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广泛应用,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用电量也逐年增加,电网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智能电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也得到广泛普及。物联网技术在状态检修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状态检测方式和状态监测方法,它们为状态检修的分析提供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信息。由于状态监测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还是一项管理工作,因此它是离不开信息管理和决策手段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检修模式和状态检修模式进行分析,简单比较这两种检修方式。
【关键词】变电系统;传统检修模式;状态检修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也增大了对用电量的需求,这样就促进了国家电力企业的发展。在变电系统的过程中,电力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就要做好电力检修这项内容。在电力检修的发展来看,传统电力检修是以事故检修模式为主,是指在故障发生之后进行检修,这样就降低了电网的可靠性,而状态检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检修的不足之处,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
一、传统的电力检修模式
(一)事故检修模式
在整个电力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设备经常发生故障,这时就需要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当时事故检修是一种广泛普及和比较简单的检修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只有设备发生故障、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之后,才会对设备进行检修。也就是说,之所以采取事故检修是因为电力设备发生了严重故障,并且故障对电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电网不能正常运行,这种检修模式不能降低故障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二)预防性检修模式
预防性检修出现最早的检修模式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定期检修也就是在一定的周期内对设备进行预防检修,根据制定的检修计划来执行检修任务,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预防性检修在检修中有固定的内容和周期,检查周期的制定一般是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资料确定的,有一定的科学性。预防性检修可以预防电力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但是对于突发性的故障是不能有效预防的。预防性检修在检修中确定检修相隔的时间,形成一种固定的、科学的检修模式。但是这种检修模式没有全面的考虑设备的运行状况,就会影响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检修模式在初期使用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检修过程中会对设备进行分解和重组,会发生维修故障。目前电力设备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虽然预防性检修模式相对传统检修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电力设备的设计和创新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使预防性检修模式与电力设备不相符、不同统一的现象。
二、状态检修模式
状态检修是在根据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建立在电力设备状态基础上的一种检修模式,全面考虑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发生情况、过去发生的故障,把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分析,从而确定检修时间和设备的检修方式。变电检修中的状态检修最大的优点就是耗资低、技术先进、创造的效益高,这样就保证了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使用周期较长、功能比较高。状态检修模式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
状态检修模式在我国电力设备检修方面的发展。在两千年的时候,我国事业单位的电力系统转化为企业,国内大多数的供电企业向欧美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电力检测技术,引进那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诊断技术,改变原有的电力系统定期检修模式。就我国现在的状态检修模式来看,它还处于是初级阶段,要想建立完善的状态检修模式,就要使状态检修的相关规定一起进行完善,把电力设备作为是状态检修的对象。
状态监测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状态监测,它可以分为离线、在线检测,定期检测。第二,故障诊断,通过对噪音、振动等因素的分析,比较近几年的数据,找出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第三,状态预测,把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电力系统的变电设备进行科学预测。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改革,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地普及,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也不断发展,在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定的管理软件系统。虽然我国的状态检修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发展比较快,积累了许多了经验,使电力设备的诊断、检测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
三、状态检修模式的应用
在状态检修的整体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检修发展比较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状态检修理论运用到电力系统中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对电力公司设备进行分析和监测,了解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和异常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设备维修策略。在八十年代开始,日本也把状态检修放入到电厂的运行检测中去,通过大量的研究对电力设备进行设备评估和检测。
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欧美的大多数国家都对检修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在上世纪末期,我国也开始着手对电力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下,引进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把检测诊断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得以运用,打破定期检测的束缚。虽然现在我国的电力设备检测技术还不是非常完善,但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电力系统也进行着改革創新,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也随之得到发展。
四、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智能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也随之发展,使我国的电站有了很大的进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感应设备和资料信息传递设备,把实物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把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的定位、分析、管理、检测的一种网络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的系统上来看,它主要可以分为是三个方面,感知层面、网络层面、应用层面。感知层就是获取网络信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一定地处理就是网络层,在处理中遇到问题需要进行管理和找出解决办法就是应用层。由此说明,智能电网的发展应该和物联网相结合。
变电设备在采集状态的各项数据使,要把各种信号通过感应设备转化成一些比较方便处理的电信号。目前我国感应设备的发展水平虽然不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但是感应设备还是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不同信号,做到全方面的监测。通过全方面的状态监测,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的结果对故障进行有效地预防,把故障隐患扼杀在萌芽中,从而节约电力的管理成本,使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
五、结语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故障发生会导致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变电检修在电力运行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变电检修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事故检修模式和定期检修模式这两种传统检修模式都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对电网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了状态检修模式,其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章剑光.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04)
[2]周俊.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06)
[3]冯海虹.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策略及应用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5)
[4]王向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对比与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
