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财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农村青少年财商培养的过程中,要确立农村学校的主体地位。尽管家庭和社会都肩负着农村青少年财商教育的责任,但学校作为农村的地域文化中心,有能力也有义务担负起对农村青少年财商教育的主要责任。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互联网 ”经济的出现进一步掀起了消费热潮。在此趋势下,各大购物网站也频频推出各种“购物节”,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网络购物消除了消费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消费的便利。青少年作为“网购”的生力军,如何让他们在消费中用好自己的“财商”,是家庭和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
  由于农村青少年接触金融事务的机会较少,再加上许多农村家长无暇也无力为子女提供足够的财商教育,这多种因素使得农村青少年的财商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H县一所农村初中两个班级学生的财商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在财商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青少年财富观念和行为的问题分析
  本研究对H县一所农村初中七年级和八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现场发放“青少年财商教育现状”问卷67份并全部回收。其中七年级31人,八年级36人;男生31人,女生36人;住校生52人,非住校生15人。利用SPSS22.0对问卷的问题进行了描述统计。问卷从对待财富的态度、理财习惯、理财实践等三个方面设计了16道题目。
  78.8%的学生期望以“大学毕业后努力工作”的方式积累财富,40.3%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省吃俭用、合理理财”来积累财富。同时,有28.4%的学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边读书边兼职赚钱,25.4%的学生则希望以“创业”的方式去积累财富。只有极少数学生希望通过走捷径、利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获取财富,对于“买彩票”这种能让人“一夜暴富”的方式则没有人选择。此外,有28.8%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金钱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同时有21.2%的学生认为金钱对他们来说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大多数农村青少年对待财富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他们大都明白金钱需要从劳动中得来的道理。可见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有着正确的财富观或金钱观。
  相较于城市青少年,农村青少年在消费方面较为节省,一项调查显示,大城市超过70%的学生在零花钱有剩余时,会想办法把钱花掉,[1]而农村青少年普遍的做法则是将剩余的零花钱存起来。当零花钱有剩余时,48.5%的农村孩子会自己保管,而37.9%的孩子会让大人帮忙保管,有4.5%的孩子选择将钱存进银行,极少部分孩子会想办法把剩余的零花钱花掉。可以看出,农村青少年有合理的财富观,也有较强的储蓄意识,但他们在财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财知识欠缺
  农村青少年理财知识的欠缺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我国的中小学缺乏专门的理财课程,仅有的经济教育内容也过于简单,不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财知识。二是由于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能顾及到孩子财商的培养,而且不少农村父母受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有效的财商教育。三是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没有太多有关财富的信息和理财的知识可供农村青少年学习。这三方面原因造成了农村青少年财富知识的短板,使得农村青少年的财富思维也很受局限。当被问及“知道哪些可以让金钱升值的方法”时,只有31.3%的学生列出了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让金钱升值的方法,其余68.7%的学生则表示他们不知道如何让金钱升值。通过对学生列举出的获利方法的归类发现,他们主要是把钱存进银行获取利息,其次是投资和买股票。还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方法去实现金钱升值。但实际上,一些学生虽然能够说出诸如“投资”之类的获利方式,但他们并不理解投资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
  此外,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而言,配备专门的教师教授理财课程是不切實际的,这一重任只能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来承担,而许多教师在理财知识的储备上也存在短板,在财商教育的实际操作中难免捉襟见肘。
  (二)用财习惯欠佳
  笔者曾在一所农村微型学校调研时发现,不少孩子缺乏良好的用钱习惯,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个人财产缺少规划和一定的经济决策能力。大部分住校生每月的生活费在200~300元之间,以当地的消费水平来看,这些钱基本够维持他们一个月的生活用度,但依然有不少学生经常钱不够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会给自己作财务规划。农村地区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这为一些劣质零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许多学生喜欢购买零食,甚至每天的正餐都以零食代替。这些零食主要是辣条、泡面和腌制的肉类食品。而到了真正需要用钱的时候,这些买了零食的孩子就陷入了财务危机。许多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负责照看,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流于放任,不仅不培养孩子良好的花钱习惯,还在孩子伸手要钱时尽量多给,甚至支持他们进行不合理的消费。
  此外,有7.8%的学生在购物时总是会给自己列一个购物清单,经常列购物清单的学生占10.9%,有时会列购物清单的占34.4%,很少或从不列购物清单的均为23.4%。
  (三)取财实践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家长只关心孩子在道德和智力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则不太重视。大人在经济事务上大包大揽,孩子参与家庭经济事务的机会则相对较少。调查发现,只有近30%的学生有过帮助家里干活获取奖励的经历,有24.2%的学生从来没有自己赚钱的经历。此外,家庭日常经济事务经历的缺乏,使得农村青少年本来就比较少的理财机会也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没钱了就“等、靠、要”的习惯。当被问及“零花钱不够时,你会怎么办”,近30%的学生选择找同学借,超过20%的学生选择直接向家里要,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自食其力(比如通过收集废品去卖)。当然这与农村家庭整体的理财观念也有关系,农村家庭普遍的理财方式在于“节流”,而不在“开源”,这一点在农村青少年普遍的存钱习惯上也能反应出来。其实,适当的教给孩子一些投资赚钱的方式,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去获取一定的财富,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大有裨益。   二、提升农村青少年财商的建议
