、be +v.ing等。学生重点思考了be going to 和will在用法上的不同,发现be going to有即将的意思,will除此之外还有表示较长时间后的未来的意思,此外,will还常用于询问对方是否愿意,be going to可用于条件句。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理解了be going to 和will的使用差异,学会了站在英语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了英语思维。
三、提供实践平台——带动学生参与实践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来带动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在学习“The Steamboat”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实践,让学生演出哈克和吉姆是如何发现汽船、登上汽船和离开汽船的,使学生熟悉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学生先是与小伙伴设计了表演的剧本,确定了对话交流的语言细节,接着,又根据表演需要设计了舞台背景,营造好了氛围。学生在实践表演中,演出了文中主人公的冒险精神,用语言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课堂增添了光彩。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提供课堂问题、提供实践平台,带动了学生参与生活探索,带动了学生参与问题探索,带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知识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知道了英语有着其独特的形式,是不能胡编乱造的,只有真正走进英语,才可以抓住英语学习的窍门,领悟英语的魅力。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对英语进行了应用,知道了怎样结合语境来使用英语,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所学思想。学生在思考课堂问题的时候,对自己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了填补,知道了怎样用英语来寻找答案,构建自己的英语学习思维。学生在探索实践的时候,对课堂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了巩固,了解了其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升了英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玲.谈如何改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J].智库时代,2017(17):95-96.
[2]蔡之能. 实施情感策略优化高中英语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60-26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学生;参与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是想要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体,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能够与教师一起,摸索英语的魅力,找出英语世界中精彩。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可以让学生了解具体的使用英语的地方,促使学生用英语开口表达,熟悉英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出英语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动脑,让学生知道怎样开动脑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可以拓宽学生的探索战线,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提供生活场景——带动学生参与生活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来带动学生参与生活联想。在学习“Celebration”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的主要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罗列了中西方节日,让学生围绕这些节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先是介绍了西方节日的庆祝内容和庆祝方式,表达了对西方节日的尊重,说出了圣诞节和万圣节的庆祝意义和不同点。接着,学生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围绕中秋节, 元宵节和端午节,分享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认为中秋节是庆祝团圆的日子,家人们团聚在一起,通过吃月饼、赏月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则通过吃元宵来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喜爱;端午节是我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置的节日,通过吃粽子的方式来表达对端午的敬意。学生分享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并在与西方节日对比的过程中,看到了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包容的心胸。
二、提供课堂问题——带动学生参与问题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课堂问题来带动学生参与问题思考。在学习“Design”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一般将来时的用法,能夠正确区分be going to 和will之间的区别,并对它们进行灵活应用,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思考问题:什么是一般将来时?你知道表示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有哪些特点吗?be going to 和will在用法上有不同?学生围绕问题对一般将来时进行了了解,知道了一般将来时表示的是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多与时间状语连用,有着多种表示形式,诸如will/shall+动词原形、be going to+动词原形、be +v.ing等。学生重点思考了be going to 和will在用法上的不同,发现be going to有即将的意思,will除此之外还有表示较长时间后的未来的意思,此外,will还常用于询问对方是否愿意,be going to可用于条件句。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理解了be going to 和will的使用差异,学会了站在英语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了英语思维。
三、提供实践平台——带动学生参与实践
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借助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来带动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在学习“The Steamboat”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实践,让学生演出哈克和吉姆是如何发现汽船、登上汽船和离开汽船的,使学生熟悉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学生先是与小伙伴设计了表演的剧本,确定了对话交流的语言细节,接着,又根据表演需要设计了舞台背景,营造好了氛围。学生在实践表演中,演出了文中主人公的冒险精神,用语言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课堂增添了光彩。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提供课堂问题、提供实践平台,带动了学生参与生活探索,带动了学生参与问题探索,带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知识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知道了英语有着其独特的形式,是不能胡编乱造的,只有真正走进英语,才可以抓住英语学习的窍门,领悟英语的魅力。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对英语进行了应用,知道了怎样结合语境来使用英语,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所学思想。学生在思考课堂问题的时候,对自己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漏洞进行了填补,知道了怎样用英语来寻找答案,构建自己的英语学习思维。学生在探索实践的时候,对课堂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了巩固,了解了其中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升了英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新玲.谈如何改变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J].智库时代,2017(17):95-96.
[2]蔡之能. 实施情感策略优化高中英语教学[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