[5]张忠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低碳世界,2013(07)
[6]陈勇,马卫东.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34)
[7]孟国庆.火电厂设备检修项目管理与流程设计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1)
[8]李明.计及电网运行风险的设备状态检修理论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2(24)
【关键词】变电系统;传统检修模式;状态检修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也增大了对用电量的需求,这样就促进了国家电力企业的发展。在变电系统的过程中,电力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异常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就要做好电力检修这项内容。在电力检修的发展来看,传统电力检修是以事故检修模式为主,是指在故障发生之后进行检修,这样就降低了电网的可靠性,而状态检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检修的不足之处,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
一、传统的电力检修模式
(一)事故检修模式
在整个电力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设备经常发生故障,这时就需要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当时事故检修是一种广泛普及和比较简单的检修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只有设备发生故障、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之后,才会对设备进行检修。也就是说,之所以采取事故检修是因为电力设备发生了严重故障,并且故障对电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电网不能正常运行,这种检修模式不能降低故障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二)预防性检修模式
预防性检修出现最早的检修模式是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定期检修也就是在一定的周期内对设备进行预防检修,根据制定的检修计划来执行检修任务,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预防性检修在检修中有固定的内容和周期,检查周期的制定一般是根据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资料确定的,有一定的科学性。预防性检修可以预防电力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但是对于突发性的故障是不能有效预防的。预防性检修在检修中确定检修相隔的时间,形成一种固定的、科学的检修模式。但是这种检修模式没有全面的考虑设备的运行状况,就会影响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检修模式在初期使用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在检修过程中会对设备进行分解和重组,会发生维修故障。目前电力设备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虽然预防性检修模式相对传统检修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电力设备的设计和创新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使预防性检修模式与电力设备不相符、不同统一的现象。
二、状态检修模式
状态检修是在根据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建立在电力设备状态基础上的一种检修模式,全面考虑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异常发生情况、过去发生的故障,把这几方面综合起来分析,从而确定检修时间和设备的检修方式。变电检修中的状态检修最大的优点就是耗资低、技术先进、创造的效益高,这样就保证了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使用周期较长、功能比较高。状态检修模式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
状态检修模式在我国电力设备检修方面的发展。在两千年的时候,我国事业单位的电力系统转化为企业,国内大多数的供电企业向欧美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电力检测技术,引进那些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诊断技术,改变原有的电力系统定期检修模式。就我国现在的状态检修模式来看,它还处于是初级阶段,要想建立完善的状态检修模式,就要使状态检修的相关规定一起进行完善,把电力设备作为是状态检修的对象。
状态监测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状态监测,它可以分为离线、在线检测,定期检测。第二,故障诊断,通过对噪音、振动等因素的分析,比较近几年的数据,找出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第三,状态预测,把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电力系统的变电设备进行科学预测。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改革,计算机、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地普及,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也不断发展,在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定的管理软件系统。虽然我国的状态检修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发展比较快,积累了许多了经验,使电力设备的诊断、检测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
三、状态检修模式的应用
在状态检修的整体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检修发展比较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状态检修理论运用到电力系统中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对电力公司设备进行分析和监测,了解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和异常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设备维修策略。在八十年代开始,日本也把状态检修放入到电厂的运行检测中去,通过大量的研究对电力设备进行设备评估和检测。
随着电网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欧美的大多数国家都对检修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在上世纪末期,我国也开始着手对电力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下,引进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把检测诊断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得以运用,打破定期检测的束缚。虽然现在我国的电力设备检测技术还不是非常完善,但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电力系统也进行着改革創新,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也随之得到发展。
四、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智能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也随之发展,使我国的电站有了很大的进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感应设备和资料信息传递设备,把实物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把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的定位、分析、管理、检测的一种网络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的系统上来看,它主要可以分为是三个方面,感知层面、网络层面、应用层面。感知层就是获取网络信息,把获得的信息进行一定地处理就是网络层,在处理中遇到问题需要进行管理和找出解决办法就是应用层。由此说明,智能电网的发展应该和物联网相结合。
变电设备在采集状态的各项数据使,要把各种信号通过感应设备转化成一些比较方便处理的电信号。目前我国感应设备的发展水平虽然不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但是感应设备还是可以根据采集到的不同信号,做到全方面的监测。通过全方面的状态监测,把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的结果对故障进行有效地预防,把故障隐患扼杀在萌芽中,从而节约电力的管理成本,使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
五、结语
在电力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故障发生会导致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变电检修在电力运行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变电检修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事故检修模式和定期检修模式这两种传统检修模式都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对电网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了状态检修模式,其智能化的技术可以有效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章剑光.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04)
[2]周俊.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06)
[3]冯海虹.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策略及应用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5)
[4]王向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对比与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
[5]张忠伟.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低碳世界,2013(07)
[6]陈勇,马卫东.变电检修中传统检修模式与状态检修模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34)
[7]孟国庆.火电厂设备检修项目管理与流程设计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11)
[8]李明.计及电网运行风险的设备状态检修理论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