  中小学理财教育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等同于成人的理财教育。[2]尤其对农村青少年财商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农村家长、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分工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优势
  理财知识的学习是财商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但对农村孩子而言,学校教育才是他们学习理财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由于农村父母自身的精力和学识有限,他们在孩子理财知识的培养上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社会提供的理财知识往往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知识缺乏系统性,而且其准确性也缺乏保障。作为农村的文化中心,学校在农村青少年理财知识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学校有着集中的知识资源库,能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理财知识体系。就具体实施流程而言,第一,农村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财商课程,让农村青少年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财商教育,补齐他们在财商知识上的短板。由于学校法定课程中关于财商教育的内容很少,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农村学校一方面可以开发普及性质的理财知识读本,另一方面可以融入当地乡土文化,开发理财教育的校本课程。这些知识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安排。深圳市一些中小学结合发挥当地的商业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校本理财课程,非常值得借鉴。[3]第二,教师也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理财知识,分享理财经验。第三,学校应将财商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日常,渗透到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提升学生的财富感知力和理解力。
  (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花钱习惯
  对大部分农村青少年而言,零花钱是他们可以直接支配的个人财富,家长和学校可以以之为突破口,培养他们在花钱方面的好习惯。家长应对孩子的花钱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管,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的零花钱都来自家长。家长在给孩子零花钱时,应当把握好度,不能以支持学习的名义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例如,过年时的压岁钱会给孩子带来一笔可观收入,这时候家长尤其要帮助孩子作好财务规划,引导他们进行理财,防止有些自制力差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挥霍一空。家庭在作财务决策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把良好花钱习惯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给自己的财务作规划的习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班级的财权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的理财能力在公共生活中得到锻炼。简言之,农村青少年财务规划能力,可以通过在个人财富、家庭财富和公共财富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培养。
  (三)鼓励青少年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有研究者认为,财商由“财知”“财情”“财意”“财能”四部分构成,其中“财能”为核心要素。[4]人们获取财富的能力是“财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现实来看,农村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青少年产生经济行为的机会比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和学校不鼓励学生参与经济活动。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以期让他们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5]在我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但这一原则不太被人们所重视。将劳动与财商教育相结合,对农村青少年的财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劳动是农村青少年最容易接触也是最容易参与的劳动方式,鼓励农村青少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获取报酬,对培养他们的赚钱能力非常有益。
  (四)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财富观
  财富观念对财富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积极向上的财富情感和财富态度对青少年正确财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农村青少年对待财富的态度比较偏激,他們不能辩证地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可有可无的或者以财富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家庭教养和同伴交往不无关系。因此,家庭和学校应努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财富态度,树立合理的财富观。首先,家庭要为农村青少年的财富观养成提供良好的空间,着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许多隔代监护的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放任自流为主,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不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财富观念。其次,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应重视同伴群体对农村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村青少年树立合理的财富观念。
  财商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但对农村青少年而言,财商依然是他们的一大软肋。在对农村青少年财商培养的过程中,要确立农村学校的主体地位。尽管家庭和社会都肩负着农村青少年财商教育的责任,但学校作为农村的地域文化中心,有能力也有义务担负起对农村青少年财商教育的主要责任。家庭作为农村青少年财商培养的重要参与者,要多给孩子提供财商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多参与家庭理财行为,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的财商在实践中得到增长。
  参考文献:
  [1]陈玲芬.中国理财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16-19.
  [2]王卫东,信力建.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3(7):91-95.
  [3]黄丽云.把理财纳入校本课程[EB/OL].[2017-09-20].http://dtzbd.sznews.com/html/2017-03/27/content_3755723.htm.
  [4]王卫东.财商教育的人文价值[J].中国德育,2013(3):12-15.
  [5]陈勇,季夏莹,郑欢.国外青少年财商教育研究梳要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2):24-28.
  【刘梦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高文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诗
其他文献
发现一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偏多。  发现二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业务学习不积极,课前准备不充分,课时经常被挪用。  发现三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体上看,专业知识贫乏,授课方式落后,对学生课后实践作业抓得不够,对学生学习评价不够科学。  发现四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科研成果和学科荣誉称号偏少,职称晋升受阻。  2017年9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各地一年
中国德育:王书记,您好!南开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南开新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请问,如何理解“南开新优质教育”,您如何看待德育在其中的作为?  王毅:“十二五”期间,我区提出“创办南开优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优质教育”已见成效,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素的要求,对我
提及校长信箱,很多师生、家长并不陌生,在一定时期内,校长信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校长信箱放置在校园里比较明显的地方,很多学生害怕暴露自己,以致对校长信箱望而却步,加之学生对校长与生俱来的神秘感与陌生感,校长信箱所发挥的功效越来越萎缩,校长信箱沦为一种摆设了。虽然网络的发展,使得网上信箱风靡一时,但是囿于时间、空间、网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校长的行政性事务的干扰,校长借助网上信箱
中小学公民人格教育误区存在的深层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还停留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模式之中。走出误区需要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造,学校教育要将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中小学的重要任务。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就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1]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在健全人格中,以独立、自主为标志的公民人格对学生未来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势在必行。  太行山路小学自2012年起就确立了“太行养中华正气,书香育世界情怀”的发展纲领。  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教材开发与学科渗透  国际理解,核心是理解。作为人类文明之经验整合的各个学科都包含着或轻或重的“理解”元素。  我们结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OECD认为,全球素养是一种多维能力,基于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要素,具备良好全球素养的青少年应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OECD建议,想要帮助青少年提高全球素养的教育机构,应聚焦这些
究其根本,生活是一种追求意义的活动,生活的意义承载于生活事实之中。品德课程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应不仅把握事实层面的生活,更应“促使人去正确把握意義层面的生活,理解生活中各种事物、事件、关系、规律、规则对于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价值,把握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结和价值的关联”。鲁洁先生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到德育的“两个回归”理念,即“基础性”回归与“归宿性”回归。德育基础性回归是指道德源于生活,儿童的品德教育
雨花区是长沙市的教育大区。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雨花区教育局在加强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着眼长远,以务实的态度,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让学生在德育之雨的滋润下绽放生命的美丽之花。    整合资源,丰富德育内涵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是无效的,真正的教育应该 “润物细无声”,让未成年人走进社会,在现实生
“教有法而无定法”,我们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所选择,有所甄别,有所借鉴,有所改造。  很多教育者的育人经验中,都不乏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之举,值得我们学习;但并非所有的优秀经验都可以复制。如果使用不恰当,本来“可以攻玉”的“他山石”也会变成“砸脚石”。我们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特点和被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又要考虑前人之法应用时所处的具体情境。经验再好,都是人家的;我们只可借鉴,切不可照搬照抄
他者,不单单有利于我们认识自我,更重要的是,主动承认他者有利于我们从具有唯我性的个人主体转向具有他者性的共生主体。  自第八次课程改革起,品德课堂教学就一直强调“我—你”的关系。教材中的内容也在体现着“我—你”关系,例如:“有多少人为了我……”,告诉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公共汽车上”,让学生分辨公共场所的文明或不文明行为;“怎样与人相处”,让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将心比心。“我—你”关系,对道德